林太妹,冼小燕,趙麗燕
(湛江南油醫(yī)院 廣東湛江524057)
妊娠期糖尿病是孕期常見并發(fā)癥,孕婦在妊娠階段隨著體內激素水平改變,內分泌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雌激素、孕激素的升高造成體內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最終導致孕婦妊娠期間首次發(fā)生糖代謝異常[1]。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早期無明顯癥狀,當血糖控制不佳時,長期處于高血糖代謝狀態(tài),會增加妊娠期高血壓、羊水過多、早產、胎兒窘迫、新生兒低血糖等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風險,嚴重威脅母嬰健康[2]。臨床主張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改變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是改善妊娠結局的關鍵,孕婦通過改變孕期健康行為結合科學飲食管理,將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在降低孕婦分娩風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討孕期健康行為改變配合飲食管理對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孕婦的影響?,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于我院建檔定期產檢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孕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葡萄糖耐量受損標準,且滿足至少1條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婦;②均為單胎;③孕周22~28周;④孕婦對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②精神異?;蛞庾R模糊者;③已參與其他臨床研究。中止標準:①出現嚴重不良事件;②受試者不愿堅持治療,中途退出試驗。剔除與脫落標準:①入組后發(fā)現不符合納入標準或未根據研究方案進行試驗的病例,予以剔除;②入組后發(fā)生嚴重不良事件或并發(fā)癥,無法繼續(xù)接受試驗;③受試者失訪、自行退出或未完成全部試驗過程,影響療效判斷,均視為脫落。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年齡(32.53±7.48)歲;孕周(24.75±2.23)周;初孕婦23例(57.50%),經孕婦17例(42.50%);孕前體質指數(24.96±1.24)。對照組年齡(32.49±7.43)歲;孕周(24.82±2.25)周;初孕婦22例(55.00%),經孕婦18例(45.00)%;孕前體質指數(25.68±0.69)。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聯合飲食管理。①一般資料收集:評估孕婦孕前體質指數,了解是否存在肥胖或超重情況,了解家庭成員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曾經是否出現不明原因反復自然流產、胎兒宮內死亡或胎兒畸形等情況。②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健康教育指導,包括日常生活休息、運動指導、監(jiān)測血糖水平、預防并發(fā)癥措施等。③飲食管理:根據孕婦體質指數(以19為基準)計算每日攝取的總熱量,體質指數80%~120%者每日攝取總熱量為126 kJ/kg,體質指數<80%者每日攝取總熱量為167 kJ/kg,體質指數>120%者每日攝取總熱量為100 kJ/kg。攝取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占50%,蛋白質占20%,脂肪占30%。例如:孕婦體重為65 kg,體質指數為82%,每日攝取總熱量為8190 kJ,早餐10%、午餐35%、晚餐25%,另外3次加餐各占總熱量10%??筛鶕袐D生活習慣,選擇熱量合適的食物,保證飲食多樣化。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飲食孕期健康行為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日常生活干預:向孕婦及家屬講述妊娠期間控制體重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加強運動鍛煉,以有氧運動為主,3次/d,均在餐后30 min時進行,每次30~40 min,心率維持在120次/min,孕婦可根據自身情況與喜好選擇有節(jié)奏的運動項目,如散步、上肢運動等,避免劇烈運動,同時家屬需注意預防孕婦在運動期間發(fā)生摔倒、皮膚損傷、低血糖等;囑孕婦注意外陰清潔,每天清洗。②醫(yī)學干預:指導孕婦進行自我疾病監(jiān)測,例如自數胎動、血壓、血糖監(jiān)測等。留存聯系電話,建立微信群,護理人員定期電話溝通,了解家庭疾病護理情況,定時在微信群或公眾號內發(fā)布疾病相關健康宣傳知識,鼓勵在微信群內相互溝通交流并提出問題,護理人員及時加以解答。③情緒認知干預:向孕婦講解妊娠期糖尿病疾病知識,糾正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同時講述疾病干預的成功案例,鼓勵孕婦家屬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孕婦進行溝通交流,深入了解其內心想法,解除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為孕婦提供專門妊娠期糖尿病基本知識及相關危害宣傳教育講座,并發(fā)放知識手冊,供孕婦在日常生活中翻閱,加強孕期合理飲食與適當鍛煉意識。
1.3 觀察指標 ①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分別使用血糖儀檢測孕婦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水平,采用試紙條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數值。②干預前及干預1個月后,采用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特異性量表(DSQL)評估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心理、社會關系、治療4個方面,共24個條目,分值為1~5分,分數越低表示生存質量越好。③比較兩組妊娠結局,包括妊娠期高血壓、胎膜早破、羊水過多、剖宮產。④比較兩組新生兒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高膽紅素血癥、低血糖、低血鈣、胎兒窘迫、巨大兒。
2.1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DSQL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DSQL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例(%)]
2.4 兩組新生兒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新生兒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有研究指出,妊娠期糖尿病發(fā)病率為1%~15%,由于多種因素誘發(fā)胰島素抵抗增強,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4]。妊娠期糖尿病孕婦血糖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因此,早期預防是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關鍵舉措。妊娠期糖尿病發(fā)病率不斷升高與孕婦飲食結構改變、日?;顒恿繙p少及妊娠早期體重異常升高等因素密切相關。孕早期進行健康干預在干預妊娠期糖尿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常存在多種不良生活習慣,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孕婦及家屬對妊娠期糖尿病認知不足。
本研究中,研究組一方面注重對孕婦及家屬疾病認知教育,根據其自身情況提供針對性強且高效的疾病知識宣傳,為孕婦后續(xù)健康行為改變奠定基礎;同時鼓勵孕婦樹立健康信念,指導其主動建立健康意識,激發(fā)對自身疾病健康行為改變的潛能與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加強對孕婦行為激勵,借助孕婦家屬情感支持或病友成功經驗分享,提高心理內在動力,增強健康行為依從性,幫助孕婦長期堅持健康行為干預過程的實施[5]。結果顯示,干預1個月后,研究組血糖控制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生存質量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取孕期健康行為干預聯合飲食管理,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將日常生活習慣與科學健康行為引導相結合,貫穿于日常運動、飲食與疾病監(jiān)測等多方面,從根本上改善生活質量。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由于胰島素相對缺乏,體內糖、脂肪與蛋白質代謝功能減弱,極易發(fā)生高血糖或高血脂,造成廣泛性血管病變,使血管內皮細胞增厚,形成血管管腔狹窄,最終誘發(fā)妊娠期高血壓。本研究中,兩組妊娠期高血壓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可能與孕期采取及時血糖控制干預措施有關,在孕早期盡快解除高血糖狀態(tài),降低妊娠期間高血壓發(fā)生風險。此外,胎兒長期處于高血糖環(huán)境中,進而促使胎兒血糖值異常,胎兒尿量增加,出現羊水過多現象;同時造成胎膜早破、感染、早產等不良妊娠結局,增加孕婦剖宮產率。在本研究中,研究組胎膜早破、羊水過多、剖宮產發(fā)生率少于對照組(P<0.05);說明孕期健康行為干預能夠使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進一步認識不良妊娠結局相關危險因素,培養(yǎng)孕婦養(yǎng)成健康生活習慣,科學飲食管理有效控制體重保持在正常范圍內,降低高血糖癥狀所致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妊娠期糖尿病母體因持續(xù)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可經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激活胎兒胰島β細胞分泌,導致胎兒出現高胰島素血癥,促使其發(fā)生糖原轉換、組織脂肪分解及蛋白質合成,在新生兒娩出后,來源于母體的糖原中斷,進而新生兒出現低血糖及低血鈣癥狀[6]。妊娠中晚期高血糖狀態(tài)還可誘發(fā)胰島素細胞增生肥大,胰島分泌旺盛,增加巨大兒發(fā)生率。本研究中,研究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低血糖、低血鈣、巨大兒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孕期健康行為干預可降低新生兒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此外,由于胎兒代謝增加,機體耗氧量升高,容易導致胎兒宮內缺氧,造成新生兒窒息甚至死亡[7]。本次研究中,兩組胎兒窘迫發(fā)生率比較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可能與孕早期血糖控制、血壓及胎心監(jiān)測等醫(yī)學干預有關,保證了新生兒生命安全。
綜上所述,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實施孕期健康行為改變配合飲食管理,有助于糾正其血糖異常狀態(tài),改善生存質量,保證良好母嬰結局,具有一定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