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達州中醫(yī)藥職業(yè)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上腹部不適、惡心及腹痛等[1]。為了分析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應(yīng)用柴胡疏肝散加減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筆者對某院2019 年2 月至12 月接診的60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選取某院2019 年2 月至12 月接診的60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排除有胃腸手術(shù)史、存在精神障礙或處于妊娠期的患者。中藥治療組患者的病程為4 個月至6 年,平均病程為(51.33±4.33)個月;其年齡為25歲至73 歲,平均年齡為(45.80±4.33)歲;其中有女性患者19 例,男性患者11 例。嗎丁啉組患者的病程為4 個月至5 年,平均病程為(51.10±4.21)個月;其年齡為25 歲至72 歲,平均年齡為(45.33±4.10)歲;其中有女性患者18 例,男性患者1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
為嗎丁啉組患者采用嗎丁啉進行治療。嗎丁啉的用法是:每次服10 mg,每天服3 次(餐前30 min 服用)。為中藥治療組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減進行治療。柴胡疏肝散加減的方劑組成和用法是:柴胡12 g,白芍、炒枳殼各15 g,川芎、香附、陳皮、延胡索各10 g,甘草6 g。水煎服,每天1 劑(1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對于存在脘腹脹滿癥狀的患者,在上方中添加玫瑰花、佛手、香櫞。對于存在納差癥狀的患者,在上方中添加厚樸、山楂、神曲。對于存在脾虛癥狀的患者,在上方中添加黨參、炒白術(shù)。兩組患者均治療1 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其臨床癥狀的積分。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嗎丁啉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無效的患者有9例(占30%),為好轉(zhuǎn)的患者有9 例(占30%),為顯效的患者有12 例(占40%);中藥治療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無效的患者有2 例(占6.67%),為好轉(zhuǎn)的患者有15 例(占50%),為顯效的患者有13 例(占43.33%)。中藥治療組患者與嗎丁啉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分別為93.33%、70%,二者相比,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前,中藥治療組患者與嗎丁啉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分別為(5.44±1.22)分、(5.48±1.20)分,二者相比,P >0.05。治療后,中藥治療組患者與嗎丁啉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分別為(1.20±0.28)分、(2.66±0.31)分,二者相比,P <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的比較(分,± s )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的比較(分,± s )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嗎丁啉組 30 5.48±1.20 2.66±0.31中藥治療組 30 5.44±1.22 1.20±0.28 t 值 0.128 19.143 P 值 >0.05 <0.05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出現(xiàn)上腹部疼痛、腹脹、早飽等癥狀,其病情易反復(fù)發(fā)作[2]。中醫(yī)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由肝氣郁結(jié)、脾胃升降失常所致。治療此病應(yīng)從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等方面入手[3]。柴胡疏肝散加減的藥物組成包括柴胡、白芍、炒枳殼、川芎、香附、陳皮、延胡索、甘草等。其中白芍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甘草可養(yǎng)血柔肝,枳殼可理氣行滯,厚樸和陳皮可行氣化濕、健脾和胃,黨參和白術(shù)可補中益氣、健脾益肺,諸藥合用可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之功[4-5]。本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中藥治療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高于嗎丁啉組患者,治療后其臨床癥狀的積分低于嗎丁啉組患者,P <0.05。
綜上所述,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應(yīng)用柴胡疏肝散加減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較為理想,可顯著改善其臨床癥狀,促進其康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