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良會
(重慶市長壽區(qū)中醫(yī)院 檢驗科,重慶 401220)
沙眼衣原體(CT)感染為常見的性傳播疾病。我國的CT感染率較高,特別是高危人群的感染率達5%-17%[1]。目前,CT檢測采用直接鏡檢、細胞培養(yǎng)、直接熒光抗體染色等方法[2],其中細胞培養(yǎng)是“金標準”。連接酶鏈反應(LCR)是類似于PCR,通過耐熱DNA連接酶將2對引物連接到靶核苷酸序列上,并在體外進行變性、復性完成核酸擴增[3]。本文探討LCR在CT檢測中的應用,為臨床提供快速高效的實驗診斷。
1.1 一般資料。實驗組:2017年1至10月我院收治的160例CT感染者,男77例,女83例,年齡15~73歲;對照組:同期進行體檢的30例健康人,男21例,女9例,年齡1~72歲。納入標準:至少一種泌尿生殖道感染癥狀(如:分泌物增多、排尿困難、外陰紅腫瘙癢);有非婚性接觸史,或2周內(nèi)有過與上述癥狀者性交,且未接受過抗生素治療。排除標準:無非婚性行為,生殖道不適,外陰紅腫。
1.2 細胞培養(yǎng)。Hella229細胞(中國科學院典型培養(yǎng)物保藏委員會細胞庫)與含10%FBS(SH30396.03,HyClone)的1640(SH30809.01,HyClone)培養(yǎng)液混合調(diào)整密度為1×105/mL,取0.5 mL混合液加入24孔板中放入37℃,5%CO2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48 h,吸出培養(yǎng)液,向培養(yǎng)液中加入0.2 mL待檢者生殖器拭取物標本,3000 rpm離心1 h,取上清液后加入混合試劑(放線菌酮1μg/mL、慶大霉素10μg/mL、萬古霉素10μg/mL、兩性霉素B2.5μg/mL及衣原體培養(yǎng)液1 mL),將樣本與標準陽性標本進行比較。
1.3 連接酶鏈反應(LCR)。采集晨尿或長時間不排尿后的首次尿20-30 mL。檢測前混合尿液,取1 mL加入到微型離心管中離心(13000 rpm,10 min),棄上清液,加入1 mL裂解液(碧云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取100μL裂解物置入擴增管,按CT試劑盒配置反應體系(美國Abbot公司),放入LCR擴增儀(Abbott LCx Thermal Cycler)進行擴增。擴增條件:變性96℃,35 s;退火54℃,30 s;延伸60℃,35 s,40次循環(huán)。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靈敏度=真陽性數(shù)/(真陽性數(shù)+假陰性數(shù))、特異度=真陰性數(shù)/(真陰性數(shù)+假陽性數(shù))、陽性預測值=真陽性數(shù)/(真陽性數(shù)+假陽性數(shù))、陰性預測值=真陰性數(shù)/(真陰性數(shù)+假陰性數(shù))。
1.5 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kappa檢驗進行一致性分析,kappa>0.7有高度一致性。
2.1 LCR檢測對CT感染的診斷價值。160例CT感染者的尿標本分別進行LCR和細胞培養(yǎng),LCR檢出85例,細胞培養(yǎng)確診70例(表1,圖1),兩種方法檢出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LCR和細胞培養(yǎng)的檢出率分別為53.1%和77.7%。LCR檢測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分別為100.00%、83.33%、82.37%、100.00%。
表1 LCR與細胞培養(yǎng)的檢測結果
2.2 LCR與細胞培養(yǎng)的一致性分析。LCR診斷CT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912(95%CI:0.862-0.961,圖1),Kappa值為0.814,表明LCR法檢測CT的診斷價值較高,與細胞培養(yǎng)的結果有較高一致性(P<0.0001)。
圖1 LCR診斷CT的ROC曲線
2.3 健康人群LCR和細胞培養(yǎng)的CT檢出率比較。30例健康人群的尿標本分別進行LCR檢測和細胞培養(yǎng)(表2,圖2),LCR檢出3例,細胞培養(yǎng)未檢出。兩種方法的陽性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36)。
表2 健康人群LCR與細胞培養(yǎng)的檢測
圖2 健康人群CT的檢出率
CT為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體之一,受感染者數(shù)量呈持續(xù)增長。細胞培養(yǎng)作為臨床診斷CT最直接的依據(jù),表現(xiàn)出較多缺點:①耗時長,操作繁瑣,技術要求高,成本高,不利于臨床大量標本的檢測;②檢測的是活體CT,標本采集、運送、接種等過程可能存在病原體丟失、活力減弱或失活,造成敏感性降低;③標本采集有侵入性,可能存在二次感染。
鑒于此,我們引入LCR技術,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優(yōu)于聚合酶鏈反應[5],診斷CT的價值較大[6-8]。本次數(shù)據(jù)表明,160例CT感染者進行LCR檢測,陽性率達53.1%,漏檢率為0(敏感度100%),彌補了細胞培養(yǎng)敏感性低的缺點。當患者進行LCR檢測CT為陰性時,基本可以排除CT感染(陰性預測值為100%),而CT為陽性時,應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病史判斷患者是否存在CT感染(陽性預測為82.37%)。數(shù)據(jù)還表明LCR診斷CT的準確率及臨床價值較高,可使用LCR對CT初篩。而30例健康人群LCR檢測3例CT陽性,分析產(chǎn)生的誤差可能是實驗過程中受污染,需優(yōu)化LCR實驗流程[9-12]。
綜上所述,LCR檢測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CT的培養(yǎng),對CT感染的診斷具有指導作用,可為CT感染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