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河北省平山縣人民醫(yī)院,河北 平山 050400)
急性腦梗死因為血管斑塊阻塞腦部血管,出現(xiàn)血液循環(huán)障礙,腦部組織無法獲得足夠血供而發(fā)生缺血以及缺氧,如不能及時進行復通則會引起腦部神經(jīng)軟化壞死。該病目前在臨床中的發(fā)生率較高,主要發(fā)生在老年患者中,目前的醫(yī)療手段通過靜脈溶栓可以快速實現(xiàn)血管的復通,但是大約75%的患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肢體殘疾,對生活質量影響非常嚴重,后期需進行相應的康復治療。以往康復治療開始時間較晚,基本上在患者整個救治結束后進行,失去神經(jīng)最佳恢復時間,影響康復效果,因此提出在治療過程中配合早期康復治療,及早恢復神經(jīng)功能,以提升康復質量[1]。靜脈溶栓后早期康復可以對生活質量進行提升,康復活動具有針對性,并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可及時對損傷的神經(jīng)進行修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升疾病的綜合干預效果。本文對靜脈溶栓后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效果進行觀察,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在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7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患者:①經(jīng)過CT、MRI確診后均使用靜脈溶栓治療;②存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③實驗配合度良好,簽署了實驗同意書。排除患者:①合并肝臟、腎臟、心臟等先天性疾??;②精神類疾病;③未實施靜脈溶栓治療,無實驗同意書。采用分組(盲選法)研究方式,對照組(n=35)、實驗中(n=35),詳細資料:參照組男20例(57.14%),女15例(42.86%),年齡54~84歲,平均(69.87±18.65)歲;實驗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55~84歲,平均(69.67±17.86)歲。分析兩組患者病例數(shù)、年齡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配合靜脈溶栓治療,進行疾病知識宣講,紓解心理壓力,進行飲食指導,并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之后安排相應的康復運動。實驗組:早期康復訓練開始時間以患者疾病情況為依據(jù),最早可以確定在發(fā)病之后的第1 d,最遲不得超過發(fā)病之后的6 d,一般如患者無特殊問題,安排在發(fā)病的3 d;在急性臥床期間需要指導患者擺放正確的姿勢,及時結合病情發(fā)展轉變體位,并進行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在恢復期則由健側翻身作為初始訓練動作,進行搭橋訓練,并對腕關節(jié)、踝關節(jié)進行拉伸訓練,初期以被動訓練開始,患者耐受為度,待患者可自行坐立之后進行坐位、站立平衡訓練,將健側腿治愈患側腿下,手放于胸部,將患腿帶至床邊,使用側臥位,借助健側手肘撐起身體進行坐立;最后進行步行訓練,在護理人員的陪同下進行,指導患者的抬腿以及邁步的動作,刺激股四頭肌收縮。在患者行走功能恢復之后可增加負重訓練,先在患腿位置負重,健側向前或者向后小幅度邁步,在邁步時不斷提髖屈膝,在下肢體力得到恢復之后開始進行上下臺階的訓練。訓練頻率均為1次/d,每次1 h,每周5次,訓練時間為4周;在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立即開始進行按摩,從健側開始,逐漸延伸至患側,在按摩結束之后進行關節(jié)的屈伸、外展、內收等被動訓練,每日2-3次;注意對患者自身生活能力的訓練,指導患者完成洗臉、刷牙、進餐等日?;顒印?/p>
1.3 觀察指標。①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質量:使用Fugl-Meyer簡易運動功能評分(FMA)量表對運動功能進行對比,對比時間選擇治療前以及治療4周后。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總分為66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總分34分,分值低于50分表示存在嚴重運動功能障礙,51-84分表示明顯運動障礙,85-95分表示中度運動功能障礙,95-99分之間表示存在輕度運動功能障礙。②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指數(shù)對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時間同樣選擇治療前以及治療4周后。Barthel指數(shù)包括10項內容,60分以上提示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40-60分者生活需要幫助,20-40分者生活需要很大幫助,20分以下者生活完全需要幫助。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使用的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 23.0,計數(shù)資料表達方式為(),進行統(tǒng)計學t值檢驗;計量資料表達方式為(%),進行統(tǒng)計學卡方(χ2)檢驗。兩個項目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最終可得到P值,檢驗差異顯著的標準為P<0.05,檢驗差異不顯著的標準為P>0.05。
2.1 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質量分析。治療前對比兩組患者上下肢FMA評分,分數(shù)無差異,P>0.05;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上下肢FMA評分,實驗組分數(shù)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質量分析(,分)
表1 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質量分析(,分)
2.2 生活能力分析。治療前對比兩組Barthel指數(shù),分數(shù)無差異,P>0.05;治療后對比兩組Barthel指數(shù),實驗組分數(shù)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生活能力分析(,分)
表2 生活能力分析(,分)
急性腦梗死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存運動功能障礙的概率較高,對已經(jīng)出現(xiàn)功能障礙的患者病后的康復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常規(guī)治療可以對腦水腫進行治療,并縮小病灶,促進血管再通,但是效果有限??祻陀柧氈饕菫榱酥厮軗p傷之后的神經(jīng)功能,康復治療是疾病治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靠大腦功能重建理論和大腦可塑性為依據(jù),發(fā)現(xiàn)皮質損傷的遠隔區(qū)與附近組織在卒中早期會發(fā)生神經(jīng)遞質結構和系統(tǒng)的變化,如果在疾病的早期進行干預可以實現(xiàn)重建,而康復訓練則可以對基因表達進行改變,促使新生突觸側支發(fā)芽,并激發(fā)潛伏狀態(tài)下的突觸活性,進而形成新的突觸,保證軸突的重建,維持健側大腦半球皮質代償能力的增強,激活皮質梗死患者的運動感覺[2],使其可以向運動感覺主區(qū)后方轉移,增加局部血流[3]。
早期康復治療各項措施的實施,從急性期開始進行訓練,措施由體位轉換、翻身等,促進癱瘓位置肢體的靜脈回流,防止癱瘓肢體發(fā)生腫脹[4],并減少關節(jié)痙攣,使肢體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恢復。該訓練方式主要以神經(jīng)肌肉促進技術為主要的治療模式,通過神經(jīng)肌肉的促進技術來對神經(jīng)功能進行重塑,并且早期康復訓練可以及時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防止肢體萎縮和偏癱的出現(xiàn)。因此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上下肢FMA評分,實驗組分數(shù)顯著高于參照組;早期康復訓練可以促進大腦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5],使神經(jīng)細胞以及病灶周圍組織進行重建,并促進代謝,因此肌肉萎縮和痙攣的時間減少,并且增加神經(jīng)肌肉的反應,肌力得到恢復,促進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6]。因此治療后對比兩組Barthel指數(shù),實驗組分數(shù)顯著高于參照組。
在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內容:訓練需要充分發(fā)揮患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對家屬進行相應康復知識的講解,通過家屬的幫助配合護理人員的訓練,以提升治療質量[7]。進行訓練的過程中采用循序漸漸的方式,關注患者的耐受度,一旦超出機體的負荷需要及時終止訓練,減少不必要的機體損傷,科學有效的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
綜上分析,靜脈溶栓后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效果較好,可以提升肢體的運動能力,保證日常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