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堅場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7)
受疫情的影響,線上教學成為教育形式的主流。從小學到大學,各個學校紛紛采取線上形式教學。然而,當前線上教學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由于信息技術仍存在較大的發(fā)展空間,線上教學仍存在較多問題,如網(wǎng)絡覆蓋率、缺設備、網(wǎng)速慢、師生互動率低、師生對設備和應用熟練度、學生在線上課時三心二意等諸多問題[1]。線上互動的形式比較單一,大多是教師直接提問或者把問題呈現(xiàn)在屏幕中讓學生在留言區(qū)或者彈幕區(qū)留言回答。這種互動使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而且直播的形式時間比較緊,使基礎較差的學生思考不足,不敢直接開麥克風提問教師,甚至直接復制粘貼別人的答案。這種互動形式一是讓一些學生對存在疑問的知識點得不到解答,二是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目前有些條件不足的學校并沒有采取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教學,而是直接播放名師的教學視頻。這樣就更說不上互動了,其實互動的形式不止師生互動,還可以生生互動,甚至學生與教學視頻互動。
BILIBILI視頻網(wǎng)站,也稱“嗶哩嗶哩”視頻網(wǎng)站,它的CEO曾說過:這個網(wǎng)站可能會倒閉,但絕不會變質(zhì)。然而,其有沒有變質(zhì),人們都看在眼里,被一部分人稱為“B站”,是國內(nèi)的視頻彈幕網(wǎng)站,同時也是一個學習資源豐富的網(wǎng)站。網(wǎng)站上有一個互動視頻投稿,其可以讓你通過上傳視頻片段和編輯劇情樹完成互動視頻。劇情樹就如思維導圖一樣,可以將一個知識點、一節(jié)課、一個單元作為一個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發(fā)散成多個關節(jié)劇情點。每一個劇情點代表與主題劇情的一個連結延續(xù),而每一個連結又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fā)散出其他的劇情關節(jié)點。因而,它呈現(xiàn)出放射性立體結構。這個劇情樹由一個劇情總點和多個劇情分支組成,通過選擇不同的選項進入不同的分支線,利用多個支線的視頻內(nèi)容,讓觀看者可直接在播放器視頻內(nèi)互動。如圖1劇情樹所示,觀看者可通過在不同的情境中選擇正確的選項或不同的選項加入下一個情境。
圖1 劇情樹分支
初中的學生經(jīng)過第一學期的地理學習和第二學期前幾課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看圖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但是,學生由于地理知識儲備較少和分析能力較弱,雖然經(jīng)過第一章亞洲的學習,但對具體去分析一個新的地區(qū)或者國家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如不會用不同方式去定位地理位置,如何分析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等。然而,初中學生好奇心比較強,喜歡接觸新事物,在思維和行動上較活躍。教師可以采用視頻互動的形式給他們講授新課,培養(yǎng)他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在一些地區(qū)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并不是以直播的形式給學生講課,而是發(fā)布視頻鏈接給學生,讓學生觀看一些名師視頻。然而,不管是直播還是名師視頻,時間久了,學生就會產(chǎn)生疲憊感和厭倦感,甚至一些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只是掛著視頻不看。這種在線教學的效果較差。我們能不能從“逼”學生觀看教學直播或者視頻到學生自愿、樂意去觀看教學視頻呢?基于“BILIBILI平臺”的地理互動視頻教學,它能讓學生一邊觀看教學視頻,一邊與視頻互動,通過選擇不同問題答案,進入不同的情境教學。教師還可以對每道題設置分數(shù),根據(jù)學生答題的正確率,讓他們獲得相應的分數(shù),并可在上完課后給出學生的答題分數(shù),或者根據(jù)學生答題分數(shù)的高低選擇不同的教學難度。比如,分數(shù)高的學生選擇一些難度較高、難理解的知識板塊進行學習;分數(shù)低的學生則選擇比較基礎的視頻學習。同時,分數(shù)低的學生可以通過重復觀看教學視頻,在掌握了相關知識并獲得較高的答題分數(shù)后進入難度高的教學視頻學習。這種方式讓學生不再是面對枯燥的視頻學習,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甚至讓一些學生想去重復觀看視頻,找出視頻里“隱藏”的知識片段。比如,以“日本”一課為例,教師可通過選取學生熟知的動畫人物作為“導游”,讓學生通過選擇正確的選項以及了解不同選項的知識點,進而認識某個地點或區(qū)域。
下文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第五課——日本”的一個教學片段:
第一,視頻列出這節(jié)課需要掌握的知識點。
第二,課堂開始時出現(xiàn)一只帶著口罩的哆啦A夢,“由于疫情影響,哆啦A夢現(xiàn)在要回自己的國家——日本”。日本是東亞的一個島國,以下哪條是哆啦A夢回國的路線。這時,屏幕中的世界地圖出現(xiàn)四條路線,分別是:A中國—泰國;B中國—日本;C中國—韓國;D中國—美國。教師通過選擇正確的路線讓學生認識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并學會在世界地圖中定位日本的位置。為了確定日本的位置,教師請同學們幫幫哆啦A夢,以下哪種方法不能確定他回家的位置?A.緯度位置定位法;B.相對位置定位法;C.海陸位置定位法;D.指向標定位法。學生通過選擇,只有選到D時,視頻才會往后面的劇情發(fā)展下去,而當學生選到ABC這三個選項時,視頻中會出現(xiàn)對選項中答案進行解釋并回到題目的選項上。比如,當學生選到A時,視頻會對緯度定位法進行解釋,介紹日本的經(jīng)緯度范圍,將中國首都北京的經(jīng)緯度和日本東京的經(jīng)緯度進行對比,讓學生對經(jīng)緯度定位法有更具體的了解和應用。
通過以上兩道題,學生能認識到日本位于北半球,東半球,亞洲的東部、太平洋西北部。接著,教師再講授其周圍的國家、海洋等信息,通過結合視頻中的圖片,培養(yǎng)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三,哆啦A夢回到了它的家鄉(xiāng)日本。它想向同學們介紹一下它的家鄉(xiāng)。此時,視頻呈現(xiàn)出一張日本的地形圖。教師提問:日本主要以什么地形為主?A.山地丘陵;B.高原;C.平原盆地。
視頻介紹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島國。正當哆啦A夢介紹富士山的時候,視頻里突然發(fā)生了抖動。這時,哆啦A夢告訴同學們,這是日本經(jīng)常會發(fā)生的地震。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呢?教師請同學們通過觀察板塊地圖,讓他們說說日本位于哪兩個板塊之間?A.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B.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C.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之間。
學生觀察板塊地圖,通過選擇正確的選項,了解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視頻以動態(tài)的形式演繹板塊之間的撞擊,是什么原因引起地震,并列出一些日本地震的圖片,讓學生對造成地震的原因有更形象的理解。視頻中還會介紹日本應對地震的一些措施,讓學生認識到位于火山帶也不全是帶來不好的影響,如它會帶來溫泉。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地理現(xiàn)象,認識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辨證關系。
第四,視頻中出現(xiàn)一張日本的氣候圖,教師請同學們在彈幕區(qū)回答日本的氣候類型,讓學生運用之前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觀看日本氣候圖了解日本北部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這時,哆啦A夢說道:日本以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因為日本的東側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所以,日本的氣候帶有海洋性特征,與同緯度相比全年降水量較多。
接下來,視頻從日本面積小、屬于海洋性季風氣候、多火山這三個方面結合日本地形圖概況和河流特征,并提問:為什么河流季節(jié)變化大?同學們在彈幕區(qū)回答:夏季受太平洋的夏季風影響,降水集中而且量多,河流流量大,而冬季降水少。
第五,教師讓學生在評論區(qū)回答這樣的經(jīng)濟模式有什么弊端?比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帶污染嚴重,用地用水緊張;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短缺等。同時,教師可以根據(jù)班級學生的能力情況設置一些訓練題,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和強化知識遷移和應用。如果教師對題目選項進行分數(shù)處理,對選項進行加分或減分,視頻就會根據(jù)學生做題情況給出分數(shù)。
這種教學形式有一定的新穎性,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行思考,同時能擴展學生的地理視野,相比普通的視頻直播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思考,讓他們體會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后獲得知識的樂趣。其不足之處:一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體現(xiàn)出來,而且只能讓學生學習一些基礎的知識,沒法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具體分析和解決;二是需要教師掌握基礎的錄制和剪輯視頻技能,制作的視頻存在審核期,教師至少要提前一星期準備材料和上傳視頻。這無疑會加重教師的負擔;三是視頻里只能對客觀題進行評分,無法對學生的主觀題進行評閱。這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無法及時得到反饋;四是由于初一學生注意力保持時間較短,這種形式的視頻時間不宜過長,應控制在15分鐘左右。這對教師對知識點的把握和題目的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當前線上教學存在許多不足,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平臺和形式進行整合和創(chuàng)新,推動地理課程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深度整合:一是利用互動視頻在后半節(jié)課上讓學生觀看并做題,并在情境片段中設置不同難度的題目,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情況;二是讓學生在課后自行觀看視頻,激發(fā)他們對地理學習的熱情,并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