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強 李明柱 趙 麒 金洪文 馬 爽
1.吉林建筑大學;2.長春工程學院
城市街道峽谷Street Canyon(下文簡稱街谷)主要指城市中道路兩側(cè)林立的高樓與狹長的道路形成的空間結構。隨著街道內(nèi)汽車尾氣排放量的增加以及街道通風能力的減弱,街谷內(nèi)的空氣污染非常嚴重。現(xiàn)有的街谷污染物擴散相關研究,多以由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組成的常規(guī)街道為對象,污染源處于街谷中央。少有以污染源位于街道兩側(cè)門市的步行街道為研究對象。但當人們身處步行街道時,往往伴隨著游覽、飲食,停留時間遠要長于常規(guī)街道,更需要保持良好的空氣環(huán)境?,F(xiàn)階段,一些城市步行街道的空氣環(huán)境仍有很大不足,以此類街谷為對象的污染物擴散研究亟待豐富。
圖1 物理模型的立體圖
物理模型如圖1 所示,風向為北風(即由Y 軸正半軸吹向Y軸負半軸)。模型共有14 棟建筑,外圍的11 棟典型建筑的尺寸均為50m×40m×20m。中間有3非典型建筑,其中:L型樓由相鄰3棟典型建筑連接而成,條形樓和方形樓同理,體量分別為1.5倍典型建筑和0.5倍典型建筑。街谷尺寸方面,中央街谷的寬度為20m,與建筑高度H保持一致。其余街谷寬度均為10m,即0.5H。污染物選擇方面,交通污染的主要成分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和顆粒物。其中,一氧化碳對人體傷害極大,且餐飲廢氣中也含有一氧化碳,排放量隨著設備老化甚至超齡使用,一氧化碳的含量增長速度極快。綜上所述,選擇公共成分一氧化碳作為示蹤性氣體。污染源強和計算域確定方法參考文獻:算得污染源強為0.0266156kg/s;計算域入口距離首列建筑160m,出口距離末列建筑300m,計算域上邊界距建筑頂部100m,左右邊界距建筑邊界140m。污染源位置方面,常規(guī)街谷污染源位于街谷中央,為持續(xù)均勻發(fā)散的有限體源作為污染源(如圖1),尺寸230m×8m×0.5m;步行街谷污染源則位于臨街建筑的門市房位置,高度為3m,寬度與所在建筑保持一致。
以2m/s~6m/s的風速分別進行濃度場模擬,取中位數(shù)濃度場進行比較。對比圖2 和圖3 可發(fā)現(xiàn),污染源位于機動車道時,人體呼吸高度一氧化碳平均質(zhì)量分數(shù)比位于臨街商鋪時要高。這是由于一氧化碳密度小于空氣,在無湍流作用或湍流不明顯時,浮升力占主導。而對于臨街商鋪,其污染物出口本身就有一部分高于人體呼吸平面,相同污染源強度下步行街谷在人體呼吸表面的CO平均濃度小于常規(guī)街谷,在無氣流擾動或低擾動條件下尤為顯著。在相同風速條件下,常規(guī)街谷對其相鄰街谷的一氧化碳擴散效應,比步行街谷更強烈,主要是由于機動車污染源在十字路口處仍可保持連續(xù),而臨街商鋪不具備該條件,街谷內(nèi)的路口越多,此差距越明顯。
圖2 常規(guī)街谷人體呼吸平面CO濃度場
圖3 步行街谷人體呼吸平面CO濃度場
如圖2和圖3可知,街谷在X方向上的中點位置對來流的遮擋作用達到最大,被人行道通風條件差。故在北人行道中央設置監(jiān)測點,統(tǒng)計監(jiān)測點及其南側(cè)20m 范圍內(nèi)的一氧化碳質(zhì)量分數(shù),將五次模擬結果取平均值,所得一氧化碳濃度分布繪制成點線圖并進行擬合,結果如下。
圖4 一氧化碳濃度的水平分布(常規(guī)街谷)
圖5 一氧化碳濃度的水平分布(步行街谷)
由圖4、圖5可知,對于常規(guī)街道,北人行道一氧化碳濃度高于南人行道。南人行道在距臨街建筑約0m~5m范圍內(nèi)一氧化碳濃度基本不變,而北人行道處一氧化碳濃度仍有波動。街谷內(nèi)沿Y 方向的一氧化碳分布圖像,中部曲線呈二次函數(shù)形態(tài)。若用單一函數(shù)對整個曲線進行描述,則表達式如圖4,此時:
而對于步行街道,濃度梯度主要存在區(qū)最間為南側(cè)的(0m,5m)與最北側(cè)的(15m,20m),前者的濃度梯度更大。街谷內(nèi)沿Y方向的一氧化碳分布圖像,大體呈二次函數(shù)形態(tài),函數(shù)表達式如圖5,此時:
由前文可知,街谷在X 方向上的中線處對來流的遮擋作用達到最大,尤其以背風側(cè)人行道較為不利(即北人行道)。為分析3.2中通風不利位置一氧化碳濃度的垂直分布,觀察監(jiān)測點在不同高度的濃度云圖可知:兩種街谷的一氧化碳濃度整體上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步行街谷遞減速度更快。在人體呼吸面附近,步行街谷的CO濃度更高,這是由于身處這兩種街谷時,行人與污染源的相對距離有很大差別:處于常規(guī)街谷時,污染源在街谷中央而行人在街谷兩側(cè),距離較遠;處于步行街谷時,污染源和行人都集中在街谷兩側(cè),距離較近。
(1)污染源位于機動車道時,人體呼吸平面一氧化碳平均質(zhì)量分數(shù)比位于臨街商鋪時要高。
(2)在相同風速條件下,常規(guī)街谷對其相鄰街谷的一氧化碳擴散效應,比步行街谷更強烈。
(3)得到了兩種街谷的通風不利位置在Y 方向上一氧化碳濃度水平分布的表達式。
(4)分析了兩種街谷的通風不利位置在Z 方向上濃度分布規(guī)律,二者的一氧化碳濃度整體上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步行街谷遞減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