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書法,傳承民族文化,對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zhì)具有重要作用。書法的表達,需要掌握技法,而技法的訓練,極易陷進枯燥的魔咒,建構(gòu)有生機的技法訓練生態(tài),才能打好書法學習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書法教育;技法訓練;生機活力;訓練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90-0040-03
【作者簡介】高立斌,江蘇省揚州市儀征市謝集中心小學(江蘇揚州,211413)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揚州市中青年教學骨干。
學習書法,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zhì)具有重要作用。書法要通過工具——筆去表現(xiàn),而這一表達的過程,需要手上的技法功夫,技法需要長久的訓練。書法技法的學習訓練,要建構(gòu)有生機有活力的訓練生態(tài),避免呆板枯燥。
一、敬惜字紙多思精練
我國古代,歷來有敬惜字紙的思想傳統(tǒng)。這不僅是一種勤儉思想,更是對文化知識的敬仰!無論是從節(jié)儉的角度,還是對文化的態(tài)度,我們練習書法,都應該發(fā)揚敬惜字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節(jié)約每一張毛邊紙、宣紙,節(jié)約每一滴墨汁,認認真真寫好一筆一畫。
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圖片、視頻等,感知造紙的復雜過程,了解每一張紙都經(jīng)過很多人、很多道工序,凝結(jié)了大自然的饋贈和無數(shù)人的心血汗水,最終才來到我們的手中,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學生有了敬惜字紙的意識,自然不會盲目揮毫,這樣無形中壓減了訓練的量,提高了練習的質(zhì)。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一個字練習了很多遍之后,突然感覺這個字變得很陌生。其實不僅是寫,一個字盯著看時間長了也會如此。萊昂詹姆斯將這種現(xiàn)象定義為“語義飽和”,認為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短時間發(fā)生多次重復的刺激,就會引起神經(jīng)活動的抑制,神經(jīng)活動會“疲倦”??梢?,機械重復的練習,必然走向枯燥乏味。
多思精練、有的放矢、少走彎路才是捷徑。熟能生巧固然正確,但不當?shù)木毩暿窃诓粩嗟刂貜湾e誤,從而鞏固陋習。多思精練,就是要多觀察勤思考,看懂字帖,讀懂例字,想清楚如何“表達”再下筆,一遍不成,分析得失,再去改進,做到每一遍都不是盲目的。如果說,練得多習得勤值得表揚,那么練得少且寫得好更值得表揚。“勤能補拙”,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全依賴“勤”是因為沒有很好地思考。書法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尤其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比較,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思考,多思精練,則可以事半功倍,并避免了大量練習給學生造成的沉重負擔。
二、文化滋養(yǎng)審美提升
書法學習不只是技法的學習訓練,其背后還有更豐富的內(nèi)涵。《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書法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zhì)具有重要作用。中國書協(xié)教育委員會委員于明詮認為:書法教育不是知識教育而是藝術(shù)教育,書法教育≠知識傳授+技法訓練。也就是說,不能把書法教育簡單地分解為知識傳授和毛筆技法訓練,而忽略了書法教育作為一種藝術(shù)教育的本質(zhì)。這恰恰對應了綱要中提出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zhì)”三個層面。
在書法學習中,技法的訓練是基礎(chǔ),但不是全部,過多的訓練也讓學生感到枯燥。適時恰當?shù)剡M行書法審美、書法文化層面的熏陶教育,既是完整的書法教育的要求,也可避免讓書法學習成為一味的技法訓練。一方面,教師在技法訓練中,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書法審美的引導。諸如“橫如千里陣云,折如百鈞弩發(fā)”的點畫之美,“若坐若行,若飛若動”的線條之美,等等,在技法習練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欣賞、想象、感受書法筆法與自然萬物的契合。技法訓練之余,帶領(lǐng)學生多開開眼界,欣賞名作,觀看展覽,讓學生將自己的審美實踐和教師、書法家的鑒賞評析結(jié)合起來,從而提升鑒別欣賞水平。審美能力的提升對于技法水平的進步也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試想你都不知道美是什么樣的,還怎么能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另一方面,技法訓練時,教師要適時開展書法文化對學生的熏陶。書法是以漢字為根的藝術(shù),從古老的甲骨文、青銅器銘,到篆隸草行楷,字形千姿百態(tài),漢字的演變過程就是一部豐厚的文化歷史。教師可以經(jīng)常帶領(lǐng)學生在文字海洋里遨游,感受表意文字的神奇魅力,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位書家、每一篇傳世佳作都是一部精彩的文化歷史。無論是“臨池學書”的勤勉,“宿夜觀碑”的癡迷,還是“坦腹東床”的不羈;也無論是蘭亭雅集的才情,還是祭侄文稿的悲壯……學生都能從故事中得到熏陶和滋養(yǎng)。
三、精準習練不斷突破
古人學書,一般提倡勤奮刻苦,“退筆冢”“墨池”等故事一直流傳著古人學書的艱辛與執(zhí)著。古人學書,還因為范本字帖等教育資源的匱乏,初學者往往只能以教師的示范作為標桿,見識有限,埋頭鉆研,很是無奈。而當下的信息時代,所需所想的資源幾乎都能在網(wǎng)絡(luò)上找到,無數(shù)書法家、書法愛好者都來曬作品,不少書法教授用著作文章授人以漁,這些給了我們“見多識廣”的機會和茅塞頓開的靈感,給了我們少走彎路的方向。除了有志于書法藝術(shù)者,大部分人并不需要成為書法大家,中小學的書法教育旨在打好書法藝術(shù)的底子,起到“領(lǐng)進門”的作用。
書法技法的訓練,不是單純靠一個字幾十遍的重復強化,應該是有系統(tǒng)的、有計劃的、有梯度的針對性訓練。中央美術(shù)學院邱振中教授的《中國書法:167個練習》,從筆法、字結(jié)構(gòu)、章法、動力形式、漢字構(gòu)成、綜合練習六個部分,詳細解讀指導如何進行書法技法的訓練,雖然這本書面向的是書法專業(yè)本科的教材,但也應該能給予中小學書法教育很多啟示。我們可以從中梳理出適合于初學者的基礎(chǔ)訓練,如將筆法和結(jié)構(gòu)的練習內(nèi)容有機地整合到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之中,以提高技法訓練的針對性、精準性。如教學“大”字,可以把提按作為主要技法訓練點。先由學生觀察筆畫,從筆畫粗線變化中發(fā)現(xiàn)、理解“提按”;再由教師明確訓練目標,學生去大膽猜想、嘗試、交流,獲得“初步成功”的體驗;最后教師指導改進,學生再練習,獲得“大功告成”的滿足。訓練的過程明確目標,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主動思考探究嘗試,合作交流改進提升,將單調(diào)重復的習字過程,變成一段目標探究進階體驗的訓練過程。
四、突破時空趣味堅持
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一要突破時空。書法的筆法訓練,主要是基本動作的訓練;結(jié)構(gòu)訓練則是空間想象的訓練。鐘繇、虞世南二位給我們留下了“畫被”與“畫肚”的軼事。他們都是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場合地點地練習書法,鐘繇晚上睡覺時以被子為紙,用手指在上面不停的練習,時間一長被子劃出了一個大窟窿;虞世南則在被子里面以肚皮當紙練習。他們的練習既不受工具限制,也不受場地約束,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這些聽來十分有趣、一點也不枯燥。我們也可以讓學生這樣練一練,這種用書空的方式見縫插針地練習書法,雖然眼睛看不到實物,但頭腦中依然有一筆一畫浮現(xiàn)出來,無拘無束,饒有趣味,既訓練了筆法動作,又發(fā)展了空間想象的能力。除此之外,古人懷素寫芭蕉,今天大爺在公園地磚上寫大字,等等,都在說明,書法學習是生活中隨處可行的,不受時空限制的,可以因地制宜、不擇筆紙。類似的這些都是可以作為平時訓練的補充,去嘗試的。二要多維習練避免單一。單一重復技法的練習,最容易讓人疲勞厭倦,因此教學中要設(shè)計開展多層次的目標訓練。如筆畫筆法練習—結(jié)構(gòu)臨摹—字組練習—章法布局,選擇兩三個層面,避免單一的循環(huán),以緩解訓練的疲勞感。從筆法到結(jié)構(gòu),再到章法,寫出怎樣的字,寫出怎樣的作品,是學習訓練成果的一種呈現(xiàn),也能讓學生在訓練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保持練習的興趣。
書法技法是書法之美呈現(xiàn)的前提,是書法教育的基礎(chǔ)和重點。書法技法的學習訓練,要富有生機和活力,讓初習書法的學生消除疲勞倦怠,保持盎然持久的興趣,在書法藝術(shù)的道路上走得更久更遠。
【參考文獻】
[1]于明.書法教育≠知識傳授+技法訓練——關(guān)于當前高校書法教育現(xiàn)狀的一點思考[J].書法之友,2020(11):8-10.
[2]許能俊.審美素養(yǎng)視角下書法教育的探索[J].江蘇教育,2021(22):38-4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邱振中.中國書法167個練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9475005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