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后芳
導讀:馬鈴薯早春露地高產栽培主要采用了機械一體化種植技術,通過該項技術的應用,減少了人力、肥料的投入,達到了精準施肥、減量增效的目的,提高了種植效益。
馬鈴薯機械化采收
馬鈴薯是一種廣受百姓喜愛的蔬菜作物, 同時又是一種糧食作物,既可鮮食又可加工。 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yè)結構的發(fā)展及土地流轉力度的加大,越來越多的種植大戶熱衷于種植露地早春馬鈴薯。 據調研,馬鈴薯667 m2產量3000~5000 kg,按近年來市場價格1 元/kg 計算, 每667 m2產值可達3000~5000 元, 效益可觀。 目前,馬鈴薯規(guī)?;N植均采取機械化一體機進行操作,主要包括播種、施肥、噴藥、膜下滴灌帶的排放、覆膜等,采用膜下滴灌及簡易水肥一體化進行水肥管理。 現將種植技術總結如下。
應選擇脫毒、早熟、抗逆性強的優(yōu)良新品種,且具有結薯集中、薯塊大小均勻、商品性好、產量高的特性,適合的栽培品種,如荷蘭15 號、魯引1 號、中薯5 號等。
一般在驚蟄(3月5~6日)前10 天左右播種,利用地膜覆蓋保溫栽培,提供種薯發(fā)芽生長所需要的溫濕度,促進種薯提早發(fā)芽,促進根系的形成、塊莖的形成與膨大,減少草害的發(fā)生。
應選擇肥沃、疏松的砂質壤土。 播種前深耕、耙細,使田塊表面平整一致。
采取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水肥管理,即地膜覆蓋、滴灌和水肥一體化管理有機結合,在薯塊形成和膨大期將肥料按照適宜的配比溶于水中,通過滴灌進行灌溉和追肥,實現水肥高效利用,達到減量、增效的效果。
無污染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均可作為滴灌水; 宜選擇溶解度高、溶解速度快、腐蝕性小的肥料。
簡易滴灌設施包括首部樞紐和輸配水管。首部樞紐與水源相結合,包含水泵、控制閥、施肥裝置、過濾系統(作用是除去水源中的雜質,防止堵塞滴頭),是滴灌系統的控制中心;輸配水管包括主管、支管和毛管3 級管道和相應的三通、直通、彎頭、閥門等部件組成。 支管選用硬質塑料軟管,毛管選用聚乙烯塑料滴灌帶,毛管鋪好后與支管連接,再將支管與主管連接即可。
播種前2 天選擇外形完好的馬鈴薯進行切塊,切塊前用75%的酒精將切具進行消毒滅菌,每塊種薯保留1~2 個芽眼,切塊質量25~30 g。
100 kg 種薯切塊后用30%咯菌腈·嘧菌酯·噻蟲嗪可分散粉劑67~100 g 拌種,或用4%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4%代森錳鋅、92%滑石粉混合劑500 g 拌種。 晾曬1 天后播種。
整地時,每667 m2均勻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000 kg、硫酸鋅1.2 kg、硼酸1 kg 和復合肥(N-PK=15-10-23)50 kg,深耕細耙整平,耕深30 cm 左右。
采用高壟雙行種植模式,壟寬80 cm,壟溝寬30 cm,株距25 cm,小行距25 cm,667 m2種植5000 株左右, 用種量150 kg左右。
采用機械化一體機播種,先設置播種壟寬、深度和密度等參數, 將準備好的種薯、肥料、滴灌帶、地膜分別放入或安置在播種機上,可一次性完成開播種溝、施種肥、播種、起壟、鋪滴灌帶、覆蓋地膜等作業(yè),節(jié)省了勞動投入。 種肥每667 m2施復合肥(N-P-K=15-10-23)50 kg。
播種后25 天左右馬鈴薯陸續(xù)出苗, 子葉快接觸地膜時,應及時將地膜破孔放苗,然后用細土將地膜口封嚴,既能防止因高溫地膜把子葉烤壞,又保障了地膜的功效。 也可采用膜上覆土幫助馬鈴薯出苗的方法,即在馬鈴薯芽即將頂土時,采用上土機在膜上覆蓋3~5 cm 厚的碎土, 馬鈴薯可自行頂破地膜出苗,但覆土后應及時噴施除草劑,如二甲戊靈;苗出齊后噴施麒勝。
種薯快出齊苗時,及時查苗,拔除病株,遇到缺棵時移栽同品種的預備薯苗。
一般進行1~2次培土, 采用機械或人工的方式, 第1次中耕培土在馬鈴薯幼苗長至4~5 葉時,培土厚度3~5 cm; 現蕾期或植株封壟前可再培土3~5 cm。
①發(fā)芽期 馬鈴薯播種后至出苗,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55%~65%。 當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55%時,及時灌水,一般灌水量為8~12 m3/667 m2,使土層下15~17 cm 處的土壤保持濕潤。
馬鈴薯植株
②幼苗期 出苗后20~25 天匍匐莖開始發(fā)生,土壤相對濕度應保持在65%~70%。 此期結合灌水,每667 m2追施水溶性復合肥(N-P-K=30-10-10)4~6 kg,用水稀釋200 倍,分2次追施。 根據土壤墑情和苗勢適時灌水,每次灌水量8~12 m3/667 m2,使土層下30 cm 處的土壤保持濕潤。
馬鈴薯人工采收
③塊莖形成期 一般為20 天左右, 該生長期要求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75%左右, 每667 m2追施水溶性復合肥(N-P-K=16-6-30)9~11 kg,分2次追施。 根據土壤墑情和苗勢適時灌水,每次灌水量12~15 m3/667 m2,使土壤濕潤深度達40 cm。
④塊莖膨大期 要求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75%~80%,根據土壤墑情和苗勢適時灌水,每次灌水量15~20 m3/667 m2, 使土壤濕潤深度達40 cm。每667 m2追施水溶性復合肥(N-P-K=16-6-30)9~11 kg。 馬鈴薯收獲前7 天停止灌溉。
地下害蟲有螻蛄、蠐螬、金針蟲等,播種期可選用吡蟲啉、噻蟲嗪、辛硫磷等殺蟲劑與適量土壤、細沙拌勻溝施或拌入底肥中, 或用8%呋蟲胺懸浮劑400~500 g 對100 kg 切塊種薯進行包衣防治;生長期每667 m2用40%氯蟲·噻蟲胺懸浮劑15~20 mL滴灌防治。
主要病害有黑脛病、青枯病、晚疫病,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早防治、多次防治的原則,嚴格按照農藥安全間隔期進行施藥, 一般7~10 天噴1次,連續(xù)3~4次,注意交替使用藥劑[1]。 黑脛病、 青枯病可每667 m2用6%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37~47 g 或20%噻菌銅懸浮劑100~120 mL 灌根或噴霧防治;晚疫病在發(fā)病初期可每667 m2選用56%精甲·丙森鋅可濕性粉劑35~50 g 或39%精甲·嘧菌酯懸浮劑13.0~17.5 mL 對葉片噴霧防治。
馬鈴薯植株大部分莖葉由綠轉黃,塊莖很容易與匍匐莖分離時是最佳收獲期。 該栽培模式一般6月初采收上市。
機械或人工挖掘收獲, 塊莖翻出后應及時撿拾。采收時塊莖用馬鈴薯秧遮蔭,避免薯塊暴曬。邊采收邊進行等級分類,剔除爛薯、青頭薯,分級包裝,運輸上市或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