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健 孫萍 黃勝 許小龍 胡黎明
導讀:樵山辣椒是優(yōu)良的地方品種, 介紹了該品種的特征特性,分析了原產地的土壤氣候特點,并從培育壯苗、 地膜覆蓋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闡述了樵山辣椒畈區(qū)引種栽培關鍵技術要點。
樵山辣椒是黃山區(qū)一個優(yōu)良的地方品種,原產于黃山區(qū)新明鄉(xiāng)樵山村,株高50~60 cm,遲熟,第一花穗節(jié)位10~12 節(jié),從定植到第一批青果采收70 天左右,單果質量35~40 g,生長周期長,可采收至11月上旬,耐熱耐旱;果實較大,果肩圓潤、尾部尖長,形如牛角,肉厚皮薄,口感細膩,辣味適中、質脆可口,適合鮮食、腌制、曬制等。 樵山村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土壤、農用灌溉水和空氣質量好,平均海拔在500 m 以上,最高海拔達800 m,山高坡陡,石多瀝水,土壤表層富含有機質,光照時間長而不強,適宜辣椒生長。 樵山辣椒種植歷史悠久,在涇縣、旌德、太平(今黃山區(qū))附近三縣都有名氣。 有人把該辣椒品種引種到山下田畈區(qū)種植, 雖精心栽培但結的辣椒細小俗稱“雞心椒”,主要原因是該品種引種畈區(qū)后極易發(fā)生瘡痂病、葉枯病、病毒病、細菌性葉斑病等病害,而出現葉片小、落葉落果嚴重等現象。 為滿足當地消費者需求, 筆者近幾年一直探索樵山辣椒畈區(qū)引種栽培技術,現介紹如下。
①土壤 樵山村山高坡陡,石多瀝水,不積水,土層不厚,但土壤淺層富含有機質,弱酸性;農戶種植辣椒多使用土雜肥或餅肥。
②氣候特點 氣候溫和,降雨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年平均溫度15.5℃,夏秋季晝夜溫差大,利于辣椒養(yǎng)分積累。
③光照 樵山辣椒大多種植在背風向陽、通風良好、排灌方便的東南坡或南坡,山高樹多,光照不強,但能滿足辣椒生長。
①培育壯苗 樵山辣椒以4月上中旬播種為宜,有利于越夏后辣椒產量的形成。 種子用紗布包后,放在40℃左右溫水中浸3~4 h,再用50~60℃的熱水燙種15 min,邊燙邊攪拌,然后放入10%磷酸三鈉溶液中浸泡20 min, 撈出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最后用30%甲霜·噁霉靈水劑1500~2000 倍液拌種。 采用穴盤基質育苗,每穴1 粒籽,此時黃山區(qū)氣溫依然很低,育苗時需要搭建大棚或小拱棚保溫。
②地膜覆蓋栽培 畈區(qū)一般地勢較山區(qū)平坦、土壤黏性較重,較易板結,排水差,易積水,土壤濕度大,作物根系生長透氣性差,極易引發(fā)各種病害,不利于樵山辣椒生長,因此生產上要采用地膜覆蓋栽培。
a.定植期。 5月中下旬,即苗齡35~40 天,秧苗有5 片葉以上時即可定植。
b.整地。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有水源、能抗旱、光線好,并實行3年以上輪作的地塊,冬前應深翻一遍,凍垡。 定植前,再耕作,耕地前清除前茬秸稈及雜物,耕深、耙平、碎土,再667 m2施入商品有機肥500 kg 以上。 然后按畦寬80 cm、溝寬30 cm、溝深20 cm 整地作畦,整平畦面,穴施三元復合肥30 kg/667 m2,蓋地膜(或栽后活棵再蓋地膜)準備定植辣椒。
c.合理密植。選擇晴天上午或14:00 后定植。每畦栽2 行,株行距50 cm×60 cm,辣椒栽植密度為2200~2600 株/667 m2,帶土移栽(不要把苗直接栽在復合肥上),栽后澆足定根水。
d.肥水管理。追肥應少量多次,每采果一次均應追肥,方法是澆水帶肥、少量勤施,可用高鉀型沖施肥;栽培上應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以防地上部徒長;樵山辣椒屬越夏戀秋作物,后期需根據作物長勢追施水溶性有機肥、鈣肥等;注意清溝瀝水,做到雨止溝干(即雨停后溝內無積水)。
e.整枝。地膜覆蓋辣椒生長較旺,在辣椒分杈前后及時清除側芽,側芽長到2 cm 左右時及時去掉,便于營養(yǎng)供給和通風、透氣、排濕,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盛果期田間郁閉嚴重時,可將瘦弱、衰老分枝剪掉,以減少營養(yǎng)消耗,改善通風透光條件。
辣椒病蟲害防治貫徹“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 定植成活后應定期(一般7~10 天)對植株噴施殺菌劑,田間病害發(fā)生初期用專用農藥防治。
①蟲害防治 辣椒蟲害主要有煙青蟲、 蚜蟲、棉鈴蟲、地老虎、粉虱等。 對于煙青蟲、夜蛾類害蟲,可用甲維·茚蟲威、氯蟲苯甲酰胺等噴霧防治。 蚜蟲發(fā)生初期可用呋蟲胺等噴霧防治。
②病害防治 辣椒病害主要包括瘡痂病、葉枯病、病毒病、細菌性葉斑病、疫病、炭疽病等。 從初花期起前1 個月以病毒病為主, 后1 個月以葉斑病、細菌性病為主進行預防。 預防葉斑病、細菌性病害、炭疽病前應加強農田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實行輪作、深溝窄畦栽培、合理密植、及時排水、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性。
a.病毒病。以預防為主,首先防控蚜蟲、飛虱、薊馬、螨類等傳毒昆蟲,培育無病毒壯苗,主要是移栽前5 天用噻蟲嗪噴霧,定植后5~7 天再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000 倍液淋蔸或灌根,每株藥液用量10~15 mL, 以后開花初期和掛果初期、 生長中期、 后期每隔30 天用淋蔸或灌根1次, 成株期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000 倍液灌根或噴淋,每株藥液用量50~100 mL; 二是提高作物免疫能力,減輕癥狀,在辣椒定植后5~7 天、始花期、掛果期、生長后期每30 天噴1次6%阿泰靈(寡糖·鏈蛋白)可濕性粉劑1000 倍液+磷酸二氫鉀500 倍液+蕓薹素內酯600 倍液,每667 m2藥液用量30~60 L。
b.細菌性病害。由于畈區(qū)的土壤含水量高,田間濕度大,瘡痂病、細菌性葉斑病等發(fā)生嚴重,造成大量落葉、落花。在6~7月梅雨季節(jié)可選噻唑鋅、中生菌素、氯溴異氰脲酸、春雷霉素等藥劑輪換防治,每隔7~10 天1次,連續(xù)噴3~4次。
c.真菌類病害。針對炭疽病、葉斑病可用苯醚甲環(huán)唑、咪鮮胺、百泰(唑醚·代森聯)等防控;疫病、疫霉根腐病可以用銀法利(氟菌·霜霉威)、普力克(霜霉威鹽酸鹽)、甲霜·錳鋅、甲霜·噁霉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