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青藏高原西部一次高原渦生成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

        2021-03-16 01:37:48王溪雯張飛民王芝蘭王澄海
        干旱氣象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渦的渦度低層

        王溪雯,張飛民,王芝蘭,2,楊 凱,王澄海

        (1.甘肅省氣候資源開發(fā)及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地球系統(tǒng)模式發(fā)展研究中心,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2.中國氣象局蘭州干旱氣象研究所,甘肅省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20)

        引 言

        高原(低)渦是夏季常生成于青藏高原主體的中尺度氣旋性低壓渦旋系統(tǒng),其平均水平尺度400~500 km,垂直厚度2~3 km,是高原夏季主要的降水系統(tǒng)。在適當?shù)拇蟪叨拳h(huán)流形勢下,部分高原渦可東移出高原,引發(fā)長江、黃河流域的暴雨洪澇災害[1-5]。深入理解高原渦的生成機制及其在生成過程中的熱力、動力結(jié)構(gòu)特征,對改進高原渦及其降水的數(shù)值預報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對高原渦的生成及其熱力、動力結(jié)構(gòu)的研究主要基于再分析資料的氣候統(tǒng)計和診斷研究,及基于中尺度數(shù)值模擬的天氣個例分析研究。氣候統(tǒng)計和診斷研究表明,高原渦的生成與高原低層大氣的低頻振蕩[6]、同期高原地表感熱加熱[7]、大氣熱源的水平和垂直分布[8]、高原高層南亞高壓的東西振蕩和高原低層南北氣流的交匯[9-10]、副熱帶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的年際變化[5]等有密切關(guān)系。天氣個例數(shù)值模擬研究表明,高原的地形抬升作用、地表感熱加熱和對流凝結(jié)潛熱加熱是影響高原渦生成的主要因素[11-15]。有關(guān)高原渦生成中熱力、動力結(jié)構(gòu)研究表明,高原渦有與熱帶氣旋和中尺度對流渦旋(mesoscale convective vortex, MCV)類似的螺旋云帶和暖心渦眼結(jié)構(gòu),但強度明顯偏弱[1];渦旋氣柱除200 hPa以上外,各層大氣均為熱源,400 hPa最強;平均正渦度限于400 hPa以下,以500 hPa最強,呈輻合氣流;400 hPa以上轉(zhuǎn)為反氣旋性渦度,以200 hPa最強,表現(xiàn)為輻散氣流;渦旋中心附近整層氣柱都是上升氣流,由地面向上不斷增強,并在400 hPa附近達最大[2];高原渦中既存在渦旋Rossby波,也存在慣性重力波[3]。

        然而,影響高原渦生成的主導因素和熱動力結(jié)構(gòu)特征對不同個例或研究時段而言,存在較大差異。這主要與高原渦的生成位置、高原渦是否東移甚至移出高原、以及高原本身地表和大氣存在顯著的晝夜差異等有關(guān)[2,4,15-16]。此外,已有研究主要針對高原中東部地區(qū)的高原渦過程,由于高原西部觀測資料稀疏,下墊面和高原中東部地區(qū)差異大,不同再分析資料對高原西部地表非絕熱加熱和中低層大氣熱動力結(jié)構(gòu)的模擬差異較大、模擬能力不佳[17-18]。有關(guān)高原西部地區(qū)高原渦的生成及其熱動力結(jié)構(gòu)特征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針對發(fā)生在高原西部的一次高原渦過程,在分析常用再分析資料驅(qū)動區(qū)域中尺度模式能否再現(xiàn)高原渦生成過程的基礎上,通過渦度收支、熱量收支和水汽收支方程,診斷高原渦生成過程中的熱力、動力結(jié)構(gòu)特征以及各因子的相對貢獻。

        1 模式、資料和方法

        1.1 模式和試驗設計

        1.2 資料和方法

        分別用ERA5、ERA-Interim和FNL再分析資料驅(qū)動WRF模式,相應的3組數(shù)值試驗名稱分別記為ERA5、ERAI和FNL試驗。上述再分析資料常用于高原渦天氣個例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與氣候統(tǒng)計診斷研究。ERA-Interim和ERA5是由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推出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再分析資料,ERA5相較于ERA-Interim具有更高的時空分辨率和更可靠的土壤濕度與對流層內(nèi)氣象要素數(shù)據(jù)。FNL資料由美國國家環(huán)境預報中心(NCEP)提供。本文使用ERA5和ERA-Interim的氣壓層資料,垂直方向共分37層,分辨率為1°×1°;FNL資料垂直氣壓層為27層,分辨率為1°×1°。用于模擬結(jié)果驗證的觀測資料為FY-2C氣象衛(wèi)星逐小時云頂亮溫數(shù)據(jù),水平分辨率為0.1°×0.1°,以及水平分辨率為0.25°×0.25°的 CMORPH每3 h降水數(shù)據(jù)。本文使用最內(nèi)層區(qū)域的模擬結(jié)果進行分析,與觀測資料對比時將模擬結(jié)果進行插值,以保證與觀測資料水平分辨率相同。

        1.2.1 渦度方程

        不考慮摩擦時,P坐標系下的渦度方程如下:

        1.2.2 熱量和水汽收支方程

        熱量和水汽收支方程如下:

        (2)

        (3)

        2 高原渦個例介紹

        選取發(fā)生于2006年8月14—15日高原西部的一次高原渦過程。圖1為FY-2C衛(wèi)星觀測的2006年8月14日06:00、09:00、10:56和14:00云頂亮溫??梢钥闯觯?6:00,高原西部對流較弱,僅存在少數(shù)零星的小尺度對流云團;隨后,對流云團不斷生成并合并,至09:00形成高原渦,與MCV的生成過程十分類似[27]; 11:00左右高原渦強度最強,表現(xiàn)為螺旋云帶對流最為旺盛,眼區(qū)結(jié)構(gòu)最明顯;同時,眼區(qū)云頂亮溫高于螺旋云帶云頂量溫,表明高原渦呈暖心結(jié)構(gòu);螺旋云帶維持2~3 h,于14:00明顯衰退。螺旋云帶從生成到消亡,所處區(qū)域范圍為29°N —35°N、83°E —90°E,渦旋中心位于31°N、86°E附近,未發(fā)生明顯東移,屬于源地不發(fā)展型高原渦[3]。

        圖1 FY-2C衛(wèi)星觀測的2006年8月14日06:00(a)、09:00(b)、10:56(c)和14:00(d)云頂亮溫(單位:℃)Fig.1 Cloud top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bserved from the FY-2C satellite at 06:00 UTC (a), 09:00 UTC (b), 10:56 UTC (c) and 14:00 UTC (d) on August 14, 2006 (Unit: ℃)

        3 模擬結(jié)果分析

        3.1 云頂亮溫和500 hPa位勢高度、風場

        圖2為FNL、ERAI和ERA5試驗模擬的2006年8月14日12:00云頂亮溫??梢钥闯觯M管3個試驗模擬的對流云位置相對于觀測偏南約1個緯度,但ERA5和ERAI試驗尤其是ERA5試驗模擬的對流云呈螺旋狀,并且存在渦眼結(jié)構(gòu),這與觀測的高原渦螺旋云帶結(jié)構(gòu)特征類似,而FNL試驗模擬的對流云呈西南—東北走向,無螺旋狀結(jié)構(gòu)特征;同時,ERA5試驗模擬的云頂亮溫最低、ERAI次之、FNL最高。

        圖2 FNL(a)、ERAI(b)和ERA5(c)試驗模擬的2006年8月14日12:00云頂亮溫(單位:℃)(藍色叉形符號為基于衛(wèi)星觀測云頂亮溫得到的渦眼中心大致位置)Fig.2 The cloud top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t 12:00 UTC on August 14, 2006 driven by FNL (a), ERAI (b) and ERA5 (c) (Unit: ℃)(The blue cross denotes approximate center of vortex eye based on observed cloud-top brightness temperature from satellite)

        圖3為FNL、ERAI和ERA5試驗模擬以及相應再分析資料2006年8月14日12:00 500 hPa位勢高度和風場。可以看出,ERA5和ERAI試驗模擬的500 hPa風場呈明顯的氣旋性環(huán)流,與之對應的是閉合的500 hPa位勢高度場;而FNL試驗模擬的風場沒有氣旋性環(huán)流,主要表現(xiàn)為東北風; ERA5試驗模擬的500 hPa位勢高度最低,其次為ERAI和FNL,表明ERA5試驗模擬的高原渦氣旋性閉合環(huán)流最明顯。這說明ERA5試驗模擬的高原渦生成過程中的氣旋性閉合環(huán)流最強,螺旋云帶結(jié)構(gòu)與觀測最接近,對高原渦有較好的模擬再現(xiàn)能力; ERAI試驗模擬的高原渦強度較ERA5弱,但仍然可以再現(xiàn)渦旋特征;FNL試驗無法模擬出高原渦的氣旋性閉合環(huán)流和螺旋云帶結(jié)構(gòu)。對比分析相應再分析資料的500 hPa位勢高度和風場,ERA5試驗模擬的高原渦與再分析資料結(jié)果最為接近,ERAI試驗次之,F(xiàn)NL試驗模擬的渦旋結(jié)構(gòu)與再分析資料的結(jié)果差異最大。

        圖3 FNL(a)、ERAI(b)和ERA5(c)試驗模擬以及相應再分析資料(d、e、f)2006年8月14日12:00 500 hPa位勢高度(填色,單位:dagpm)和風場(風矢量,單位:m·s-1)Fig.3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shaded, Unit: dagpm) and wind field (wind vector, Unit: m·s-1) driven by FNL (a), ERAI (b) and ERA5 (c) and corresponding reanalysis data (d, e, f) at 12:00 UTC on August 14, 2006

        不同試驗在14日12:00的云頂亮溫以及500 hPa位勢高度和風場最大差異范圍為29°N —35°N、83°E —90°E,與觀測的高原渦活動位置基本一致,表明使用不同再分析資料驅(qū)動WRF模式對高原渦的模擬性能存在明顯差異。下文中區(qū)域平均選取范圍均為29°N —35°N、83°E —90°E。

        3.2 降 水

        圖4為2006年8月14日00:00至15日00:00觀測和3個試驗模擬的24 h累計降水量空間分布及區(qū)域平均3 h累計降水量??梢钥闯觯邓饕l(fā)生在高原渦生成階段,即高原渦的生成伴隨著大量降水的產(chǎn)生。模擬的降水量均大于實際降水。此外,模擬降水峰值出現(xiàn)時間落后于觀測,這可能是由于實際渦旋生成時間(09:00—11:00)更早,而3個試驗模擬渦旋生成時間(11:00—12:00)較晚。FNL試驗在觀測渦旋區(qū)域沒有模擬出旺盛的對流,相應產(chǎn)生的降水也較少。觀測的高原渦降水主要位于渦旋眼區(qū)的東部和南部,ERAI和ERA5試驗模擬的降水落區(qū)與觀測更為接近。此外,3個試驗模擬的降水峰值均較實況滯后,但對比14日06:00—15:00模擬降水的大小可知,ERAI和ERA5試驗大于實況,F(xiàn)NL試驗小于實況,但整體上ERAI試驗相對最好。

        圖4 2006年8月14日00:00至15日00:00觀測(a),F(xiàn)NL(b),ERAI(c),ERA5(d)試驗模擬的24 h累計降水量(單位:mm)空間分布及區(qū)域平均3 h累計降水量(e)Fig.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24 h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Unit: mm) observed (a), and driven by FNL (b), ERAI (c) and ERA5 (d), and area-mean accumulated 3-hour precipitation (e) from 00:00 UTC on 14 to 00:00 UTC on 15 August 2006

        綜上所述,ERA5和ERAI試驗可以模擬再現(xiàn)出此次高原渦生成中的氣旋性閉合環(huán)流及螺旋云帶結(jié)構(gòu),其中ERA5試驗對高原渦的模擬再現(xiàn)能力最好; FNL試驗無法再現(xiàn)此次高原渦的生成。ERA5和ERAI試驗模擬的云頂亮溫高于觀測,模擬的區(qū)域平均3 h累計降水量較實況偏大,螺旋云帶對流和降水最強時刻在14日12:00左右,滯后觀測約1 h,可能與再分析資料對高原低層水汽模擬普遍偏濕[18],以及模式邊界層和云微物理過程參數(shù)化在高原地區(qū)存在較大不確定性[15,28]有關(guān)。

        3.3 渦度及其收支

        圖5為ERA5、ERAI和FNL試驗模擬的區(qū)域平均相對渦度的時間-高度剖面。可以看出,3個試驗模擬的400 hPa以下平均相對渦度自8月14日08:00開始明顯增大,正渦度高值中心位于450 hPa以下, ERA5試驗模擬的平均相對渦度最強、ERAI次之、FNL不明顯;ERA5試驗模擬的最大正渦度一直維持到14日20:00,較ERAI和FNL試驗模擬的最大正渦度維持時間久。需要注意的是,3個試驗模擬的正渦度高值出現(xiàn)在14日12:00之后,并在夜間穩(wěn)定維持,這一階段對應著觀測和模擬的螺旋云帶的減弱與消亡,表明高原渦動力結(jié)構(gòu)和熱力結(jié)構(gòu)的變化不同步??梢酝茰y高原渦生成過程中降水釋放的凝結(jié)潛熱存留在中高層大氣,可能是造成高原低層正渦度在螺旋云帶減弱后依然維持的重要原因,具體的機制值得進一步分析研究。

        圖5 ERA5(a)、ERAI(b)和FNL(c)試驗模擬的區(qū)域平均相對渦度時間-高度剖面(單位:10-5 s-1)Fig.5 The time-height cross sections of area mean relative vorticity driven by ERA5 (a), ERAI (b) and FNL (c) (Unit: 10-5 s-1)

        圖6為ERA5、ERAI和FNL試驗模擬的渦旋生成前(14日04:00—08:00)、生成中(14日09:00—12:00)平均的渦度收支各項垂直剖面。以ERA5為例,可以看出,渦旋生成前,垂直輸送項在整層為正貢獻,扭轉(zhuǎn)項在整層為負貢獻,二者的絕對值都隨高度減小。300 hPa以下水平輻合輻散項為正貢獻,水平平流項為負貢獻,二者的絕對值隨高度先增加后減小,在425 hPa附近出現(xiàn)極值;300 hPa以上水平輻合輻散項有負貢獻,水平平流項為正貢獻;這說明渦旋生成前低層輻合作用強于高層輻散。各項收支在中高層的數(shù)量較小,且在低層相互抵消,造成高原渦生成前渦度增長緩慢。渦旋生成階段,相對渦度的局地變化變?yōu)檎?,尤其?00 hPa以下,表明高原渦生成過程中伴隨著明顯的渦度增長;此外,垂直輸送項在整層為正貢獻,扭轉(zhuǎn)項在整層表現(xiàn)為負貢獻;輻合輻散項在500~350 hPa存在正貢獻,向上則變?yōu)樨撠暙I;水平平流項在500~350 hPa為負貢獻,向上則轉(zhuǎn)為正貢獻。對比渦旋生成前,可以發(fā)現(xiàn)在渦旋生成階段低層的垂直輸送項和扭轉(zhuǎn)項作用明顯加強,高層的水平輻合輻散項和水平平流項的作用明顯加強。有研究認為,西南渦發(fā)展過程中渦度平流項和輻合輻散項的作用集中體現(xiàn)在中低層大氣,而渦度垂直輸送項、扭轉(zhuǎn)項的作用則在中高層更為明顯[29]。上述差異可能與高原渦、西南渦在熱動力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有關(guān),即高原渦主要活躍于高原低層大氣,而西南渦主要活躍于四川盆地中層大氣,若與高原渦耦合會進一步增強發(fā)展,故影響高原渦和西南渦的主導因子可能存在差異[30-31]。區(qū)域平均的渦度收支時間變化也表明,低層正渦度明顯增長前,輻合輻散項和水平平流項的作用先在低層表現(xiàn)明顯,11:00開始在高層迅速加強;這說明此次高原渦的發(fā)展與高原低層大氣過程密切相關(guān)。與ERA5試驗結(jié)果相比,ERAI和FNL試驗模擬的高層輻散強度明顯偏弱,這也說明渦旋的發(fā)生先是有強的低層輻合,隨后高層輻散作用加強有助于低渦產(chǎn)生,其間伴隨強上升運動,使得正渦度向高層輸送,同時有垂直渦度轉(zhuǎn)化為水平渦度進行平流輸送。

        圖6 基于ERA5(a、d)、ERAI(b、e)和FNL(c、f)試驗模擬的2006年8月14日04:00—08:00(a、b、c)、09:00—12:00(d、e、f)平均的渦度收支各項垂直剖面(單位:10-9 s-1)Fig.6 Vertical profiles of averaged vorticity budget driven by ERA5 (a, d), ERAI (b, e) and FNL (c, f) from 04:00 UTC to 08:00 UTC (a, b, c) and from 09:00 UTC to 12:00 UTC (d, e, f) on 14 August 2006 (Unit: 10-9 s-1)

        3.4 視熱源和視水汽匯

        圖7為ERA5、ERAI和FNL試驗模擬的渦旋生成前和生成中視熱源各項垂直剖面。以ERA5為例,可以看出,渦旋生成前整層Q1和溫度局地變化均為正值,說明整層存在增溫,尤其在低層大氣。絕熱加熱項在475 hPa以下為負貢獻,向上轉(zhuǎn)為正貢獻,400 hPa以下溫度平流輸送表現(xiàn)為正貢獻,400 hPa以上則表現(xiàn)為負貢獻。整體來講,425 hPa以下溫度局地變化對Q1起主要作用,425 hPa以上則是絕熱加熱項起主要作用。渦旋生成前低層大氣首先被地表感熱加熱,隨后由上升運動向中高層大氣輸送熱量。渦旋生成階段,Q1的變化趨勢與絕熱加熱項幾乎一致,溫度水平平流輸送變化和局地變化接近平衡。相較于渦旋生成前,渦旋生成階段溫度的局地變化由整層為正值轉(zhuǎn)換為中低層負值和高層正值,說明低層溫度降低,這可能是由于降水導致的。溫度水平平流輸送在低層仍為正貢獻,高層為負貢獻,但低層的正貢獻有所增大,且轉(zhuǎn)為負貢獻的高度升高至350 hPa。絕熱加熱項隨高度先增加后減小,與渦旋生成前相同,但明顯增強,極值出現(xiàn)的高度也有所上升,與渦旋生成階段整層垂直速度的增大,垂直速度極大值所在高度上升保持一致,表明渦旋的發(fā)展與上升運動造成的熱量輸送密切相關(guān)。與ERA5試驗相比,ERAI和FNL試驗模擬的絕熱加熱貢獻明顯偏小,上升運動強度較弱,表明加熱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在此次高原渦生成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圖7 基于ERA5(a、d)、ERAI(b、e)和FNL(c、f)試驗模擬的2006年8月14日04:00—08:00(a、b、c)、09:00—12:00(d、e、f)平均視熱源各項垂直剖面(單位:10-1 m2·s-3)Fig.7 Vertical profiles of averaged apparent heat source driven by ERA5 (a, d), ERAI (b, e) and FNL (c, f) from 04:00 UTC to 08:00 UTC (a, b, c) and from 09:00 UTC to 12:00 UTC (d, e, f) on 14 August 2006 (Unit: 10-1 m2·s-3)

        圖8為ERA5、ERAI和FNL試驗模擬的渦旋生成前、生成中平均視水汽匯各項剖面。以ERA5為例,可以看出,渦旋生成前水汽局地變化在低層對Q2有負貢獻,在高層貢獻很小,水汽的水平平流輸送對Q2有正貢獻,在高層貢獻很小。Q2的變化趨勢與水汽垂直輸送項一致,后者在低層為負貢獻,在高層為正貢獻,極值出現(xiàn)在425 hPa附近。這說明在渦旋生成前低層存在水汽輻合,水汽從低層向高層傳播。渦旋生成階段,Q2的極值出現(xiàn)在425 hPa附近,水汽局地變化在低層變成正貢獻,這說明低層存在水汽凝結(jié),水平平流輸送項在低層仍為正貢獻,但是強度略有減弱,在中層出現(xiàn)負貢獻,水汽的垂直輸送在450 hPa以下隨高度迅速增加,對Q2的貢獻由負轉(zhuǎn)正,在中層變化平穩(wěn),250 hPa以上又隨高度減小,這一項對Q2的變化貢獻最大,并且相較于渦旋生成前強度明顯增強。對比ERA5試驗, 可發(fā)現(xiàn)ERAI和FNL試驗模擬的水汽垂直輸送的正貢獻明顯較弱,符合二者上升運動強度較弱的情況。Q1和Q2的分析結(jié)果表明此次高原渦生成中存在明顯的熱量和水汽的垂直輸送過程,這也是影響該高原渦生成的重要因素。

        圖8 ERA5(a、d)、ERAI(b、e)和FNL(c、f)試驗模擬的2006年8月14日04:00—08:00(a、b、c)、09:00—12:00(d、e、f)平均視水汽匯各項垂直剖面(單位:10-1 m2·s-3)Fig.8 Vertical profiles of averaged apparent moisture sink driven by ERA5 (a, d), ERAI (b, e) and FNL (c, f) from 04:00 UTC to 08:00 UTC (a, b, c) and from 09:00 UTC to 12:00 UTC (d, e, f) on 14 August 2006 (Unit: 10-1 m2·s-3)

        3.5 視熱源和視水汽匯的對比分析

        對比Q1和Q2的垂直廓線,以ERA5為例可以發(fā)現(xiàn),渦旋生成前Q1整層為正,且隨高度增加而減小,Q2在低層為負,中高層轉(zhuǎn)為正值且隨高度先增加后減小,極大值位于中層。YANAI等[32]的研究說明渦旋生成前中低層存在較強的地表感熱加熱。渦旋生成階段,Q1和Q2廓線變化趨勢相近,均表現(xiàn)為先隨高度增加,并在中層達到極大值,再隨高度降低,但二者的大小和極值出現(xiàn)高度存在較大差異;即Q1在各高度層上均大于Q2,Q1極大值所處高度(約325 hPa)大于Q2極大值所處高度(約425 hPa),這說明低層大氣輻合引起的與積云對流有關(guān)的垂直湍流運動在中高層大氣較為明顯,與YANAI等[32]的結(jié)果類似,也表明高原渦生成階段積云對流發(fā)展最為旺盛,相應的降水也最顯著,與圖3的結(jié)果一致。

        為進一步分析地表感熱、潛熱對此次高原渦生成的影響,圖9給出區(qū)域平均地表感熱通量和地表感熱、潛熱通量之和隨時間的變化??梢钥闯?,在高原渦生成前,地表感熱明顯強于地表潛熱。盡管FNL模擬的地表感熱最強、ERA5次之、ERAI最小,但在渦旋生成階段,ERA5和ERAI試驗模擬的非絕熱加熱從低層到高層表現(xiàn)為明顯的隨高度增加趨勢,而FNL試驗模擬的500~475 hPa非絕熱加熱隨高度減小,這說明大氣凝結(jié)潛熱對高原渦的生成存在重要作用,地表感熱加熱可能為高原渦生成前積云對流的發(fā)展及其凝結(jié)潛熱的釋放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5]。

        圖9 區(qū)域平均地表感熱通量(a)和地表感熱、潛熱通量之和(b)隨時間的變化Fig.9 The variation of area-mean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a) and sum of surface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 (b)

        4 結(jié)論與討論

        (1)用ERA5和ERA-Interim資料驅(qū)動WRF模式可模擬再現(xiàn)出此次高原渦的生成過程,其中ERA5對高原渦低層氣旋性閉合環(huán)流、渦眼和螺旋云帶結(jié)構(gòu)特征的模擬再現(xiàn)能力最好,模擬的高原渦及其降水最強,生成時間相對于實際觀測滯后1~2 h;使用FNL驅(qū)動WRF模式無法模擬再現(xiàn)出此次高原渦的結(jié)構(gòu)特征及生成過程。高原渦低層氣旋性閉合環(huán)流結(jié)構(gòu)在螺旋云帶消失后仍然存在,表明高原渦動力結(jié)構(gòu)和熱力結(jié)構(gòu)的變化不同步,存在時滯性。

        (2)渦度收支、視熱源與視水汽匯的分析結(jié)果表明此次高原渦的生成與高原低層大氣的熱力、動力結(jié)構(gòu)密切相關(guān)。高原渦生成階段在動力結(jié)構(gòu)上表現(xiàn)為低層正渦度的迅速增長,低層輻合、高層輻散和明顯的上升運動。高原渦生成前熱量來源主要為地表感熱加熱。高原渦生成階段,低層正渦度、熱量和水汽的增長主要與非絕熱加熱的垂直輸送過程有關(guān);此外,積云對流發(fā)展最為旺盛,降水釋放的凝結(jié)潛熱最為顯著,引起的垂直湍流運動使熱量和水汽向中高層輸送,有助于渦旋的發(fā)展。

        以上結(jié)論是基于個例分析的結(jié)果,今后仍需通過對更多的高原渦個例進行模擬驗證,進一步明確不同再分析資料對高原渦,尤其是高原西部高原渦的模擬再現(xiàn)能力。受論文篇幅所限,本文對高原渦生成的機理,即高原渦為什么形成于地面干燥的中西部地區(qū),地表感潛熱和大氣凝結(jié)潛熱對高原渦及其降水的影響機制和相對貢獻,并未深入討論,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本文模擬的高原渦生成時間相對觀測偏晚、強度偏強,可能與模式中的參數(shù)化方案對高原的描述能力不足有關(guān),因此,改進影響高原渦模擬的關(guān)鍵物理過程參數(shù)化(如陸氣相互作用、濕物理過程)也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DOI:10.1029/2008JD009944, 200.

        猜你喜歡
        渦的渦度低層
        南海中尺度渦的形轉(zhuǎn)、內(nèi)轉(zhuǎn)及平移運動研究
        海洋通報(2020年5期)2021-01-14 09:26:52
        南海相對渦度的時空變化特征分析*
        斜壓渦度的變化與臺風暴雨的關(guān)系研究
        關(guān)于低層房屋建筑工程造價的要點及控制措施探討探索
        溝槽對湍流邊界層中展向渦影響的實驗研究
        2017年11月16日至17日博州降雪天氣分析
        科技資訊(2018年30期)2018-03-11 09:30:58
        開縫圓柱縫隙傾斜角對脫落渦的影響
        住八樓以上的人,早亡風險低
        益壽寶典(2017年34期)2017-02-26 08:27:20
        三角柱體對機翼根部馬蹄渦的影響
        低層高密度住宅設計探討
        九九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网站|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杨幂|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一区| 宅男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日本| 国产97色在线 | 国产|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3d | 在线看高清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国产中v天仙www|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本老熟妇五十路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乱码| 欧美bbw极品另类| 久久精品性无码一区二区爱爱| 国产自产自现在线视频地址| 国产精品亚洲av高清二区|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男女性高爱潮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无码1024| 亚洲女同系列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av久久不卡| 成人无码视频|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韩国黄色三级一区二区| 亚洲一品道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又大又粗弄得我出好多水| 亚洲伊人成综合人影院| 亚洲色图在线免费视频| 天天爽夜夜爱|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