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紅霞
帕金森病為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疾病,以抖動、僵硬、運動遲緩、姿勢異常癥狀為主,伴有一定程度的焦慮、抑郁、失眠等非運動癥狀,嚴重影響著患者生活自理和生存質量[1]。腦深部電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為治療帕金森病的常用治療方式[2-3]。腦深部電刺激手術可明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僵直、震顫、運動障礙;減輕步態(tài)、平衡及肌張力障礙,有效控制多數中軸癥狀,如起立、開步、轉身、翻身等困難;明顯延長“開”期4~5 h,同時消除“開”期異動癥。延續(xù)護理是通過一系列行動設計用以確?;颊咴诓煌】嫡疹檲鏊?如從醫(yī)院到家庭)及同一健康照護場所(如醫(yī)院的不同科室)受到不同水平的協作性與連續(xù)性照護,通常是指從醫(yī)院到家庭的延續(xù),包括經由醫(yī)院制定的出院計劃、轉診、患者回歸家庭或社區(qū)后的持續(xù)性隨訪和指導。本研究分析了中晚期帕金森患者行DBS后延續(xù)護理的應用效果,為促進帕金森患者康復提供參考依據?,F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醫(yī)院收治的40例中晚期帕金森患者的臨床資料, 給予常規(guī)出院指導、隨訪以及復診的患者為對照組(n=20),采取延續(xù)護理干預的為觀察組(n=20)。納入標準:(1)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4];(2)Hoehn-Yahr(H-Y)分期為3期或者4期患者;(3)均具備手術指征,接受DBS治療者(注:均為已接受長期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4)年齡均在18歲以上者;(5)均無精神疾病,可有效溝通者;(6)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者。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軀體疾病者;(2)入組前應用抗抑郁或者抗焦慮藥物者;(3)存在嚴重智力、聽力或者視力障礙者;(4)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5)伴有嚴重代謝障礙、造血系統(tǒng)疾病或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或惡性腫瘤者。
1.2.1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guī)住院指導及隨訪,每個月電話隨訪1次,詢問患者用藥、康復功能鍛煉、硬件使用等情況;囑患者按時服藥,定時進行康復功能鍛煉,對于硬件設備的使用可查詢使用手冊;對患者出院之后的自我管理情況進行評估,注意了解患者有無并發(fā)癥出現,對于患者出現的問題給予指導;對于出現并發(fā)癥或刺激參數調整不滿意的患者要及時復診。
1.2.2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取延續(xù)護理干預。(1)成立延續(xù)護理小組:由神經外科醫(yī)生、康復治療師、護士組成延續(xù)護理小組。經過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后,明確職責分工。醫(yī)生負責疾病治療和健康手冊編寫??祻椭委煄煘榛颊咛峁┛祻椭委熤笇АWo士實施具體護理措施,并負責微信日常管理。(2)建立患者健康檔案:患者出院前1 d,采用統(tǒng)一格式患者信息采集表,記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類型、住院恢復情況、聯系地址、手機號碼信息等,并由專職護士錄入電腦中?;颊叱鲈寒斕欤埢颊呒尤胛⑿湃?。(3)延續(xù)護理措施:按照延續(xù)護理方案,并結合患者個體情況實施延續(xù)護理。①分析患者延續(xù)護理需求:在預計患者出院前3~5 d,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并聽取意見,了解患者對出院后延續(xù)護理的需求,并共同制定出院后康復目標,最大限度爭取患者及家屬對延續(xù)護理的支持和理解。②予以健康教育:患者出院當天,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詳細說明出院當天至出院6月內的康復訓練任務、用藥以及其他注意事項。患者出院后,每月通過微信通知患者積極參加院內定期組織的專題健康教育講座,未到現場患者可通過微信朋友圈觀看視頻。責任護士定期上傳用藥、康復訓練、飲食等方面的健康宣傳電子文檔或圖片,并在群內解答患者及家屬的提問。③提高患者及家屬自我護理能力:通過微信群通知、自由發(fā)言等方式,幫助患者及家屬轉變傳統(tǒng)觀念,讓患者及家屬認識到自我主動護理、積極護理在恢復過程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及家屬各種指導和幫助,堅定自我護理的信念和決心,并借助微信的視頻等功能,錄制康復訓練視頻等,以提高患者及家屬自我護理能力。④給予多方位支持和監(jiān)督:鼓勵患者在微信群踴躍發(fā)言,交流疾病治療和恢復經驗。開展優(yōu)秀病友評選活動,讓優(yōu)秀病友現身說法,交流康復感悟。責任護士和康復治療師定期咨詢患者康復情況,并與患者及家屬分析康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同時,要求家屬予以患者更多關愛,及時發(fā)現患者消極情緒,并給予開導。患者負性情緒較重者,在征求有關人員同意后,邀請專業(yè)心理咨詢師予以專業(yè)指導。
干預6個月后,比較2組患者生活質量、生活自理能力、意外跌倒次數、用藥依從性以及護理滿意度。(1)通過WHO生活質量測定量表簡表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5],該量表共由4個維度(社會關系領域、環(huán)境領域、生理領域、心理領域)26個條目組成,采用5級(1~5)評分法進行計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2)采用Morisky用藥依從性量表[6]對患者用藥依從性進行評價,共8個條目,前7個條目中備選答案為“是”和“否”,其中“是”計為1分,“否”計為0分,第8個條目備選答案為“從不”“偶爾”“有時”“經?!薄翱偸恰?,分別計為1、0.75、0.5、0.25、0分;滿分為8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用藥依從性越高。(3)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7]進行評價,包括上下樓梯、更衣等10個條目,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2組患者各20例。觀察組男14例,女6例,年齡43~75歲,病程2~14年;對照組男16例,女4例,年齡46~78歲,病程2~16年。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用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意外跌倒次數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用藥依從性和意外跌倒次數比較
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社會關系領域、環(huán)境領域、生理領域、心理領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2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較
帕金森病屬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的一種,治愈難度大,DBS雖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癥狀,但是在術后需用藥以阻止疾病進展[7]。部分帕金森病患者行DBS治療后因病情得到改善,以及患者擔心藥物不良反應,造成用藥依從性降低;同時,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伴有焦慮、抑郁以及認知功能改變等癥狀,也對患者用藥依從性造成影響,最終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8]。常規(guī)電話隨訪,雖然能夠定期提醒患者用藥,但無法實時對患者用藥情況進行了解及監(jiān)督。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用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提示中晚期帕金森患者行DBS手術后實施延續(xù)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觀察組患者借助微信平臺,護士根據患者個性化需求可及時告知用藥注意事項,并了解患者用藥情況,根據患者用藥時間,能夠定時推送藥物提醒單,從而可實時提醒患者用藥,進一步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
帕金森病患者具有步態(tài)不穩(wěn)、起步困難等特點,居家期間極易出現意外跌倒的現象[9-10]。出院之后,延續(xù)護理小組根據患者病情、治療效果、居家環(huán)境等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個性化的康復功能訓練計劃,包括用藥、康復鍛煉、高抬腿訓練、轉身訓練、飲食等,護士通過微信平臺與患者及家屬交流溝通,(1)告知患者及家屬意外跌倒發(fā)生原因及危險因素,囑其提高防范意識;(2)定期推送康復鍛煉、轉身訓練等相關訓練知識,并給予專業(yè)指導,以減少患者意外跌倒。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意外跌倒次數低于對照組,提示采取延續(xù)護理干預有助于減少帕金森病患者意外跌倒次數。H-Y為3期或4期的患者,身體平衡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雖然可自行站立或者走動,但均存在步態(tài)障礙,例如轉向困難、步幅減小、起步困難等,隨病情進展逐漸喪失身體平衡[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社會關系領域、環(huán)境領域、生理領域、心理領域以及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通過實施延續(xù)護理進一步改善了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活自理能力。其原因為通過對患者進行評估,制定針對性康復功能鍛煉計劃及目標,同時給予持續(xù)跟蹤監(jiān)督,定期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因而有助于加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復,并進一步改善了生活質量。本研究認為,帕金森病尤其是中晚期患者,通過針對性康復功能訓練,能夠延緩失用綜合征及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發(fā)展,降低繼發(fā)性發(fā)生風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對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康復功能訓練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1-12]。
綜上所述,中晚期帕金森患者行DBS手術后實施延續(xù)護理干預,能夠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活自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