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榮
(遼寧地質工程職業(yè)學院,遼寧丹東 118008)
高職院學生社團是學生體驗大學生活氛圍,參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其中的民間手工藝社團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的舞臺,而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起到更大作用。2018年遼寧地質工程職業(yè)學院成立了以民間刺繡為特色的學生手工藝社團“藍星社”,經過兩年時間的運行,該社團培養(yǎng)了三十余個初步掌握民間刺繡技藝的“手藝人”,這些學生不僅掌握了一定的刺繡技能,而且綜合能力也普遍優(yōu)于其他學生,充分證明手工藝社團活動在高校非遺傳承和促進學生成長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依據“藍星社”的運行實踐,可以將學生手工藝社團傳承非遺項目的價值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印證人類文明產生和發(fā)展軌跡的活化石,傳承上有其特定的規(guī)范和模式,喬曉光先生認為“以人為本口傳身授方式傳承的活態(tài)文化空間是非物質文化最重要的整體特征?!边@里,他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三個特點:一是“以人為本”;二是“口傳身授”;三是“活態(tài)化”。由此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是簡單的知識或者技能的傳習與流轉,而是一定背景和前提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銜接”。如果要在高校實現(xiàn)非遺傳承,應該具備相應的基礎條件,即一定的文化氛圍,明確而可行的非遺項目,合理而有效的傳承手段。只有這樣,才能收獲“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穩(wěn)定落實,保護與傳承并舉的效果。
遼寧地質工程職業(yè)學院在職工“七彩蝶刺繡之家”的基礎上設立了學生社團“藍星社”,選拔社團成員時切實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以“興趣為主,兼顧專業(yè)”為標準,將學生興趣和專業(yè)關聯(lián)度同時納入考評范圍。同時,專門辟出一間實訓室作為師生活動場地,每周堅持開展活動,并組織教工、學生刺繡愛好者參與地方非遺宣傳活動,上述措施在校內營造了良好的刺繡文化氛圍。選擇民間刺繡作為非遺傳承項目,是因為本校教師中有刺繡世家出身,基本功扎實的手藝人可以做技術指導教師,這樣就能保證持續(xù)而高效地進行社團活動。師生間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進行技藝傳授,從針法講解到紋樣繪制,再到成品制作,每一步操作指導老師都要手把手地給學生做示范、糾錯,這個過程與通常的課堂授課或者實驗室教學有較大差異,使學生體驗到了非遺傳承方式上的特殊性。值得一提的是,“藍星社”在選擇繡品品類的時候更注重各種包包、抱枕、掛飾等日常用品,這些物件與生活關聯(lián)度高,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刺繡技藝的“活態(tài)化”和實用性特征,學習熱情更高。
有一定的校園氛圍,有“師傅帶徒弟”模式下的技藝傳遞,繡制的物件又是生活實用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生眼里不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有人有物”,并為現(xiàn)實需求服務的生活內容或現(xiàn)象,學生就會對其形成較為準確的認識。
民族民間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下大力倡導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下,“校園非遺教育缺失,不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自覺意識”。民間刺繡社團的各項活動恰恰能在這方面很好地發(fā)揮作用:首先,從紋樣角度講,民間刺繡通常采用世代沿襲下來的各種符號和造型,每一種符號和造型都帶有特定寓意,與民間固有的生存觀、價值觀、自然觀密切相關,學生通過解讀紋樣能夠較好地了解相關民間文化知識。其次,民間刺繡作品經常與民間習俗相關,比如什么場合可以使用什么物件,或者某一紋樣什么時候能用,哪些情況下不能用,都有一定的規(guī)范或禁忌,學生了解紋樣“語義”的同時也增長了相應的民俗知識。
“藍星社”一直堅持以民間刺繡為切入點,讓學生在繡制作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民間文化熏陶。指導老師在傳授技藝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符號和造型的“民間含義”或使用“規(guī)范”傳授給學生,比如繡制休閑包的時候,強調針對不同年齡的人采用不同的民間符號;繡制抱枕的時候就講解同樣寓意的符號,哪個用于婚慶,哪個只用于年俗。這些內容簡單易懂,學生感覺生動有趣,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自然提高。事實證明,學過刺繡的學生對習俗、地域文化和“陰陽”的認識較比其他學生更深刻,也更通透。
高職院學生社團主要功能是提升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專業(yè)發(fā)展,因此刺繡技藝對部分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yè)知識有不可估量的補益作用。從造型角度講,民間紋樣的夸張和變形等特點對動漫設計、裝飾設計、首飾設計等專業(yè)學生就很有益處。從配色方面來看,民間刺繡的色彩搭配打破了學院派工藝設計的配色原則,用色更大膽、狂放,這些為裝飾設計、首飾設計、寶玉石加工等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了新思路
“藍星社”的社團活動堅持與專業(yè)結合,參與活動的學生多數(shù)來自上述專業(yè),活動內容一般按下列程序進行:首先是指導教師講授、分析民間紋樣的配色特點和繪制要領,然后才一對一講解、示范針法,最后示范生活用品的制作程序。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物件”的制作程序,更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了“民族風”與“學院派”的不同,在比較中加深了對專業(yè)的認識,促進專業(yè)技能提升。事實證明,兩年多的社團活動收到良好效果,一個學生的設計方案在2020年北京某餐飲公司的室內裝飾設計方案網絡征集活動中成功入選,其設計思路的中心元素就是民間刺繡。由于“藍星社”是校內學生社團,不參與社會有償服務,導致該方案因沒有足量繡工而被舍棄,但是該同學能夠將刺繡與專業(yè)結合,設計理念另辟蹊徑,靈活地將刺繡技術融入專業(yè)活動中,足見社團活動對其專業(yè)成長起到重要輔助作用。
另外,高職院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素質,“工匠精神”是職業(yè)素質的很好體現(xiàn),而手工藝活動恰是體驗“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徑。繡制一幅作品,從紋樣的制版到繡制,再到成品制作,工序復雜,細節(jié)煩瑣,每一步都不能馬虎,稍有差池就可能前功盡棄?!八{星社”每次活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展示近期繡制成果,大家一起分析品評每一幅作品的優(yōu)缺點,找出問題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幾乎每一個社團成員都有過數(shù)次推翻自己作品的經歷,這樣的過程使學生學到了做手藝的真諦,更理解了手藝的內核——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原本就注重學生動手能力訓練,刺繡是一項手工藝勞動,從繪制紋樣到作品繡制,再到成品制作,每一道程序都離不開動手,這對當下的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近些年,大學生“動手”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明顯,學生對學“手藝”更是沒有太多熱情,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讓學生認清技藝與生活的關系;其次是讓他們明白“動手即是動腦”的道理。這樣他們才能有興趣學,認真學。
“藍星社”很注重對學生進行興趣引導,每年納新的時候都要展示老學員和老師的作品,并設專人現(xiàn)場講解、演示。由于見到了實物繡品,學生對“手藝”與生活的關系有了感性認識,自然就打破了固有的刻板印象,對“手藝”產生興趣,堅持活動的人數(shù)逐漸增加,現(xiàn)在保持在30人左右,男生人數(shù)增幅較大,最初僅1人,現(xiàn)在有8人。“藍星社”堅持每周活動一至兩次,一個學期下來,初學者能夠熟練掌握四種以上基礎針法,獨立完成筆袋、手袋等小型物件的繡制。學習一年之后,多數(shù)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單層一平方尺大小的休閑包、抱枕等簡單生活用品的完整工序。
在興趣基礎上,“藍星社”每次的作品分析環(huán)節(jié)給了學生取長補短,修正自己的機會,每個人都有作品多次修改的經歷,學生們積累了造型和配色的處理經驗,對“動手”不再畏難,對“技術”的理解更全面。由于有刺繡活動的訓練,在動手過程中養(yǎng)成了特定的應對問題處理問題的思維習慣,“藍星社”成員在實驗、實訓課上比其他同學表現(xiàn)更佳,特別是寶玉石加工、首飾設計專業(yè)的學生,實訓操作時上手快,“手感”更準確。
在創(chuàng)新方面,民間手工藝社團為學生打開了新天地。長期以來,高職院校首飾設計、裝飾設計、動漫設計等專業(yè)更多注重學院派的工藝美術課程教育,民間美術、民間工藝課程較少。民間刺繡社團則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比如運用民間符號、圖形繡制掛飾或者室內裝飾品等,都能為學生提供很好的思路。
“藍星社”提倡學生結合專業(yè),結合實際生活,結合自身興趣創(chuàng)新,比如運用三藍繡、黑線繡制作當下年輕人喜愛的小畫屏、吊墜、耳飾、掛飾等,既保留了民間配色的古樸風格,又兼顧了青年人追求個性的特點,效果很好。
雖然強調傳承上要“原汁原味”,但“藍星社”并不僵化地照搬前人,更注重民間元素運用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結合時代特點賦予民間元素以新的面貌,來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手藝。比如,繡制生活用品時提倡學生創(chuàng)制新紋樣,根據自己的喜好將動植物造型卡通化,以適應年輕人的審美需求;鼓勵部分學生在皮料、無紡襯上刺繡,體會制作材料的靈活性;也有學生將畫面一部分用手繪,一部分用刺繡,呈現(xiàn)制作手段多樣性等特點,效果都不錯。這些嘗試拓寬了學生眼界,使之勇于對“手藝”進行個性化理解,這種努力無疑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有重要意義。
民間手工技藝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是古文明的現(xiàn)代“生命體”,有理由也有必要在未來的歲月中活躍于大眾生活,因此廣泛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手藝人”是高職院不可推卸的責任。遼地院“藍星社”的活動實踐證明,培育一定氛圍,選定合適的項目,采取合理有效的運行方式,手工藝社團活動就會在非遺傳承和學生個人成長等方面發(fā)揮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