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蓮
頤和園,這座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集各家之大成的山水園林,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宮御苑,享有“皇家園林博物館”的美譽。作為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的豐碑,在過去的兩個多世紀里,它幾度損毀、修復(fù),飽經(jīng)滄桑,卻仍赫赫揚揚、屹立不倒。
退休前,我有幸在頤和園中工作了20年;退休后,我拿起相機,與頤和園的關(guān)系漸漸從“打個照面”變成了“對話談心”,它不再只是我的“同事”,更是我朝夕相處的“伙伴”和“知音”。
中國古典園林之美,在于建筑美與自然美的融糅,在于詩畫的情趣和意境的含蘊。我想用鏡頭去傳達這座皇家園林的故事,記錄它的陰晴雨雪、四時更迭,同時也想通過這一幀幀永恒的美景,與大家分享我對古典園林的理解。
每次清晨來到頤和園中拍攝,我總會感慨:人類的想象力,永遠無法超過大自然的創(chuàng)造力。當太陽灑出地平線上第一縷金色,就像拋出了一個火種,一下子把大自然點燃了、喚醒了,隨后,沁藍長空之下,柳絲輕蕩,桃花簌簌,天鵝游弋在綠波蕩漾的湖面……萬物都鮮活起來。大自然每秒都在變換著,生動而美妙,讓人目不暇接。為了能拍下頤和園不同時段的美,五年來,我起早貪黑,每日都要去會會這個“老友”,苦在其中,樂也在其中。
拍攝古典園林,首先要理解園林是什么。在古人看來,園林是安放心靈之處。不管是皇家園林的宏闊,還是士人園林的精雅小巧,都在通過園林的語言表達天人和諧的理想關(guān)系。如果沒有自然造化,建筑是沒有靈魂的;如果沒有建筑,大自然是蠻荒的,缺少了內(nèi)容。
由于園林的建筑固定不變,所以攝影者需要與大自然密切合作。而大自然給出的契機往往只在一瞬間。盡管為了這一瞬,需要付出幾個小時、幾天,乃至更多的時間,但是經(jīng)過多年的觀察、實踐,我們可以對花期、對園中的小動物和季節(jié)氣候稔熟于心,甚至學(xué)古人觀察天象,對晚霞、云霧、閃電與彩虹等自然景象做出比較準確的預(yù)測,得到的成片也將越來越美觀、震撼。
我家離頤和園步行僅需5分鐘,所以遇到好天氣我可以馬上出發(fā)——天氣再好,景色再美,來不及到現(xiàn)場,也不會收獲好片。記得有天傍晚下雨,我立即出門,趕在閉園前進了頤和園,當時考慮到雨天拍攝難度大,我只帶了一個中焦鏡頭。進入園內(nèi)后,我根據(jù)經(jīng)驗,斷定這種天氣會出現(xiàn)閃電,但拍攝閃電需用廣角鏡頭,時不我待,無法回家拿鏡頭,只得托愛人將設(shè)備從頤和園大門遞進來。后來我在連廊內(nèi)避雨拍攝,雨水打濕了衣服,鏡頭上也掛滿水珠,拍攝幾次中斷。隨著雨漸漸變小,烏云聚集在佛香閣上空,閃電要來了!此時我已顧不上看相機里的效果,抓緊機會連按快門。事后回家一看,拍到了。
那張照片的閃電在佛香閣上空,紫色霹靂一貫到底,穿過層層烏云,倒映在昆明湖水面上。詩人李紅梅贊嘆這張照片:“推開烏云的阻攔,從蒼穹深處縱然躍下,柔美的身影,拔出長劍,以一個決心的姿勢,將大塊的平靜劈成兩半。天與地匆匆相連,驚醒沉默的地平線。”肉眼無法留住的瞬間,在照片里舒展開了它的美,這正是攝影的魅力所在。
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發(fā)現(xiàn)新的視角,反映園林中不同天時、不同視角的微妙變化,這就需要沉浸和情懷。
在大多數(shù)人印象中,十七孔橋在冬至前后最美,因為那時會出現(xiàn)“金光穿洞”的奇觀:落日的余暉照耀在十七孔橋的洞壁,斜長的光影穿過橋洞,灑在湖面上,就像是橋洞內(nèi)點滿了明燈。但是,十七孔橋的美絕不止這一面?!敖鸸獯┒础钡钠哟蠹叶寂牡美淄?,缺少了藝術(shù)的個性,所以我決定拍雨中的十七孔橋,展現(xiàn)一座飄渺的仙島。2020年7月9日,北京下了場大雨,那天我提前兩小時等在岸邊,由于穿著雨衣打著傘,只能騰出一只手拍攝,拍攝難度不小。經(jīng)過多次嘗試和調(diào)整,才有了這張“仙島”的照片:茫茫的雨霧把其他景物都遮掩了,十七孔橋像一座夢幻方舟在仙境中搖曳,畫面干凈唯美。
這幾年里,我拍攝了20多張十七孔橋的照片,沒有一張是雷同的。春夏秋冬、雪雨陰晴、日升日落,十七孔橋景色在四季時辰中的神秘變幻都被收入了我的鏡頭。此外,我還做過許多新穎的嘗試:細拍倒映湖中的橋墩,展示冬季波浪狀的冰面向橋墩“進攻”的畫面;為突出孔橋的線條感,拍攝夕陽中橋梁上的石獅望柱,明與暗的強烈對比使其看上去像一條恢弘大氣的金色山脈;而被桃花掩映的十七孔橋,又可以拍出另一副清雅、窈窕的模樣……因此,同一座橋,有了不同的“新意”。
近幾年,隨著頤和園水域治理力度的加大,昆明湖的水質(zhì)越來越好,引來了不少飛禽水鳥。天鵝、白鷺、蒼鷺、綠頭鴨、沙秋鴨、貓頭鷹、啄木鳥、小翠、大雁等都能在頤和園看到,不過我喜愛的還是?(pì)?(tī)。
經(jīng)過幾年的拍攝,現(xiàn)在我對??已像對家人一般熟悉了。這些水上小精靈,在湖水中央無人靠近的地方,演繹著它們的“一生”:相戀、嬉水、搭窩、育雛……“相戀”的它們最為可愛:兩只??求愛時好像在商量事情,幾秒鐘后“嗖”地鉆進了水里;片刻后,又突然跳出水面,挺起胸脯兩相一撞,濺出水花,嘴里還叼著獻愛的花草;落回水面,????開始擺各種造型,一高一低、一左一右,游水展翅間充滿靈性與活力。
除了??,北京雨燕也是我鏡頭下的???。
北京雨燕的羽色并不艷麗,為黑褐色,卻擁有完美的流線型體態(tài),后彎的翅膀也細而長,活似兩把鐮刀。它們具有高超的飛行技巧,喜歡在建筑周圍成群結(jié)隊地飛舞追逐,捕食飛行中的昆蟲,尤其在風(fēng)雨欲來之時,常常作超低空飛行表演,流矢飛箭一般掠地而過。雨燕有如此高超的飛行本領(lǐng),雙腳卻很細弱,每只爪的四趾都向前,無法在平坦的地面站立,也無法握住電線或樹枝。高大的皇城建筑、寺廟和古塔就成為了雨燕最理想的落腳處。頤和園的廓如亭便是它們在北京的家,這里開闊高大,是繁育后代的最佳棲息地。春季,北京雨燕從南非飛越1.6萬公里來到北京,在這里產(chǎn)卵、孵化、育雛;7月中旬,它們再飛離北京,年年如此。
每年春夏季,我都會“捎帶”拍幾張雨燕,為北京雨燕保護和研究提供照片。前些年,北京為了保護古建筑,防止麻雀等鳥類的糞便污染古建筑,在屋檐下攔起防雀網(wǎng),導(dǎo)致北京雨燕銳減。近年來,保護古建筑和保護野生動物結(jié)合起來,防護網(wǎng)拆了,北京雨燕跟著又多了起來。
雨燕在北京城里漫天飛舞的景象是老北京人的記憶,人們也把它們作為古都北京的生態(tài)符號。這種自然的精靈與古老園林的互動,讓動與靜、古與今、天與地、人與萬物,都融匯在了一起。
要拍好園林,不能使關(guān)注點脫離園林建筑本身。連續(xù)拍了幾年頤和園,我有了新的體會,也給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僅要反映自然之美,更要深挖這座園林的文化內(nèi)涵,并把兩者結(jié)合呈現(xiàn)出來。因為想用鏡頭制造強烈的帶入感和引領(lǐng)感,所以我的作品也開始從展現(xiàn)景色的宏觀轉(zhuǎn)向探索文化的微觀,當人們回眸凝視這座園林中發(fā)生過的故事,歷史的厚重感、縱深感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