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我曾經(jīng)想寫一短文,談中國人的吃蔥,想引用兩句諺語:“寧吃一斗蔥,莫逢屈突通。”說明中國有些人是怕吃蔥的。屈突通想必是個很殘暴的人。但是他是哪一朝代的人,他做過什么事,為什么叫人望而生畏,卻不甚了了。這一則諺語只好放棄。
好像是《夢溪筆談》上說過,對于讀書“用即不錯,問卻不會”。很多人也像我一樣,對于人物、典故能用,但是出處和意義不明白,記不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讀書實在是把時間白白地浪費了。
我曾有過一本影印的湯顯祖評點本《董西廂》,我很喜歡這本書。湯顯祖是大戲曲作家,又是大戲曲評論家。他的評點非常深刻,非常生動。他的語言也極富才華,單是讀評點文章,就是很大的享受,比現(xiàn)在的評論家不知道要強多少倍——現(xiàn)在評論家的文章特點,幾乎無一例外:嚕嗦!
湯顯祖談《董西廂》的結(jié)尾有兩種。一是“煞尾”,一是“度尾”?!吧肺病比纭膀E馬收韁,寸步不移”;“度尾”如“畫舫笙歌,從遠處來,過近處,又向遠處去”。這樣用比喻寫感受,真是妙喻!
我很喜歡“湯評”,經(jīng)常要翻一翻。這本書為一戲曲史家借去不還。我不蓄圖書,書丟了就丟了,這本書丟了卻叫我多年耿耿,因為在寫文章時不能準確地引用,只能憑記憶背出來,字句難免有出入——湯顯祖為文是字字都精致講究的。
為什么讀書?是為了寫作。朱光潛先生曾說,為了寫作而讀書,比平常地讀書的理解、記憶要深刻,這是非常正確的經(jīng)驗之談。即使是寫寫隨筆、筆記,也比空過了強。毛澤東嘗言:不動筆墨不讀書,肯哉斯言。
大概在我十一二歲的時候,一年暑假,我在我們家花廳的塵封書架上找到一套巾箱本活字的叢書,抽出一本《嶺表錄異》看起來,看得津津有味。接著又看了《嶺外代答》。從此我就對筆記、游記發(fā)生很大的興趣。一直到現(xiàn)在,還是這樣。這一類的文字簡練樸素而有情致,對我的作品的語言風(fēng)格是有影響的。
我從小學(xué)五年級到初中一二年級,教國文的老師都是高北溟先生。高先生教過的課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歸有光的《先妣事略》和《項脊軒志》。有一年暑假,高先生教了我鄭板橋的《家書》和《道情》。我后來從高先生那里借來鄭板橋的全集,通讀了一遍。鄭板橋的元白體的詩和接近口語的散文,他的詩文中的藹然的仁者之心,使我深受感動。全集是板橋手寫刻印的,看看他的書法,也是一種享受。
有一年暑假,我從韋子廉先生讀了幾十篇桐城派的古文。“桐城義法”,未可厚非。桐城派并不全是“謬種”。我以為中學(xué)生讀幾篇桐城派古文是有好處的,比如姚鼐的《登泰山記》、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
我讀書的高中江陰南菁中學(xué)注重數(shù)理化,功課很緊,課外閱讀時間不多,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我買了一套胡云翼編的《詞學(xué)小叢書》,在做完習(xí)題后或星期天,就一首一首抄寫起來,字是寸楷行書。這樣就讀了詞也練了字。抄寫,我以為是讀詩詞的好辦法。讀詞,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為買了一套《詞學(xué)小叢書》;同時詞里大都有一種感傷情緒,流連光景惜朱顏,和一個中學(xué)生的感情易于合拍。
江南失陷,我不能到南菁中學(xué)讀書,避居鄉(xiāng)下,住在我的小說《受戒》所寫的一個庵里。隨身所帶的書,除了數(shù)理化教科書外,只有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一本上海的“野雞書店”盜印的《沈從文選集》。我于是反反復(fù)復(fù)地看這兩本書??梢哉f,這兩本書引導(dǎo)我走上了文學(xué)道路,并且一直對我的作品從內(nèi)到外產(chǎn)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我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讀了中文系,選讀了沈從文先生的三門課,《各體文習(xí)作》《創(chuàng)作實習(xí)》和《中國小說史》,是沈先生名副其實的入室弟子。沈先生為了教課所需,收羅了很多文學(xué)作品,古今中外,各種流派都有。他架上的書,我陸陸續(xù)續(xù),幾乎全部都借來讀過。外國作家里我最喜愛的是契訶夫和一個西班牙作家阿索林。因為,他們有點像我,在氣質(zhì)上比較接近。
作為一個文學(xué)愛好者,或有志成為作家的青年,應(yīng)該博覽群書,但是可以有所側(cè)重,有所偏愛。一個作家,應(yīng)該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氣質(zhì)。而認識自己的氣質(zhì)一法,是看你偏愛哪些作家的書。有的作家的書,你一看就看進去了,那么看下去吧;有的作家的書,看不進去,就別看!比如巴爾扎克,我承認他很偉大,但是我就是不喜歡,你其奈我何!
主張看書看得雜一些,即不只看文學(xué)書,文學(xué)之外的書也都可以看看。比如我愛看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法布爾的《昆蟲記》。有的書,比如講古代的仵作(法醫(yī))驗尸的書《宋提刑洗冤錄》,看看也怪有意思。
古人云:“開卷有益?!庇腥朔磳Γf看書應(yīng)有選擇。我覺得,只要是書,翻開來讀讀,都是有好處的,即便是一本老年間的黃歷。
選自《聯(lián)合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