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潔,任 艷,梁 晨,湯 珊,劉念晨,白 麗,劉 霜,鄭素軍,段鐘平
隨著病毒性肝炎逐步得到有效治療和控制,肝病疾病譜的流行病學狀態(tài)也在發(fā)生變化。遺傳代謝性肝病(IMLD)在臨床上逐漸受到關注。IMLD是因基因缺陷而導致代謝異常的一大類疾病,具有家族聚集特點,且種類繁多。雖單一病種患病率低,但總體發(fā)病率較高。為更好地了解各種IMLD患者的住院情況和變化趨勢,本調查通過對1996~2020年北京佑安醫(yī)院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對IMLD的疾病分布和流行病學變化趨勢進行了總結,以期對臨床醫(yī)師有所幫助。
1.1 病例來源 1996年1月1日~2020年12月22日期間在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住院的肝病患者,對其住院資料和出院診斷進行了匯總分析。對其中住院的IMLD患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最終納入的IMLD包括先天性高膽紅素血癥(Gilbert綜合征、Crigler-Najjar綜合征、Rotor綜合征和Dubin-Johnson綜合征)、肝豆狀核變性、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和良性復發(fā)性肝內膽汁淤積(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血色病、卟啉病、糖原累積病、溶酶體貯積癥(尼曼-匹克病、神經節(jié)苷脂貯積癥和戈謝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囊性纖維化、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等。所有病例的診斷均符合國內外各種IMLD診治指南或診斷標準[1-11]。IMLD患者的年齡以首次入院時的年齡計算。
2.1 各類IMLD病因構成分布 在納入研究期間,我院有住院肝病患者154989例次,其中IMLD患者552例(3.6‰)。按頻次從高到低依次為:肝豆狀核變性353人次、先天性高膽紅素血癥144人次(包括Gilbert綜合征110人次、Crigler-Najjar綜合征19人次、Dubin-Johnson綜合征12人次,Rotor綜合征3人次)、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24人次、血色病13人次、PFIC和BRIC 8人次、糖原累積病4人次、卟啉病2人次、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2人次、溶酶體貯積癥1人次、囊性纖維化1人次。進一步對IMLD住院患者的病因構成比進行分析,對同一疾病多次住院的患者按照1人次計算,IMLD患者共393例,其中肝豆狀核變性和先天性高膽紅素血癥分別為223例(56.7%)和136例(34.6%),共占比為91.3%。
2.2 性別和年齡構成比 見表1。
表1 1996~2020年IMLD住院患者性別(%)和年齡構成
2.3 IMLD20年變遷 將2001~2020年的數(shù)據(jù)以10年為界,劃分為2個階段進行對比分析。2011~2020年IMLD住院人次較2001~2010年增加超過1倍(362人次對175人次),但其占住院肝病患者比例無顯著性差異(3.5‰對3.9‰,x2=1.016,P=0.314),說明總體住院的肝病患者在增多。進一步對IMLD住院患者的病因構成比進行分析,同樣將同一疾病多次住院的患者按照1人次計算,前后10年住院例數(shù)分別為142例和236例,均以肝豆狀核變性、先天性高膽紅素血癥較多(圖1)。另外,與前10年相比,近10年的疾病譜更為豐富。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PFIC和BRIC、卟啉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溶酶體貯積癥和囊性纖維化患者均在近10年才出現(xiàn)。而且,前10年較為少見的Crigler-Najjar綜合征、Dubin-Johnson綜合征、血色病、糖原累積病患者在近10年也有增加。前后10年男性患者比率無顯著變化(58.5%對56.8%,x2=0.101,P=0.75)。前后10年對比,發(fā)病年齡略有升高(24.9±15.8歲對31.4±17.8歲,t=-3.535,P<0.01,圖2)。在前后10年對比中,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40歲以上的患者所占比率呈上升趨勢。
圖1 IMLD住院患者的病因構成比和變遷前后10年住院比例相比,①P<0.05;其他包括卟啉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溶酶體貯積癥、囊性纖維化
圖2 IMLD住院患者性別和年齡分布(2001~2010對2011~2020)
目前,IMLD已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關注,但我國仍缺乏對該組疾病流行病學的研究。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我院近25年住院的IMLD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結果顯示,IMLD占肝病住院患者總人次的3.6‰,提示成人IMLD并不罕見,應該引起臨床的重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多種IMLD患者中,肝豆狀核變性是導致患者住院的首要原因,占總人數(shù)的一半以上(56.7%),其次是先天性高膽紅素血癥(34.6%)。事實上,既往報道顯示先天性高膽紅素血癥在人群中更為常見,尤其是Gilbert綜合征的患病率高達5%~10%[1],而肝豆狀核變性的全球患病率約為1/10000~1/30000,顯著低于Gilbert綜合征[12-14]。然而,大部分先天性高膽紅素血癥(Crigler-Najjar綜合征除外)患者病情較輕,除膽紅素升高外,無其他臨床表現(xiàn),且肝功能正常[15]。這類疾病容易診斷,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因此多在門診就診。而肝豆狀核變性患者在就診時,多有肝病或運動障礙(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表現(xiàn)。我院就診的肝豆狀核變性患者往往已經出現(xiàn)肝損傷,需要住院治療。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除較為常見的肝豆狀核變性和先天性高膽紅素血癥外,較為少見的IMLD、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血色病、PFIC和BRIC、糖原累積病、卟啉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溶酶體貯積癥、囊性纖維化等也有住院。隨著基因檢測技術和診斷水平的提高,這些少見的IMLD在臨床也越來越常見。
本研究進一步對患者的性別和年齡分布進行了分析,在收治的393人次IMLD患者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年齡為29歲,與既往其他報道結果一致[1,16]。此外,患者的發(fā)病年齡有升高趨勢,中老年患者比率逐漸升高。這與醫(yī)生診治水平的提高,使部分兒童期肝病患者活至成年的數(shù)量增加有關?;颊弑救藢膊〉恼J識加深、依從性增強也使IMLD住院患者的年齡推后。
IMLD種類繁多,整體發(fā)病率不低,在某種意義上講并不罕見,而是常見的疑難肝病。目前,該組疾病的疾病譜尚在不斷豐富。近年來,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效率和準確性,而醫(yī)生和患者對IMLD的認識也逐漸提高。希望更多的IMLD患者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