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清華大學李賽實驗室和奧地利納米制圖公司、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學技術大學伊萬·維奧拉團隊合作的新冠病毒高清科普影像問世,首次用影像化方式為大眾揭開了新冠病毒的真“像”。這一成果再次讓李賽成為科研圈的“頂流”。
2020年9月,李賽實驗室與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李蘭娟課題組合作解出世界首個完整新冠病毒真實結構,被國際權威期刊《細胞》審稿人稱贊:“這項工作展示了迄今為止我所見過的最完整新冠病毒形象,這也是使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方法解析完整顆粒結構的一次絕妙的應用?!庇萌齻€月時間完成世界級重大成果,讓李賽成功“上鏡”。但李賽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馬上帶領團隊投入到第二期科研中。新冠病毒結構的進一步影像化,為下一步的大眾科普奠定了基礎。
2月1日,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曹原又發(fā)《Nature》,這是這位出生于1996年的中國天才少年在《Nature》上發(fā)表的第5篇論文。2018年3月5日,曹原曾一天連發(fā)2篇《Nature》論文,2020年5月7日,他再次一天連發(fā)2篇《Nature》論文。
對此,曹原在中國科技大學的導師曾長淦表示,曹原開創(chuàng)了一個領域,2018年的兩篇論文是‘從零到一’的創(chuàng)新,后面的工作是在此之上的推進。他相信曹原的能力。“曹原還是很清醒的,很低調,基本上沒有接受過媒體的采訪,屏蔽掉外界的聲音,專心在自己的工作上面。”
SCI-TECH
CREATES
CHINA
北京時間2021年1月29日,西湖大學教授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fā)文,首次報道了“神秘”的次要剪接體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標志著該團隊在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上邁出關鍵一步。
該結構第一次展示了人源次要剪接體的組成及其對稀有內含子的識別機理,首次揭示了次要剪接體的催化中心以及活性位點,并且通過結構解析鑒定了次要剪接體的全新蛋白組分,揭示了它們對次要剪接體及稀有內含子剪接的重要作用。這一研究成果是施一公研究組繼2015年首次解析世界上第一個剪接體結構、2017年解析第一個人源剪接體結構之后,再次成為世界上首個解析了次要剪接體高分辨率三維結構的團隊。
1月1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書宏團隊基于“藕斷絲連”這一自然現(xiàn)象,研制出了一種可用于手術縫線的仿蓮絲細菌纖維素水凝膠纖維。其特有的纖維素納米纖維網(wǎng)絡和仿生螺旋結構為該材料帶來了獨特的“可拉伸、不回彈”的力學性能,為其在高端手術縫線領域的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團隊將2架無人機空中編組,通過光學中繼,在2個相距1千米的地面站之間實現(xiàn)了糾纏光子分發(fā),驗證了多節(jié)點移動量子組網(wǎng)的可行性,標志著量子網(wǎng)絡向實用化邁出關鍵一步。相關成果發(fā)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2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研究團隊在《Cell》上發(fā)表研究長文,首次提出了異源四倍體野生稻快速從頭馴化的新策略,旨在最終培育出新型多倍體水稻作物,從而大幅提升糧食產量并增加環(huán)境變化適應性。本項研究對未來應對糧食危機提出了一種新的可行策略,開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種方向,是該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性進展。
經(jīng)教育部批準,清華大學推出“丘成桐數(shù)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yǎng)計劃”,自2021年起,面向全球招收不超過100名中學階段具有突出數(shù)學潛質的學生,由世界一流數(shù)學大師授課、組織研討。該計劃擬采取“3+2+3”從本科至博士貫通的培養(yǎng)模式,致力于培養(yǎng)數(shù)學及相關領域的領軍人才。該計劃的主要倡導者和執(zhí)行者,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表示:“古時霍去病北征匈奴,曾以八百騎兵突擊千里,破敵于漠北。我希望通過這一計劃,能在基礎科學領域培養(yǎng)出屬于我們自己的‘八百鐵騎’?!?/p>
2021年1月20日0時25分,我國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通一號03星發(fā)射升空。衛(wèi)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中國航天發(fā)射迎來2021年開門紅。
天通一號衛(wèi)星移動通信系統(tǒng)是我國自主研制建設的衛(wèi)星移動通信系統(tǒng),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終端組成。天通一號03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發(fā)射入軌后將與地面移動通信系統(tǒng)共同構成天地一體化移動通信網(wǎng)絡,為中國及周邊、中東、非洲等相關地區(qū),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穩(wěn)定可靠的話音、短消息和數(shù)據(jù)等移動通信服務。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8次航天飛行。
2021年2月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項目首篇科學論文在《中國物理C》正式發(fā)表,標志著“拉索”正式開啟超高能伽馬輻射的發(fā)現(xiàn)之旅。
研究人員利用“拉索”的平方公里陣列(KM2A)子陣列首批數(shù)據(jù)測量了標準燭光——蟹狀星云10 TeV(萬億電子伏特)以上的伽馬射線輻射,由此檢驗了陣列關鍵科學性能。研究結果顯示,平方公里陣列對蟹狀星云超高能伽馬輻射的觀測顯著性超過了14倍標準偏差,大幅超過此前的實驗結果,表明“拉索”已經(jīng)成為國際上最靈敏的超高能伽馬射線探測裝置。
“拉索”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位于四川省稻城縣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針對不同的科學目標,“拉索”設計了三個子陣列,其中平方公里陣列覆蓋“拉索”三個主要科學目標中的兩個,即超高能宇宙線起源和宇宙線物理,主要測量10 TeV以上伽馬射線。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2021年1月16日發(fā)布消息稱,日前,中國首套具有長期、定點、智能剖面觀測功能的超大型三錨式浮標綜合觀測平臺(簡稱“三錨平臺”)在中國東海海域成功布放,正式加入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wǎng)絡東海海洋觀測研究站的觀測陣列。該設施的投入運行結束了中國近海海域缺少長期、定點、實時進行剖面水體觀測設施的歷史,增強了東海站的組網(wǎng)觀測能力,提高了觀測參數(shù)的豐富度,將為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作用。
據(jù)介紹,三錨平臺是目前國內首套直徑最大、觀測參數(shù)最全、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海上綜合觀測和試驗平臺,研制目的是解決中國近海剖面水體觀測數(shù)據(jù)難以長期、定點、連續(xù)獲取的難題,是觀測技術方面的一項創(chuàng)新性應用工程。
2021年1月26日8時39分,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多物理譜儀成功出束,中子束流與預期相符。多物理譜儀是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東莞理工學院和香港城市大學共同建設的國內首臺中子全散射譜儀,也是CSNS第一臺合作譜儀。該譜儀的成功出束標志著國內首臺中子全散射譜儀的設備研制與安裝成功。
多物理譜儀建設的關鍵時期正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時期,這對國內外加工的關鍵部件研發(fā)和安裝帶來嚴重沖擊。譜儀建設團隊和各合作單位共同努力、克服困難完成國內首臺12m3中子散射真空腔的研制工作。多物理譜儀將主要用于開展不同有序度材料的結構研究,集中在長程有序且局域無序材料、長程無序且中短程有序材料的結構分析測試,將在我國材料科學、凝聚態(tài)物理、生命科學、納米等學科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同時為粵港澳大灣區(qū)的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粵港澳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lián)合實驗室提供重要研究平臺支撐。
2021年2月3日上午,中國廣東自貿區(qū)南沙新區(qū)明珠灣大橋合龍。大橋成功創(chuàng)下“三主桁鋼桁拱雙層橋”最大跨度世界紀錄,主跨達到436米,超越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問鼎“世界第一跨”。
大橋作為廣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qū)核心地標性建筑,未來將在廣州主城區(qū)、香港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廣州南站之間形成高速交通走廊,實現(xiàn)30分鐘直達大灣區(qū)主要城市中心區(qū)。
在近3年的建設時間里,大橋建設者通過開展科技攻關,共申報國家專利30余項、國外專利3項以及20余項發(fā)明專利及科研成果,多項關鍵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下圖為即將合龍的明珠灣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