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在全麻下進行,但因胸壁神經出現損傷,肋間肌發(fā)生撕裂,需留置胸引管等因素,該疾病患者會在術后發(fā)生劇烈疼痛,或是炎癥反應等,對患者預后、轉歸形成影響,因此臨床需采取必要防御措施[1,2]。原有預防措施包含術后口服阿片類鎮(zhèn)痛藥物,鎮(zhèn)痛效果雖強烈,但存在強烈不良反應,例如嗜睡、惡心嘔吐等,嚴重時還會將全身炎癥反應加重,因此并不推薦[3]。TPVB 是指將局部麻醉(局麻)藥注入胸椎旁間隙,對神經傳導進行阻滯,臨床效果顯著,可一定程度將阿片類藥物使用劑量降低,適合用于全麻胸腔鏡手術[4,5]?;诖耍敬我匀樾厍荤R肺部手術患者為例,旨在探究TPVB 應用于該術患者中的實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7 年1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104 例全麻胸腔鏡肺部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可獨立思考,溝通順暢者;②本院接受相關診斷、檢查和治療均符合肺癌診斷標準[6];③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④患者(家屬)知曉研究內容且簽訂知情同意書。將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52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9∶23,年齡38~71 歲,平均年齡(54.4±8.4)歲;試驗組男女比例為30∶22,年齡39~72 歲,平均年齡(55.5±8.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行麻醉誘導,對照組無術前用藥,試驗組麻醉誘導前30 min 行超聲引導下TPVB。
常規(guī)術前禁食、禁飲,入室后進行吸氧,并將外周靜脈通路開放,對血壓、心率等生命指標進行監(jiān)測。麻醉誘導:依次輸注舒芬太尼0.5 μg/kg、羅庫溴銨0.9 mg/kg、異丙酚1~2 mg/kg,方式采取靜脈滴注,將雙腔支氣管導管置入,纖維支氣管鏡對位后行機械通氣,頻率設為12 次/min,I∶E 為1∶2,氧濃度吸入值為60%,并將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區(qū)間維持在30~35 mm Hg(1 mm Hg=0.133 kPa)。單肺通氣設置調整為4~6 ml/kg,頻率為12~16 次/min。I∶E 為1∶2,并將PETCO2區(qū)間維持在37~45 mm Hg,靜脈輸注瑞芬太尼,劑量0.1~0.2 μg/(kg·min),吸入七氟醚,濃度為1%~3%,并持續(xù)麻醉,血壓、心率波動不可超過基礎水平的20%,間斷注射羅庫溴銨,劑量為0.3 mg/kg。試驗組采用美國生產的S-Nerve 型便攜式超聲儀,將探頭置于T4~7椎盤間隙后,利用胸椎旁長軸平面內技術進行進針,到達指定位置后,輸注羅哌卡因,濃度為0.5%,劑量為每點各10 ml,超聲下將藥物聚集在胸椎旁間隙。20 min 后實施針刺法,對阻滯效果進行測定。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兩組T2、T3時段PCIA 按壓次數、地佐辛輸注總量;②觀察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VAS 評分,總分0~10 分,分數越高,疼痛越重;③觀察兩組炎癥因子水平;④觀察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 PCIA 按壓次數、地佐辛輸注總量比較 試驗組T2、T3時段PCIA 按壓次數、地佐辛輸注總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2、12、24、48 h 的VAS 評分比較 試驗組術后2、12、24、48 h 的VAS 評分分別為(2.45±0.32)、(1.68±0.22)、(1.09±0.15)、(0.92±0.11) 分,均低于對照組的(3.18±0.41)、(2.54±0.35)、(1.72±0.24)、(1.26±0.15)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121、15.001、16.052、13.181,P=0.000、0.000、0.000、0.000<0.05)。見表2。
2.3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試驗組IL-6、IL-10、CRP、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PCIA 按壓次數、地佐辛輸注總量比較()
表1 兩組PCIA 按壓次數、地佐辛輸注總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術后2、12、24、48 h 的VA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術后2、12、24、48 h 的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試驗組惡心嘔吐2 例、皮膚瘙癢1 例、嗜睡0 例;對照組惡心嘔吐6 例、皮膚瘙癢2 例、嗜睡2 例;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77%(3/52),低于對照組的19.23%(10/5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07,P=0.038<0.05)。
在惡性腫瘤序號排位中,肺癌其病死率、發(fā)病率均可占據前列,且近些年仍處于不斷上升趨勢。肺癌不僅會對患者免疫功能形成損害,在手術中其麻醉藥物、手術創(chuàng)傷等因素對免疫功能損傷更為加劇,且還提高了該疾病的轉移、復發(fā)可能性[7,8]。肺作為人體重要呼吸器官,不僅可雙重支配交感神經、迷走神經,還可對經皮血氧飽和度(SpO2)、混合靜脈血氧飽和度的平衡進行維持,同時自身存在較大擴張性,其蘊藏容量,可在機體急性失血時,作為代償器官,為人體血液動力學的穩(wěn)定提供支持,進一步保障了心肺疾病及時治療的可能性[9,10]。而在胸腔鏡下實施肺癌根治術,可有效將術后殘肺功能提高,改善生存質量。
本次研究中,所用羅哌卡因在臨床中屬于長效酰胺類局麻藥,在TPVB 時,可通過對Na+流入胸椎相應神經纖維細胞膜內的阻滯,達到沿神經纖維沖動傳導的可逆性阻滯,從而達到將麻醉、鎮(zhèn)痛雙重效果的目的,降低麻醉誘導以及麻醉維持藥物劑量[11,12]。任何手術中,麻醉藥物都會令機體暫時失去一切感知,同樣麻醉劑量的選擇,會一定程度將患者蘇醒時間、器官恢復時間延長,嚴重時還可導致病癥惡化,由此提示,在對麻醉效果、鎮(zhèn)靜作用不影響的前提下,維持較淺麻醉程度,可改善患者長期療效。阿片類作為臨床常用鎮(zhèn)痛藥物,優(yōu)勢在于鎮(zhèn)痛同時,可對機體免疫產生抑制作用,并對腫瘤生長、轉移形成抑制[13,14]。因此,本研究,PCIA 啟動次數、地佐辛輸注劑量均低于對照組,由此說明TPVB 可有效降低阿片類使用劑量。此外,進展中的惡性腫瘤會引發(fā)周圍組織壞死、水腫,當發(fā)生感染,機體炎癥反應加重,同時出現難以耐受的疼痛指數。本次結果中,試驗組術后疼痛指數均低于對照組,且炎癥因子水平、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由此提示,TPVB 可有效降低炎癥反應,緩解患者疼痛程度,同時提高安全性。
綜上所述,TPVB 在全麻胸腔鏡肺部手術患者應用中療效顯著,可有效降低術后患者疼痛指數,減少阿片類藥物劑量,同時減輕炎癥反應,提高安全性,利于術后患者恢復,適用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