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靜
隨著人口老齡化步伐的加速,老年癡呆已成為繼腫瘤、心血管、腦血管病種之后老年群體的第四大致死病因[1]。我國老年癡呆者數量預計將于 2025 年逾千萬例,是發(fā)達國家老年癡呆者人數之和[2],作為老年群體的常見神經病種[3],激越行為是該病種重要癥狀群[4]。激越行為會致癡呆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嚴重下滑,照顧者負荷明顯增加,入院率上升,明顯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成為疾病控制重點難題[5]。藥物治療對激越癥狀的控制效果有限且安全性低[6],非藥物管理日益成為癡呆病人激越行為的一線控制方式。觸摸療法是指借助于護理對象某處皮膚的觸摸來使之情緒趨于平穩(wěn)[7]。其起效機制在于,治療者對自身與環(huán)境能量的轉換來推進治療對象能量系統(tǒng)和諧與平衡的恢復,自生理與心理層面促成撫觸對象的康復,將之應用于老年癡呆者激越行為控制領域已可見有效性報道[8],但尚未形成適用于老年癡呆者激越行為控制的專用規(guī)范化觸摸療法模式。此外,有學者指出,癡呆病人的部分激越行為起自于其認知功能受損所致的對外界刺激源接受與處理能力的下降,其部分激越行為表達了真實需要而非毫無意義,護理人員如在生活護理實踐中誤解了老年癡呆者的意圖或者存在溝通不良問題則易誘發(fā)其激越行為[9]。故本研究嘗試采用生活護理前置式觸摸聯(lián)合標準化手部觸摸療法對老年癡呆病人施加干預,探討該護理方式對老年癡呆者激越行為的控制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19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94例老年癡呆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滿足老年癡呆癥診斷標準[10],年齡≥60歲,住院時長在21 d以上,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其他原因所致癡呆,語言/視聽力障礙,嚴重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傷人/自傷傾向,近1個月內抗抑郁用藥史/其他精神藥品用藥史。將單號病室入住者47例設為對照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78.74±4.55)歲;認知功能輕度減退17例,中度減退20例,重度減退10例。將雙號病室入住47例設為觀察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78.97±4.34)歲;認知功能輕度減退18例,中度減退21例,重度減退8例。兩組病人認知功能減退程度、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接受老年癡呆常規(guī)護理,包括給藥護理和生活護理(吃飯、穿衣、沐浴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生活護理前置式觸摸聯(lián)合標準化手部觸摸療法干預,具體如下。
1.2.1 標準化手部觸摸療法 引導病人處于安靜狀態(tài)并取舒適臥位/坐位,采用護患一對一治療方式,由撫觸護士為病人實施手部按摩,標準順序為手背按摩—手掌按摩—手指按摩。標準按摩手法為:手背按摩時撫觸護士以拇指對護理對象手背部行輕輕撫觸,先以直線型自其手腕部觸摸至指尖部,然后以劃半圈方式自其手背中央部觸摸至兩側部,最后采用劃“O型”小圈法對其整個手背加以觸摸;手掌按摩時先以拇指采用直線型自其手腕觸摸至其指尖,同時對其手掌肌肉組織行輕輕擠壓提拉,然后再以劃半圈式自其手掌中央部觸摸至兩側部,最后采用劃“O型”小圈法完成整個手掌部的觸摸;手指按摩時以輕柔動作沿其手指根節(jié)處徐徐按壓至其指尖部,然后采用劃圈式對每個手指實施按摩,最后對甲床施以輕輕按壓。標準按摩頻次、時長、時段分別為每日按摩1次,每只手10 min,總時長20 min,按摩時間安排在15:00~16:30。
1.2.2 生活護理前置式觸摸療法 在標準化手部觸摸療法定時定量觸摸的基礎上,再為病人實施穿衣、沐浴等生活護理前提供觸摸療法干預。護士站于病人一側,以輕中度力量對病人前額部、頸部及肩背部等施以2~5 min的離心方向式滑動按摩,觸摸時注意愛傷情感融入,面部自然朝向病人進行目光交流,傳遞關愛與友好信息,必要時加用語言溝通,以溫和語氣、適中語速使病人感受親切溫暖信息,維持按摩手法的均勻柔和度,注意對病人情緒反應信息的捕捉并據此行觸摸力度與手法的適宜調整,借助于舒緩觸摸行為與情感交流,協(xié)助病人減輕甚至祛除恐懼、緊張情緒,提高信賴度與配合度。
1.3 評價方法 ①以Cohen-Mansfield激越行為量表[11]為工具對兩組老年癡呆病人進行評定,包括軀體非攻擊行為、軀體攻擊行為及語言激越行為3個維度29個條目,由護士對病人2周內行為表現(xiàn)進行回顧性評分,1~7分表示從未有過該類激越行為至每小時出現(xiàn)數次該類激越行為,總分29~203分,分值越高表示該老年癡呆病人激越行為越嚴重。②采用功能活動調查表[12]對兩組老年癡呆病人進行評定,包括十大日常生活事項,涵蓋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角色功能與體力、心理功能等,各項均賦以0~2分,0分表示完全獨立執(zhí)行,1分表示需在協(xié)助下執(zhí)行,2分表示完全依賴他人協(xié)助完成,總分0~20分,分值越高表示老年癡呆病人功能障礙越嚴重。③采用老年癡呆病人生活質量調查表[13]對兩組老年癡呆病人進行評定,包括13個條目,涉及老年癡呆者精力與心境、身體與家庭、社交等各方面,各條目均賦值1~4分,總分13~52分,分值越高表示老年癡呆病人生活質量越高。
70歲以上的老年人屬于老年癡呆癥多發(fā)群體,自65歲起患病率以每隔5年翻1倍的速度遞增[14]。伴隨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加快與嚴重化,老年癡呆癥發(fā)病率也日益上升[13]。當前老年癡呆癥主要采用對癥干預法[15],尚缺乏病程逆轉策略[16],該類病人病程可達十余年之久[17],期間多處于無法自理生活狀態(tài),有賴于他人的全部或部分代償照護[18]。多位研究者指出,面對老年癡呆癥漸進性惡化發(fā)展、無法逆轉的漫長病程特點,對積極見效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策略的探討勢在必行[19-20]。激越行為是老年癡呆病人生活質量下滑的重要原因,故探討有效的激越行為控制護理措施成為老年癡呆癥者優(yōu)質護理服務探索的重要內容之一。
表1顯示,觀察組老年癡呆病人干預后激越行為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生活護理前置式觸摸聯(lián)合標準化手部觸摸療法具備較好的老年癡呆病人激越行為控制效果。究其原因,撫觸屬于非侵入性干預范疇,其絕非機械操作,情感傳遞與無聲安慰更貼近于其操作意義所在,科學、規(guī)律化撫摸有助于生發(fā)良性觸覺刺激[21],借助于對病人皮膚感受器的刺激而觸動內在的神經系統(tǒng)反應,使內啡肽等激素量分泌增加,副交感神經興奮性上升,促使人體步入放松狀態(tài),將觸摸療法應用于老年癡呆癥病人,可使該類病人自生理上放松,降低機體對內外系統(tǒng)壓力因子的敏感度,進而減少其激越行為的出現(xiàn)頻率。為了提高觸摸療法在老年癡呆病人激越行為控制中的見效度,本研究特意設計了標準化手部觸摸療法,對老年癡呆病人的觸摸療法進行了規(guī)范,便于護理人員遵照方案同質化落實,以便維持觸摸療法的連續(xù)性起效度。與此同時,本研究考慮到老年癡呆病人激越行為的出現(xiàn)可能還與生活護理時的溝通不當、生活護理需求的滿足存在誤差等相關,故特意在每日定時定量的標準化手部觸摸基礎上,于穿衣沐浴等生活護理服務實施之前加用1次前額部、頸部及肩背部等部位的觸摸干預,并于觸摸過程中加強情感交流與關愛信息傳遞,促使老年癡呆病人處于放松接納狀態(tài)中,降低隨后的生活護理引發(fā)激越行為的可能性。
表1 兩組老年癡呆病人干預后激越行為評分比較 單位:分
激越行為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可致老年癡呆病人日常行為能力明顯受損,護理難度上升,人際交流深受負面影響,生活質量下滑明顯。表2顯示,觀察組老年癡呆病人干預后日常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老年癡呆病人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分析該護理模式的起效機制主要在于:①觸摸是一種加載有情感表達及無聲安慰的非機械性操作行為,合理觸摸所形成的皮膚觸覺體驗可使觸摸對象感受到關愛信息,促成其生理心理舒適度的提升,與此同時,觸摸也是社交模式的一種,一對一式的觸摸干預會形成有意義的肢體交流,使老年癡呆病人社會互動行為增加,社會退縮行為下降,實現(xiàn)一定的社會功能改善效應。②老年癡呆病人受疾病影響,對外界刺激的接受處理能力明顯下降,引發(fā)軀體不適、感覺缺失及語言功能喪失等多種問題,使其處于沮喪、焦慮、煩躁等負性消極情緒控制中,老年癡呆病人的部分激越行為可能正是其不良情緒的宣泄出口,故這部分激越行為并非毫無意義,而是病人真實需要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護理實踐發(fā)現(xiàn),軀體攻擊與語言激越行為等最常發(fā)生于生活護理實施時,當護士開展穿衣、清潔、擦身等生活護理操作時,病人可能因無法清晰表達自身感受或出于對護士行為的不理解而出現(xiàn)個人空間受侵犯誤解,進而產生大叫、打罵對方、掀翻水盆等諸多激越行為。生活護理前置式觸摸療法的實施,在生活護理操作實施前先通過觸摸這一強有力的肢體語言途徑,與老年癡呆病人開展積極有效的關愛信息傳遞與情感培養(yǎng),為隨后的生活護理操作行為做好生理與心理鋪墊,降低病人因疑慮、敵意、激惹等而引發(fā)激越行為的可能性,進而降低老年癡呆病人受激越行為影響所致的日常行為功能障礙度與生活質量下滑度。
表2 兩組老年癡呆病人干預前后功能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老年癡呆病人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