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芬 李 健 王月輝 伍藝偉 陳文玉
牙列缺失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好發(fā)于老年人[1]。口腔種植可通過植入人工種植體,減小或免除基托,獲得較滿意的舒適度、固位以及咀嚼功能[2]。傳統(tǒng)的口腔種植多采用牙齦翻瓣術,雖能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但創(chuàng)傷大、愈合時間長,術后腫脹疼痛、牙齦壞死和退縮發(fā)生率高[3]。隨著人們對美觀性、舒適度及操作簡便性的追求不斷上升,近年來牙齦不翻瓣術已逐漸取代傳統(tǒng)翻瓣術。有研究顯示,牙齦不翻瓣術雖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給藥時間短,但對前牙牙列缺失患者而言,牙齦不翻瓣術存在局限性[4]。隨著口腔醫(yī)療器械研究的深入,種植導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口腔種植的便利性和精度[5]。本研究基于錐形束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討3D數(shù)字化種植導板牙齦不翻瓣與翻瓣對口腔種植治療效果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
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醫(yī)院口腔修復科收治入院治療的72 例牙列缺失患者。納入標準:①18歲以上;②接受CBCT 檢查且影像學資料完整;③種植部位骨量充足無需植骨;④口腔衛(wèi)生良好。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臟器或器官功能不全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種植部位有殘根或肉芽組織;④依從性差。按照患者意愿和實際情況分為不翻瓣組和翻瓣組,不翻瓣組經(jīng)CBCT 設計制作不翻瓣頜骨模型和種植導板,翻瓣組經(jīng)CBCT 設計制作翻瓣頜骨模型和種植導板。不翻瓣組36 例,男性18例,女性18 例,年齡25~53 歲,平均年齡為(35.64±2.43)歲;翻瓣組36 例,男性20 例,女性16 例,年齡27~48 歲,平均年齡為(35.32±2.3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符合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規(guī)定,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術前CBCT 檢查:儀器采用ProMax? 3D MidCBCT 口腔掃描儀,購自芬蘭普蘭梅卡有限公司。將種植區(qū)域頜位水平橫斷面調至近遠中相鄰牙的牙頸部,以種植區(qū)域近遠中平面中線作為矢狀面,觀察頜骨和牙位置關系,確定種植位點。
(2)頜骨模型制作:將術前CBCT 圖像導入利用Planmeca RomexisTM軟件進行三維重建,將重建后的圖像以STL 格式保存,導入3D 打印機,制作頜骨模型。
(3) 種植導板制作: 將重建圖像導入SimPlantPro 17.01 軟件,建立設計平臺,根據(jù)種植區(qū)域骨量模擬設計種植體大小、位置、深度和角度;根據(jù)術前規(guī)劃設計牙+ 骨聯(lián)合支持式種植導板,以STL 格式保存數(shù)據(jù),采用光固化快速成型技術3D打印制作種植導板。
(4)種植體植入:將設計制作完成的頜骨模型和種植導板依次固定于仿真頭顱模型、3D 打印頜骨模型、牙種植導板模型上;確認無誤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和麻醉,不翻瓣組直接種植板輔助下采用Straumann 種植技術[6]制備種植窩并植入軟組織水平種植體(瑞士Straumann 公司),2~8 顆,翻瓣組牙齦翻瓣后植入種植體;術后遵醫(yī)囑口服抗生素,氯己定漱口。
治療情況: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后腫痛時間和抗生素使用時間。術后種植體距離偏差值和角度偏差值: 將植入種植體后CBCT 數(shù)據(jù)輸入Mimics19.0 軟件,將種植術前、后頜骨模型進行配準(圖1),按照Tahmaseb A[7]等報道提出方法,利用種植軟件自帶測量工具測量種植體頸部、根尖部、深度距離偏差值和角度偏差值,測量3 次取平均值(圖2)。
圖1 種植術前、后頜骨模型
圖2 術后誤差測量
采用SPSS20.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 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不翻瓣組手術時間、術后腫痛時間和抗生素使用時間顯著短于翻瓣組(P<0.05),表1。
翻瓣組頸部、根尖部和深度距離偏差值以及角度偏差值顯著小于不翻瓣組(P<0.05),表2。
不翻瓣組種植成功率顯著高于翻瓣組(P<0.05),表3。
不翻瓣組口腔種植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顯著低于翻瓣組(P<0.05),表4。
不翻瓣組手術滿意度顯著高于翻瓣組(P<0.05),表5。
表1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
組別不翻瓣組翻瓣組例數(shù)36 36 t P手術時間/min 23.45±1.68 38.64±2.45 30.680<0.01術后腫痛時間/h 28.97±5.46 50.34±5.43 16.651<0.01抗生素使用時間/d 2.12±1.14 3.89±1.16 6.530<0.01
表2 兩組術后種植體距離偏差值和角度偏差值比較()
表2 兩組術后種植體距離偏差值和角度偏差值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距離偏差值/mm頸部 根尖部 深度 角度偏差值/°不翻瓣組翻瓣組36 36 t P 1.23±0.15 0.96±0.14 7.895<0.01 1.86±0.12 1.11±0.15 23.426<0.01 1.22±0.22 0.63±0.18 12.454<0.01 4.67±0.42 3.18±0.45 14.524<0.01
表3 兩組種植成功率比較
表4 兩組口腔種植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表5 兩組手術滿意度比較
口腔種植為臨床治療牙列缺失常規(guī)修復方法。而傳統(tǒng)的口腔種植手術需將牙齦和粘骨膜全層切開和剝離,術中出血較多,影響手術視野且操作時間較長[8]。不翻瓣術是指植入種植體時不翻開黏骨膜瓣,鉆針可直接穿過完整黏骨膜組織至牙槽骨或在種植位點環(huán)形去除軟組織再鉆開。馬建波等[9]研究發(fā)現(xiàn),與翻瓣技術比較,口腔種植應用不翻瓣技術安全性較高,愈合時間短,并可有效減少出血和術后疼痛,獲得美觀的種植修復效果和較好的滿意度。但不翻瓣術易因對種植位點評估不充分、手術視野窄導致種植體植入位置不佳,影響修復效果、損傷鄰近結構、破壞穩(wěn)定種植體周圍角化組織[10]。數(shù)字化種植導板是近年來口腔種植新興的技術,通過借助CBCT設備獲取牙槽骨三維數(shù)據(jù),經(jīng)導板設計軟件精準設計種植導板,精確控制種植體位置、方向、長度、直徑等,大大提高種植手術和后期修復成功率[11]。有文獻報道,數(shù)字化種植導板可很好地控制種植體植入角度、深度和方向,具有縮短種植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風險、實現(xiàn)不翻瓣種植的優(yōu)勢[12]。
本研究基于CBCT 探討了3D 數(shù)字化種植導板牙齦不翻瓣與翻瓣對口腔種植治療效果的影響,結果顯示,不翻瓣組手術時間、術后腫痛時間和抗生素使用時間顯著短于翻瓣組,符合以往研究結果[13]。種植體的精準植入是影響種植義齒功能和美學的因素。按照支持組織類型,目前常見種植導板可分為黏膜支持式、骨支持式和牙支持式。研究顯示,精確度方面,牙支持式導板優(yōu)于其他2 種[14]。因此本研究采用牙支持式種植導板。王勇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基于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作技術制作的種植導板偏移距離與偏移角度均小于常規(guī)種植手術,有助于減少種植體位置偏倚現(xiàn)象。鄧文正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數(shù)字化種植導板可有效提高種植體頸部和根尖部距離偏差以及深度和角度偏差。Vermeulen J[16]通過對比種植導板和徒手法引導單牙缺失牙種植的精確度發(fā)現(xiàn),種植導板頸部和根尖部平均距離偏差值分別為0.42mm 和0.57mm,平均角度偏差值為2.19°,顯著高于徒手種植的精確度。韓小梅[17]研究對數(shù)字化種植導板對上頜前后牙區(qū)植入精確度影響發(fā)現(xiàn),數(shù)字化種植導板種植體頸部偏差為(0.81±0.13)mm,根尖部偏差為(1.11±0.14)mm,深度偏差為(0.63±0.21)mm,角度偏差為(3.18±0.42)°。本研究結果顯示,翻瓣組頸部、根尖部和深度平均距離偏差值分別為0.96mm、1.11mm 和0.63mm,平均角度偏差值為3.18°,不翻瓣組頸部、根尖部和深度平均距離偏差值分別為1.23mm、1.86mm 和1.22mm,平均角度偏差值為4.67°,翻瓣組頸部、根尖部和深度距離偏差值以及角度偏差值顯著小于不翻瓣組,基本符合以往研究結果,提示3D 數(shù)字化種植導板牙齦翻瓣技術可有效提高口腔種植的精確度,翻瓣術與不翻瓣顯示的不同精確度可能與手術視野、鉆孔深度等有關。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與翻瓣組比較,不翻瓣組種植成功率高、口腔種植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不翻瓣組手術滿意度,提示3D 數(shù)字化種植導板牙齦不翻瓣技術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3D 數(shù)字化種植導板牙齦不翻瓣技術可顯著縮短口腔種植患者手術時間、術后腫痛時間和抗生素使用時間,提高種植成功率,降低口腔種植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并獲得較好的手術滿意度,3D 數(shù)字化種植導板牙齦翻瓣技術可有效提高口腔種植的精確度,臨床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