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懿
揆諸史乘,“小康”一詞始見于《詩經(jīng)·大雅·民勞》,其日:“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笨梢姡糯娜藗円褜ⅰ靶】怠币暈榘舶疃▏?,并為人們勾畫出安養(yǎng)生息、物阜康寧、國泰民安的景象?!抖Y記·禮運》篇則將“小康”意涵由富足安詳?shù)睦硐肷鐣顟B(tài)上升為一種社會理想,并衍生出“大同”與“小康”兩種社會形態(tài)。在《禮記》看來,“小康”是實現(xiàn)“大同”社會的必經(jīng)階段。東漢經(jīng)學(xué)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對“康”字有了更為清晰的定義?!翱怠庇伞皬V”部與“米”部組成,“廣”即房屋,“米”即飯食,兩者合二為一即為“康”。言下之意,“康”指的就是百姓有房住、有飯吃,人們安居樂業(yè)。
在眾多關(guān)涉“小康”的詮釋之中,儒家經(jīng)典《禮記》的摹繪較為直觀。雖說老子的“小國寡民”理想和陶淵明“桃花源”式的理想也曾激蕩人心,但“大同”與“小康”的理想對后世影響更為深遠。那么,究竟何為“大同”,它與“小康”之間又有何關(guān)系呢?熟知上古經(jīng)學(xué)的讀者,想必對天下觀有所了解。在先圣看來,胸懷天下、濟世為民是儒家倡導(dǎo)人格修養(yǎng)的最高目標(biāo)。在古人看來,“大同”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以“天下”為己家。在“天下”這個和睦的大家庭中,人們憑借公正之心選舉能士主持政務(wù),凡天下之人都如同至親,真誠相待、和睦相處。人與人之間還講究信譽與平等,大家竭力維護這個和睦的社會秩序,凡所居之人不僅要孝順父母、憐愛子女,而且還要將仁愛與寬容施與他人之身。在這樣一個理想社會之中,老人都能安享晚年,兒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壯年之人都能通過勞動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社會上的鰥、寡、孤、獨,以及廢疾者都能得到贍養(yǎng)與關(guān)愛,并擺脫生活的困苦。
“大同”社會給世人描繪出了一幅看上去很美的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畫面,但這一理想社會卻始終停留在美好的想象之中,無緣在歷史現(xiàn)實中得以真正實現(xiàn)。難怪《禮記》也不得不承認(rèn),“大同”之道正在隱退:“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jì)。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jǐn)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zhí)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p>
相較于“大同”之世,似乎“小康”社會更為切實可行。南宋大儒朱熹也直言不諱地指出:“干五百年之間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其間雖或不無小康,而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也。”盡管“大同”社會如鏡中花、水中月,但干百年來中國人卻始終未曾放棄對“大同”理想的追求。歷代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所提出的“均貧富、等貴賤”,太平天國提出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晚清康有為的“大同夢”等大多源出于此??梢哉f,“大同”社會作為一個象征性符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傳統(tǒng)中國人對美好世界的最高夢想。正唯如此,只有全面、直觀地了解何為“大同”,才能更為深刻地理解何為“小康”。
也就是說,“大同”社會作為古人最高的政治理想,其核心在于“天下為公”,在于構(gòu)建一個講求仁愛、和睦相處、沒有罪惡、和平安寧的美好社會。但先圣們也深知,“大同”社會只能是為建立美好社會所追求的崇高夢想,“小康”社會則是切實可行的改造社會的踐行目標(biāo)。正如杜甫所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小康”已成為士大夫們?yōu)橹畩^斗的人生理想。
(節(jié)選自《百科知識》2020年19期《綿亙千年的小康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