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李家山
人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想象力和創(chuàng)意才會爆發(fā)。一場瘟疫讓大家開始認真思考未來的生活方式,巴黎提出建設“15分鐘”城市,希望改善街區(qū),讓日常生活所需都能在15分鐘的通勤時間內解決。瑞典則在這個基礎上,提出“1分鐘”城市概念,好好改造你一踏出家門的空間,讓門口的街道更有生命力。
巴黎:低碳生活,融入街區(qū)
去年疫情期間,巴黎女市長安妮·伊達爾戈在連任競選時,將“15分鐘的巴黎”列為競選宣言,并且順利當選。這個不斷向汽車宣戰(zhàn)的市長,將一些街道改為步行道,放慢了市內的車速,也規(guī)劃了不少騎行道。據統(tǒng)計,僅2019年,巴黎的騎行者就增加了54%。15分鐘的城市,意思不難理解,就是你在離家15分鐘內就能解決生活所需,除了吃喝玩樂,還包括工作等。這樣的生活方式更為低碳,并將人們和生活街區(qū)緊密聯系起來。人們不再為了上班趕時間而一臉焦慮,對自己身邊的鄰里也有更深入的認識,多出來的時間,可以用來和鄰居打招呼,關心身邊的人、事、物,生活品質也將獲得改進。在疫情肆虐期間,這樣的城市規(guī)劃有吸引力,人們不用大費周章出遠門,減少和遠方的接觸,疫情就不會輕易蔓延開來。
為打造“15分鐘的城市”,巴黎將騰出更多公共空間,路邊的停車位讓給騎行道,提升騎行的安全性,辦事效率也會提高。社區(qū)將增設更多辦公空間,讓人們能在家附近辦公,原有的空間能重新被利用,并增設更多用途,比如夜店,在中午時段能變身為健身房。如果這是我們的未來,不僅更環(huán)保,時間也能被妥善安排,這是一個值得期許的未來。
瑞典:把停車位變成咖啡座
瑞典城市提出更雄心勃勃的規(guī)劃:打造“1分鐘城市”。有些瑞典城市已經“征用”了街道部分的停車位,并安放朝向人行道的長椅和桌子,還有自行車和電動車停車架,天寒地凍的季節(jié),已經有人在這里聊天和喝咖啡,人們從未以這樣舒適的角度來好好感受城市能賦予的美好。瑞典政府在斯德哥爾摩進行調查,發(fā)現有70%的居民支持這個項目,因為這會給街頭帶來更多活力。
瑞典這類看似臨時彈出的公共空間,是“1分鐘城市”的一項實驗,旨在回答一個問題:當我們把汽車從城市中清除,城市會變成什么樣?瑞典有大約4萬公里的道路,如果將它們都視為可再利用的空間,那么肯定能改善城市的面貌,讓街道更健康和具有活力,城市生活的品質也會獲得提升。在講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時代,汽車的存在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目前不少發(fā)達城市都在打造更環(huán)保的出行方式,比如增設更多的騎行道及改善公共交通系統(tǒng)等,就是希望人們能減少對汽車的依賴。
放棄或許并不困難,而用什么來取代它才是需要發(fā)揮創(chuàng)意的,這樣駕車人士對失去停車位也更能接受。設計公司向樂高的玩具系統(tǒng)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以標準停車位的尺寸,設計出各種能拼接、覆蓋的基本單元,并根據當地居民的需求來安裝花盆、桌椅或腳踏車停車架
等,這樣基本單元不僅能
反復利用,還能快速地在任何地點來完成搭建,讓市民更快地享受城市所能帶來的美好。有時候,一些小點子再加上破釜沉舟的決心,就能讓城市改頭換面,讓日子更美好。
“我們回不去了”,這是人們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其實每一次認真的出發(fā)都應該以回不去為目的。那是一處意外尋得的桃花源,一地繽紛落英,處處流水潺潺。跋山涉水而來,我們確實也沒有回去的必要。如果一些設想能實現,可能是一個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