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悅,李漢文,喻 晨,余華順,姚 鵑,龔大春*
(1.三峽大學 生物與制藥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2.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宜昌 443002;3.中國輕工業(yè)功能酵母重點實驗室,湖北 宜昌 443002)
堿性蛋白酶是一類在堿性條件下能將多肽鏈水解為氨基酸的酶,其最適pH值一般在9~11左右,最早發(fā)現(xiàn)于豬的胰臟中,屬于絲氨酸蛋白酶,其活性中心含有絲氨酸,分子質量在26 000~34 000 Da[1-2]。堿性蛋白酶作為一種重要的蛋白水解酶,可廣泛應用于洗滌劑行業(yè)、食品加工業(yè)、醫(yī)藥行業(yè)、皮革制造行業(yè)、絲綢制造行業(yè)、環(huán)保行業(yè)等[3-6]。據(jù)報道蛋白酶占全球酶制劑銷售總量的60%~65%,其中堿性蛋白酶用量最大[7]。
堿性蛋白酶生產(chǎn)以微生物發(fā)酵法為主,目前國內堿性蛋白酶的生產(chǎn)效率并不高,產(chǎn)品供不應求,導致部分產(chǎn)品仍依賴進口[8]。因此,堿性蛋白酶高產(chǎn)菌株的缺乏已成為堿性蛋白酶生產(chǎn)的技術瓶頸之一。常壓室溫等離子體(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誘變育種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誘變技術,具有射流溫度低,產(chǎn)生的等離子體均勻,對人體安全,操作簡便,成本低,與生物大分子和細胞作用明顯等優(yōu)點[9-11]。目前在對霉菌、細菌、酵母誘變改造方面均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利用ARTP誘變技術選育高產(chǎn)堿性蛋白酶鮮見報道[12]。物理化學復合誘變方式具有協(xié)同效應,比單一誘變效果更好。氯化鋰(LiCl)作為化學助誘變劑,可進一步提高高產(chǎn)菌株的篩選幾率。邱雁臨等[13]利用紫外線-氯化鋰復合誘變選育L-組氨酸產(chǎn)生菌,所得高產(chǎn)菌株產(chǎn)L-組氨酸含量比原始菌株提高13.6%,比單一紫外誘變后的菌提高5.1%;李兆飛等[14]利用氯化鋰-離子束復合誘變選育高產(chǎn)核酸酶P1菌株,所得高產(chǎn)菌株酶活較原始菌株提高45.8%,比單一離子束誘變后的誘變株產(chǎn)酶量提升20.4%。
本研究以地衣芽孢桿菌(Bacillus chlamydiae)為出發(fā)菌株,利用常壓室溫等離子體(ARTP)結合氯化鋰進行物理化學復合誘變。其優(yōu)勢在于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誘變強度,更有利于篩選出高產(chǎn)堿性蛋白酶的菌株,同時以單因素和響應面試驗對其發(fā)酵條件進行優(yōu)化,以期用于提升工業(yè)生產(chǎn)堿性蛋白酶發(fā)酵水平。
1.1.1 菌株
地衣芽孢桿菌(Baclicus lincheniformis)E-417: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菌種保藏室。
1.1.2 試劑
牛肉膏、瓊脂粉、蛋白胨:北京奧博星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磷酸氫二鈉: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玉米粉:濮陽縣英倫玉米加工有限公司;豆餅粉:安陽天祥瑞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碳酸鈉、氯化鈉:北京西隴化工有限公司;酵母粉、葡萄糖: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酪蛋白:阿法埃莎(中國)化學有限公司。實驗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或生化試劑。
1.1.3 培養(yǎng)基
活化培養(yǎng)基[15]:牛肉膏5 g/L,蛋白胨10 g/L,氯化鈉10 g/L,瓊脂粉20 g/L,pH 7.0,121 ℃滅菌30 min。
酪蛋白鑒別平板培養(yǎng)基[16]:牛肉膏5 g/L,蛋白胨10 g/L,酪蛋白10 g/L,氯化鈉10 g/L,瓊脂粉20 g/L,pH 7.0,121 ℃滅菌30 min。
種子培養(yǎng)基[17]:牛肉膏10 g/L,蛋白胨10 g/L,氯化鈉10 g/L,pH 7.0,121 ℃滅菌30 min。
發(fā)酵培養(yǎng)基[18]:玉米粉35 g/L,豆餅粉25 g/L,磷酸氫二鈉2 g/L,碳酸鈉1.25 g/L。按配方要求準確稱取豆餅粉及玉米粉原料,加水充分溶解后加入高溫淀粉酶(20 U/g玉米粉),同時邊攪拌邊升溫至90~95 ℃液化30 min,最后加入其他原料,攪拌均勻,調pH值至7.2,121 ℃滅菌40 min備用。
ARTP-M常溫常壓等離子體誘變儀:無錫源清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HP9080隔水恒溫培養(yǎng)箱: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HHS4水浴鍋:江蘇金怡儀器科技有限公司;TDL-608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SP-754紫外分光光度計:上海光譜儀器有限公司;ZWYR-211D恒溫搖床:上海智誠分析儀器制造有限公司。
1.3.1 菌懸液的制備
將地衣孢桿菌E-417甘油管接種至種子培養(yǎng)基中,放置于37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16~20 h。待菌落鋪滿整個茄瓶后,倒入100 mL無菌水,用無菌接種鏟將菌泥洗出混勻,即得菌懸液。
1.3.2 氯化鋰誘變
參考文獻[19]的方法。在菌懸液中加入1.5%的氯化鋰,于180 r/min、37 ℃條件下進行誘變處理10 min后待用。
1.3.3 氯化鋰-ARTP復合誘變
參考文獻[20]的方法。將ARTP設備開啟預熱,調節(jié)照射功率為120 W,照射距離為2 mm,氦氣(He)流量為10 L/min,開啟操作室紫外燈滅菌20 min。取10 μL菌液至無菌金屬載片上,涂抹均勻。將載片放入誘變室內,對菌液誘變處理0 s、15 s、30 s、45 s、60 s、75 s、90 s、105 s。將處理好的金屬載片放入無菌離心管中,加1 mL無菌水稀釋至10-3,振搖3 min,再進一步稀釋至10-4、10-5、10-6、10-7,取100 μL菌液至酪蛋白鑒別平板培養(yǎng)基上,37 ℃培養(yǎng)20~24 h,以處理0 s為對照組,計算致死率及正突變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1.3.4 高產(chǎn)堿性蛋白酶菌株的篩選
初篩:酪蛋白是蛋白酶系的作用底物,將誘變菌液涂布至酪蛋白鑒別平板上會出現(xiàn)明顯的水解圈,測量水解圈直徑與菌落直徑,并計算其比值(HC值),篩選出HC值較大的單菌落為高產(chǎn)堿性蛋白酶誘變株[21]。
復篩:用無菌接種鏟刮取初篩得到的誘變株接種至種子培養(yǎng)基,于37 ℃、220 r/min條件下培養(yǎng)12 h后,按10%(V/V)的接種量接種于發(fā)酵培養(yǎng)基,于37 ℃、220 r/min條件下培養(yǎng)48 h,離心取上清液,測定酶活。
1.3.5 堿性蛋白酶酶活的測定
取2 mL發(fā)酵液在12 000 r/min條件下離心5 min,保留上清液,用硼酸緩沖液(pH 10.5)稀釋至合適倍數(shù),按照GB/T 23527—2009《蛋白酶制劑》規(guī)定的福林(Folin)法測定酶活力[22]。
堿性蛋白酶酶活力單位定義:在40 ℃條件下,1 min水解酪蛋白產(chǎn)生1 μg酪氨酸,即為1個酶活力單位(U/mL)。
1.3.6 遺傳穩(wěn)定性研究
將復篩得到的正突變菌株連續(xù)傳代至8代,分別接種至發(fā)酵培養(yǎng)基中,于37 ℃、220 r/min條件下培養(yǎng)48 h,離心取上清液,測定酶活,考察高產(chǎn)菌株的遺傳穩(wěn)定性[23]。
1.3.7 誘變株發(fā)酵產(chǎn)堿性蛋白酶條件優(yōu)化
單因素試驗:在初始發(fā)酵培養(yǎng)基及發(fā)酵條件基礎上,采用單因素輪換法依次考察不同碳源(葡萄糖、玉米淀粉、玉米粉)、氮源(酵母粉、豆餅粉、豆粕粉)、玉米粉添加量(10 g/L、20 g/L、30 g/L、40 g/L、50 g/L、60 g/L)、豆餅粉添加量(10 g/L、20 g/L、30 g/L、40 g/L、50 g/L、60 g/L)、磷酸氫二鈉添加量(1.0 g/L、1.5 g/L、2.0 g/L、2.5 g/L、3.0 g/L)、碳酸鈉添加量(1.0 g/L、1.5 g/L、2.0 g/L、2.5 g/L、3.0 g/L)、初始pH值(6.0、6.5、7.0、7.5、8.0)、接種量(4%、6%、8%、10%、12%)、發(fā)酵溫度(31 ℃、34 ℃、37 ℃、40 ℃、43 ℃)對堿性蛋白酶活力的影響,確定發(fā)酵培養(yǎng)基組分和發(fā)酵條件。
響應面試驗:在單因素試驗基礎上,選取3個對酶活影響較大的因素,進行3水平3因素的Box-Behnken響應面試驗設計[24],以玉米粉(A)、豆餅粉(B)、碳酸鈉(C)添加量為自變量,以堿性蛋白酶酶活(Y)為響應值進行進一步優(yōu)化。采用Design-Expert 8.0.6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結果進行分析,響應面試驗因素與水平見表1。
表1 響應面試驗因素與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s
氯化鋰是一種堿金屬鹵化劑,為助誘變劑,與ARTP進行復合誘變,更有利于正突變菌株的產(chǎn)生。采用1.5%氯化鋰處理10 min后,進行ARTP誘變,將誘變時間設定在0~105 s范圍內,不同誘變時間下,地衣芽孢桿菌E-417的致死率及正突變率見圖1。
圖1 不同LiCl-ARTP復合誘變時間下地衣芽孢桿菌E-417的致死率及正突變率Fig.1 Fatality rate and positive mutation rate of Bacillus licheniformis E-417 by LiCl-ARTP compound mutation with different mutation time
由圖1可知,菌株致死率隨ARTP照射時間而增加,正突變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當誘變時間為45 s時,菌株致死率達到94.6%,正突變率為14.7%,達到最高。當誘變時間為60 s時,菌株致死率達到95.3%,正突變率驟降至8.5%。當誘變時間為75 s時,該菌株致死率已達到100%。因此氯化鋰-ARTP復合誘變最佳條件為氯化鋰添加量1.5%,ARTP照射45 s。
將誘變后的菌液涂布至酪蛋白鑒定平板,地衣芽孢桿菌分泌的堿性蛋白酶可將酪蛋白分解為小分子氨基酸,致使菌落周圍形成水解圈(見圖2)[25]。經(jīng)過多次的復合誘變試驗,初篩得到132株HC值(3.51~4.32)較大的單菌落,再經(jīng)搖瓶復篩測定酶活,最終篩選出16株發(fā)酵酶活明顯高于原始菌株的誘變株,結果見表2。
圖2 酪蛋白平板篩選結果Fig.2 Results of casein plate screening
由表2可知,HC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菌株產(chǎn)堿性蛋白酶的能力,HC值越大,酶活越高。16株誘變菌株中,誘變株F-3與F-8的HC值及堿性蛋白酶酶活最高,故對這兩株誘變株進行遺傳穩(wěn)定性驗證。
表2 復合誘變后高產(chǎn)堿性蛋白酶誘變菌株的篩選結果Table 2 Screening results of high yield alkaline protease mutant strain after compound mutation
為了檢驗誘變株F-3、F-8的遺傳穩(wěn)定性,對突變株F-3、F-8進行連續(xù)傳代8次,并同時進行發(fā)酵培養(yǎng),采用福林(Folin)法對每代菌株的發(fā)酵上清液進行酶活測定,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經(jīng)過8次連續(xù)傳代,2株誘變菌株均具有良好遺傳穩(wěn)定性,其中誘變株F-3的酶活最高,達到12 870 U/mL,較原始菌株提高了39.5%,因此,選用此菌株進行后續(xù)研究。
表3 傳代8次后誘變株F-3和F-8的遺傳穩(wěn)定性Table 3 Genetic stability of mutant strains F-3 and F-8 after 8 passages
2.4.1 不同碳源及氮源對誘變株F-3產(chǎn)酶的影響
由圖3可知,以玉米粉為碳源時,誘變株F-3產(chǎn)堿性蛋白酶酶活最高為12 030 U/mL,明顯高于以葡萄糖、玉米淀粉為碳源的酶活,因而選擇玉米粉作為最優(yōu)碳源;以豆餅粉作為氮源時,誘變株F-3產(chǎn)堿性蛋白酶酶活最高為13000U/mL,明顯高于以豆粕粉、酵母粉為氮源的酶活,可能是由于豆餅粉粒度更細,更易被菌體代謝利用,經(jīng)蛋白酶水解后產(chǎn)生出更多的氨基酸,進一步誘導誘變株F-3產(chǎn)酶。因而選用豆餅粉作為最優(yōu)氮源。
圖3 不同碳源及氮源對誘變株F-3產(chǎn)堿性蛋白酶的影響Fig.3 Effect of differen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tant strain F-3
2.4.2 玉米粉和豆餅粉添加量對誘變株F-3產(chǎn)酶的影響
由圖4可知,隨著玉米粉和豆餅粉添加量的不斷增大,堿性蛋白酶酶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玉米粉和豆餅粉添加量為40 g/L時,酶活均達到最高,分別為13 536 U/mL、14 870 U/mL,因此,選擇最優(yōu)玉米粉和豆餅粉添加量均為40 g/L。
圖4 玉米粉(a)和豆餅粉(b)添加量對誘變株F-3產(chǎn)堿性蛋白酶的影響Fig.4 Effect of corn flour (a) and soybean cake powder (b) additions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tant strain F-3
2.4.3 磷酸氫二鈉及碳酸鈉添加量對誘變株F-3產(chǎn)酶的影響
由圖5可知,隨著磷酸氫二鈉和碳酸鈉添加量的不斷增大,堿性蛋白酶酶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磷酸氫二鈉和碳酸鈉的添加量為2.0 g/L時,酶活均達到最高,分別為13 890 U/mL、15 567 U/mL。因此,選擇最優(yōu)磷酸氫二鈉和碳酸鈉添加量均為2.0 g/L。
圖5 不同金屬鹽添加量對誘變株F-3產(chǎn)堿性蛋白酶的影響Fig.5 Effect of different metal salts additions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tant strain F-3
2.4.4 初始pH值對誘變株F-3產(chǎn)酶的影響
由圖6可知,誘變株F-3對初始pH值的變化較為敏感,隨著pH值的增加,堿性蛋白酶酶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pH值過低,菌體生長緩慢,影響產(chǎn)酶;pH值過高發(fā)酵后期菌體老化過快,從而影響其代謝產(chǎn)物產(chǎn)量。當pH值為7.0時,發(fā)酵酶活最高為13 490 U/mL,因此,選擇最優(yōu)初始pH值為7.0。
圖6 初始pH值對誘變株F-3產(chǎn)堿性蛋白酶的影響Fig.6 Effect of initial pH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tant strain F-3
2.4.5 接種量對誘變株F-3產(chǎn)酶的影響
由圖7可知,接種量對誘變株F-3產(chǎn)堿性蛋白酶影響較大,當接種量為4%時,由于接種量太少,菌體前期生長緩慢,產(chǎn)酶效率低;隨著接種量的逐步提高,產(chǎn)酶量逐漸增加。當接種量為8%時,堿性蛋白酶酶活最高為13 212 U/mL。隨著接種量的繼續(xù)提高酶活反而下降,可能是由于接種量過大,菌體生長過快,菌體提前消耗完底物培養(yǎng)基,產(chǎn)生了大量代謝副產(chǎn)物,影響了誘變株F-3產(chǎn)堿性蛋白酶的能力,因此,選擇最優(yōu)接種量為8%。
圖7 接種量對誘變株F-3產(chǎn)堿性蛋白酶的影響Fig.7 Effect of inoculum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tantstrain F-3
2.4.6 發(fā)酵溫度對誘變株F-3產(chǎn)酶的影響
由圖8可知,隨著發(fā)酵溫度的提高,菌株產(chǎn)堿性蛋白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發(fā)酵溫度為31 ℃時,發(fā)酵溫度過低,菌體生長緩慢,產(chǎn)物合成能力降低,發(fā)酵酶活最低;當發(fā)酵溫度為37 ℃時,酶活最高為15 501 U/mL;當發(fā)酵溫度高于37℃,菌體生長過快,底料培養(yǎng)基過早耗竭,菌體提前衰亡,酶活開始下降。因此,選擇最優(yōu)發(fā)酵溫度為37 ℃。
圖8 發(fā)酵溫度對誘變株F-3產(chǎn)堿性蛋白酶的影響Fig.8 Effect of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tant strain F-3
2.5.1 響應面試驗設計與結果
根據(jù)單因素試驗的結果,以玉米粉(A)、碳酸鈉(B)、豆餅粉(C)添加量為自變量,以堿性蛋白酶酶活(Y)為響應值進行響應面試驗優(yōu)化,試驗設計及結果見表4。
表4 響應面試驗設計及結果Table 4 Design and results of response surface tests
2.5.2 構建數(shù)學模型及方差分析
采用Design-Expert 8.0.6軟件對表4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構建數(shù)學模型。得到最終二次回歸方程為:
回歸方程決定系數(shù)R2=0.996 6,表示有99.68%的數(shù)據(jù)可以用該模型來解釋,調整決定系數(shù)R2Adj=0.990 9,說明該方程擬合性較好,可以用于分析。
對回歸方程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模型的P<0.000 1,表示此模型極顯著,失擬項的P=0.062 3>0.05,說明失擬項不顯著,說明模型與試驗值之間的誤差較小。一次項A、B及二次項A2、B2、C2對結果影響極顯著(P<0.01),交互項AB對結果影響顯著(P<0.05),其他項對結果影響不顯著(P>0.05)。
表5 響應面試驗結果方差分析Table 5 Variance analysis of response surface tests results
續(xù)表
2.5.3 響應面圖分析
各因素交互作用對誘變株F-3發(fā)酵產(chǎn)堿性蛋白酶影響的響應面及等高線見圖9。由圖9可知,當3個因素中其中一個固定為零水平時,其他兩個因素存在交互作用且存在一個最高的組合點,其中,碳酸鈉和玉米粉交互作用較顯著,響應面曲線走勢較陡,有明顯的最高點和最優(yōu)水平,與方差分析結果一致。
圖9 各因素交互作用對誘變株F-3產(chǎn)堿性蛋白酶的響應面和等高線Fig.9 Response surface plots and contour lines of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each factors on alkaline protease production by mustant strain F-3
2.5.4 響應面預測與驗證
對回歸方程求解產(chǎn)堿性蛋白酶酶活的極大值,得出培養(yǎng)基玉米粉、碳酸鈉、豆餅粉的添加量分別為41.34 g/L、2.07 g/L、39.78 g/L,預測的產(chǎn)堿性蛋白酶酶活最高可達16 153.5 U/mL。為方便實際應用,將培養(yǎng)基調整為玉米粉41g/L、碳酸鈉2.1g/L、豆餅粉40g/L。在此優(yōu)化條件下進行3組平行試驗,得出平均堿性蛋白酶酶活實際值為16 156 U/mL,與預測值基本吻合。說明本次試驗模型對地衣芽孢桿菌產(chǎn)堿性蛋白酶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本研究以提高堿性蛋白酶酶活為目標,采用ARTP與氯化鋰復合誘變方法對地衣芽孢桿菌E-417進行誘變,確定氯化鋰添加量1.5%,ARTP照射45 s為最適復合誘變條件。對誘變后的菌株進行酪蛋白平板初篩、搖瓶復篩、遺傳穩(wěn)定性驗證,最終篩選出誘變株F-3為高產(chǎn)堿性蛋白酶的優(yōu)良菌株,酶活達到12 147 U/mL,較原始菌株提高了31.7%。通過單因素及響應面試驗對其發(fā)酵產(chǎn)堿性蛋白酶的條件進行優(yōu)化。結果表明,誘變株F-3產(chǎn)堿性蛋白酶的最佳發(fā)酵培養(yǎng)基為玉米粉41 g/L、豆餅粉40 g/L、碳酸鈉2.1 g/L、磷酸氫二鈉2.0 g/L;最佳發(fā)酵條件為發(fā)酵溫度37 ℃、初始pH值7.0、接種量為8%。在此優(yōu)化條件下,堿性蛋白酶酶活達到16 156 U/mL,為進一步提高堿性蛋白酶酶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