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雅琳 陰明娟 太原師范學院
我國民族樂器古箏,興起于2500多年前的秦漢,歷史悠久,在教學上也貫徹了民間樂器“口傳心授”的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中央對文學藝術領域?qū)嵭小鞍倩R放,百家爭鳴”的藝術方針,古箏作為民樂進入了高校藝術的課堂中。老一輩古箏家如曹正、高自成、曹東扶、王省吾、郭鷹、許守誠、丁伯苓等老師積極探索,為高校古箏藝術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古箏的發(fā)展與傳播。時至今日,經(jīng)過古箏家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古箏在教學方面也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材書籍方面的完善;第二,古箏曲內(nèi)容豐富,數(shù)量充盈;第三,指法技巧的發(fā)展,使其兼具演奏性與欣賞性于一體[1]。筆者主要以《古箏藝術指導》一書為切入點,深入剖析古箏演奏藝術中“演”的問題。
“演奏”一詞由“演”和“奏”組成,其在《漢語倒排詞典》中解釋為“用樂器表演”,顧名思義,在古箏學習中“演”和“奏”同樣重要,但是在現(xiàn)今古箏教學體系中,往往會更專注于“奏”而忽視了“演”,在眾多的教材教學中也僅僅只講“奏”而不講“演”,又如何去談論“演奏”呢?
古箏作為一門樂器,如何奏出華美的音樂,如何彈出美妙的音符,相信各古箏演奏者、教育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2]。但是說到如何去演,如何去教演,讓彈箏者具有表現(xiàn)的美感,幾乎只有“氣息”二字可以概括了。然何為“氣息”,又如何去運用“氣息”,這又是另一個抽象的深層概念了,不易教亦不易學,彈箏者只有在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后,才能慢慢深入,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緩緩領會。無獨有偶,在《古箏藝術指導》一書中,作者將古箏如何去“演”的問題做了完全區(qū)別于“氣息”的具象性探索,同時符合初學者的學習特征。在第一課演奏姿勢及放松練習中,吳老師系統(tǒng)地向我們介紹了古箏坐姿的要求與示范,為我們展示了完整的手勢方位圖,并從4 個小點出發(fā)讓我們?nèi)コ浞掷斫夂瓦\用,首次做了將舞蹈的知識融入古箏教學中的實踐,來彌補古箏教學中對“演”的空缺。在此章節(jié)中,筆者為追本溯源,曾試圖查找關于所運用到的舞蹈舞臺方位點的文獻而未果,僅在百度詞條中找到了這一知識的說明,并向相關舞蹈專業(yè)的同學進行探討發(fā)現(xiàn),該知識點由于太過基礎,幾乎可從常識問題來理解,這不禁引發(fā)筆者的思考,是否可以運用教學遷移的方法,探索在藝術領域中各專業(yè)基礎知識的相互借鑒與學習的可行性及對本專業(yè)教學的重要性。
舞蹈和音樂同樣作為表演藝術門類中的一種,兩者存在共性也有其各自的個性,相輔相成。舞蹈表演側(cè)重于用眼睛去看,屬視覺藝術,而音樂則注重于聽,是聽覺藝術。然而不管是視覺藝術還是聽覺藝術,他們的目的都是去表現(xiàn)情感、反映現(xiàn)實、刻畫人物形象、傳達思想,二者區(qū)別在于表現(xiàn)手段與呈現(xiàn)方式不同,故藝術表現(xiàn)的側(cè)重點也有所不同,教學方法也各有所長。從藝術欣賞感官來看,舞蹈表演與音樂演唱(奏)都有一“演”字,舞蹈突出于“演”,而音樂則強調(diào)唱(奏)[3]。隨著時代發(fā)展及人們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音樂的欣賞已經(jīng)不局限于唱(奏)的聽覺享受,還對演奏者有了“賞心悅目”的要求,即自古以來舞蹈便依托于音樂,凡有舞必用樂,但是樂是脫離于舞的獨立藝術形式,音樂在舞蹈中的應用層出不窮,舞蹈被音樂中所借鑒的地方卻十分有限。至此,面對時代對音樂教育者提出的新的“演”的要求,我們是否可以借鑒舞蹈教學的優(yōu)勢來運用于音樂教育中呢?關于這一問題,吳青老師在《古箏藝術指導》一書中已為我們提供了參考答案。
在舞蹈的表演與教學中,為了方便舞蹈家在舞臺上的走位以及在教學中對舞臺位置的把握,我們將舞臺做了區(qū)域位置上的劃分,如圖1 所示,將舞者置于舞臺中央,并以自己為圓心形成360 度,每45 度形成一個點位,總共有8 個點位,即正對中央觀眾的為1 點,順時針45 度即舞臺右上角位置為2 點;繼續(xù)順時針旋轉(zhuǎn)45 度,和1 點形成90 度的舞臺正右方為3 點;在三點的順時針方向運行45 度,即舞臺正后方是4 點;4 點順時針旋轉(zhuǎn)45 度,與3 點呈90 度,1 點呈180 度的位置為5 點,即是舞臺正后方;以此類推,繼續(xù)沿5 點位置順時針方向運行45度形成6點,90度是7點,位于舞臺正左的方向;在7 點與8 點的中間45 度的位置便是舞臺的最后一個點8 點。位于舞臺左上角,以上便是舞蹈中關于舞臺方位的8 個點位。我們結(jié)合古箏演奏的獨特性,將舞臺及其點位圖同內(nèi)容替換至古箏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其舞臺形狀與古箏極其相似。吳青老師巧妙地運用了教學遷移的方式方法,將舞蹈舞臺方位圖推陳出新,運用到古箏演奏中,形成了古箏演奏中的手勢方位圖(如圖2 所示),豐富了古箏演奏中“演”的問題,將抽象的問題進行具象化講解,更便于我們理解和學習,其還在視頻中詳細地講解了如何運用眼神、手勢、身體與樂曲融為一體,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古箏教育中“演”的不足[4]。
圖1
圖2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于任何一種技術技巧的學習,都是由簡入繁、由易至難的學習過程。同一技巧對初學者與資深者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古箏演奏中“演”的學習與運用,對于高級別學生來說,它是氣息的運用;對于初學者、兒童來講,他們只能從簡單的模仿動作開始。由此可見,同一技術也是分簡與繁兩個過程的,是由具象與抽象兩個階段構成。在藝術各領域中,雖各門類千差萬別,但是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共性,我們在學習或教授其一門學科時,也可以取長補短,吸取別的學科長處,以教學法的形式運用到自己的主學科中,進行學科教學的遷移,產(chǎn)生1+1>2 的效果,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與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