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梅 朱學義
企業(yè)購進的貨物及其投入生產的在產品和生產完工的產成品發(fā)生自然災害損失,其增值稅進項稅額是由國家承擔,還是由企業(yè)承擔?從設計增值稅的原理看,由于這種損失導致企業(yè)不能對外銷售商品或產品,不能產生銷項稅額,則進項稅額不能抵扣銷項稅額,企業(yè)應承擔自然災害損失項目的增值稅。但是,自然災害損失是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不是企業(yè)納稅人沒有盡到“保全貨物”義務造成的損失,其增值稅不應該由企業(yè)納稅人承擔。國家正是考慮到這一“不可抗力因素”,讓自然災害損失的增值稅由國家承擔。然而,在會計實際工作中,多數企業(yè)對此不進行會計處理。本文就此提出不同看法供同行研討。
1993年12月13日頒布的《增值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1993第134號)第十條規(guī)定:非正常損失項目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其《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條例第十條所稱非正常損失,是指生產、經營過程中正常損耗外的損失,包括:(一)自然災害損失;(二)因管理不善造成貨物被盜竊、發(fā)生霉爛變質等損失;(三)其他非正常損失。2008年12月15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令第50號對上述規(guī)定進行了修改:“非正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即非正常損失不包括自然災害損失。2016年3月23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fā)布《關于全面推開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所附《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又對“非正常損失”作了修改,第二十八條第二項規(guī)定:“非正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貨物被盜、丟失、霉爛變質,以及因違反法律法規(guī)造成貨物或者不動產被依法沒收、銷毀、拆除的情形”。
從上述規(guī)定可以看出:修改前,自然災害損失是非正常損失,其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即納稅人要繳納自然災害損失項目的增值稅。修改后,自然災害損失不屬于非正常損失,則進項稅額可以從銷項稅額中抵扣。也就是說,自然災害損失是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不是納稅人沒有盡到“保全貨物”義務造成的損失,不應該由納稅人承擔這種稅賦。
1.增值稅稅法修改前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
例1:2007年11月20日,W企業(yè)(一般納稅人,下同)購進的已入庫的原材料發(fā)生自然災害損失,實際成本10000元,其進項稅額1700元;與此同時,該企業(yè)購進的原材料及其他貨物投入生產形成的在產品、產成品也發(fā)生自然災害損失,其外購部分的實際成本分別為5000元、15000元,分攤增值稅3400元。原材料、在產品、產成品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W企業(yè)2007年11月20日做如下會計分錄:
2.增值稅稅法修改后,不進行財務處理
自2016年3月,全面推開“營改增”并修訂增值稅稅法后,多數企業(yè)的做法是:涉及自然災害損失項目的增值稅不做進項稅額轉出,即不進行賬務處理,讓其自然抵減銷項稅額。
例2:依例1(日期調整為2019年11月20日,自2019年4月1日起,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發(fā)生增值稅應稅銷售行為或者進口貨物,增值稅稅率調整為13%),W企業(yè)2019年11月20日做如下會計分錄:
上述業(yè)務13%的增值稅進項稅額3900元[(10000+5000+15000)×13%]不予變動,待月末抵扣銷項稅計交增值稅。
上述例2涉及自然災害損失項目的增值稅不進行賬務處理不正確。理由如下:
1.違背了設計增值稅的基本原理。國家設計增值稅時一個基本的原理就是:所有購進的貨物通過生產經營,生產出產(商)品對外銷售,產生銷項稅額,其購進貨物的進項稅額可以抵扣銷項稅額。如果購進的貨物改變用途、或發(fā)生損失(原貨物或其加工的在產品、產成品發(fā)生損失),最終不能產生銷項稅額,則與其相關的進項稅額就不能抵扣銷項稅額,因為它沒有抵扣的來源(銷項稅額)。因此,稅法對不能抵扣銷項稅額的項目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當然,稅法所作的規(guī)定一方面要體現設計增值稅的基本原理,同時還要體現稅收的“優(yōu)惠”。國務院令1993年第134號體現設計增值稅的基本原理:自然災害損失是非正常損失,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令第50號以及財稅[2016]36號文規(guī)定非正常損失不包括自然災害損失,言外之意是其進項稅額可以從銷項稅額中抵扣,這是稅收所給予的“優(yōu)惠”。對于這種“優(yōu)惠”是放在明處還是暗處?放在明處就是企業(yè)要反映這種“優(yōu)惠”,放在暗處就是企業(yè)不反映這種“優(yōu)惠”。筆者認為,放在明處比放在暗處更好。根據稅務機關對小規(guī)模納稅人未達到起征點的免稅額也要在“增值稅納稅申請表”中設置“小微企業(yè)免稅額”、“未達到起征點免稅額”欄目予以反映的做法,筆者覺得自然災害損失項目的進項稅額可以抵扣銷項稅額的“優(yōu)惠”應通過“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中“免、抵、退應退稅額”項目反映,這樣進行的“明處”處理更符合設計增值稅的基本原理。
例3:接例2,2019年11月30日,W企業(yè)當月銷項稅額130000元,進項稅額83900元(含自然災害損失項目的進項稅額1300+2600=3900元)。則:
“增值稅納稅申請表”中“銷項稅額”130000元;“進項稅額”83900元;“免、抵、退應退稅額”3900元(損失原材料成本10000×13%+損失在產品成本5000元×13%+損失產成品成本15000 ×13%=1300+650+1950=3900元);“應抵扣稅額合計”80000元(83900-3900=80000元);“應納稅額”50000元(130000-80000=50000元)。
國家設計增值稅時一個基本的原理就是:所有購進的貨物通過生產經營,生產出產(商)品對外銷售,產生銷項稅額,其購進貨物的進項稅額可以抵扣銷項稅額。如果購進的貨物改變用途、或發(fā)生損失(原貨物或其加工的在產品、產成品發(fā)生損失),最終不能產生銷項稅額,則與其相關的進項稅額就不能抵扣銷項稅額,因為它沒有抵扣的來源(銷項稅額)。因此,稅法對不能抵扣銷項稅額的項目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
2.不利于確定保險賠款的可靠依據。企業(yè)發(fā)生自然災害損失時要向保險公司申請保險賠款。確定保險賠款要有客觀依據:自然災害損失的現場依據、自然災害損失的賬面依據(原始憑證依據、財務處理依據)。如果企業(yè)會計人員對自然災害損失的增值稅款不作反映,則反映損失的金額在會計賬面上僅僅是存貨成本(例1中的原材料成本10000元、在產品成本5000元、產成品成本15000元),這種不包括增值稅的損失作保險賠款依據顯然是不合適的。
3.與會計的“客觀性”原則不相符。會計對自然災害損失涉及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不反映,不做賬,不披露,是不符合“客觀性”原則的。
1.作“進項稅額轉出”不正確。原因有二:一是不符合增值稅稅法規(guī)定。財稅[2016]36號文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下列項目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一)用于簡易計稅方法計稅項目、免征增值稅項目、集體福利或者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加工修理修配勞務、服務、無形資產和不動產。其中涉及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不動產,僅指專用于上述項目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不包括其他權益性無形資產)、不動產。納稅人的交際應酬消費屬于個人消費。(二)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以及相關的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和交通運輸服務。(三)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不包括固定資產)、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和交通運輸服務。(四)非正常損失的不動產,以及該不動產所耗用的購進貨物、設計服務和建筑服務。(五)非正常損失的不動產在建工程所耗用的購進貨物、設計服務和建筑服務。納稅人新建、改建、擴建、修繕、裝飾不動產,均屬于不動產在建工程。(六)購進的旅客運輸服務、貸款服務、餐飲服務、居民日常服務和娛樂服務。(七)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規(guī)定的其他情形。第二十八條第二項規(guī)定:非正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貨物被盜、丟失、霉爛變質,以及因違反法律法規(guī)造成貨物或者不動產被依法沒收、銷毀、拆除的情形。由此可見,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進項稅額的七種情況中沒有“自然災害損失”的內容。二是不符合會計制度規(guī)定。為了貫徹財稅[2016]36號文,財政部于2016年12月3日專門發(fā)布了《增值稅會計處理規(guī)定》(財會[2016]22號),明確指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在“應交增值稅”明細賬內設置“進項稅額轉出”專欄,記錄一般納稅人購進貨物、加工修理修配勞務、服務、無形資產或不動產等發(fā)生非正常損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應從銷項稅額中抵扣、按規(guī)定轉出的進項稅額。這一規(guī)定明確了兩點:(1)發(fā)生非正常損失作“進項稅額轉出”,但它不包括自然災害損失。(2)其他原因規(guī)定的轉出額。這種“規(guī)定”涉及自然災害損失的,稅務部門沒有作出明確規(guī)定,會計準則或制度也沒有作出明確規(guī)定。所以,自然災害損失涉及增值稅的調整不能作“進項稅額轉出”處理。
2.作“減免稅款”處理正確。財會[2016]22號文規(guī)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應在“應交增值稅”明細賬內設置“減免稅款”專欄,記錄一般納稅人按現行增值稅制度規(guī)定準予減免的增值稅額。根據這一規(guī)定,筆者對例3業(yè)務做如下會計分錄:
(1)2019年11月20日,W企業(yè)原材料、在產品、產成品發(fā)生自然災害損失時(增值稅率13%):
(2)2019年11月30日,W企業(yè)結轉自然災害損失項目的增值稅稅款(1300+2600=3900元)時,根據財會[2016]22號文規(guī)定“貸記損益類相關科目”,W企業(yè)做如下會計分錄:
上述會計分錄為什么不貸記“營業(yè)外收入——政府補助”科目呢?因為2020年1月1日實施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應用指南特別強調:“通常情況下,直接減征、免征、增加計稅抵扣額、抵免部分稅款等不涉及資產直接轉移的經濟資源,不適合政府補助準則”。也就是說,結轉自然災害損失項目的增值稅抵免稅款不屬于計入“營業(yè)外收入”科目的“與企業(yè)日?;顒訜o關的政府補助”,而是屬于計入“其他收益”科目的“政府補助”。
(3)2019年11月30日,W企業(yè)上述自然災害損失報經領導批準準予轉銷,W企業(yè)做如下會計分錄:
自然災害損失涉及的增值稅進行賬務處理和不進行賬務處理(僅保留進項稅額不變,讓其抵扣銷項稅額)的結果大不一樣。首先,不進行賬務處理,對國家承擔災害損失稅款這種稅收“優(yōu)惠”不反映、不做賬,既不符合增值稅設計原理,也不符合會計客觀性原則,還失去了計算自然災害保險賠款的真實依據。其次,通過做賬處理,改變實際工作中的“暗補”為“明補”,通過設置“減免稅款”明細科目予以核算,并結轉作為企業(yè)的“其他收益”入賬,更能將國家在這方面的稅收“優(yōu)惠”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