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 強 馬釋宇
后四井子嘎查地處科爾沁左翼中旗代力吉鎮(zhèn),百年來,這個蒙古族農(nóng)牧民聚居的嘎查,一直飽受貧窮的困擾。2014 年被識別為貧困嘎查時,全嘎查貧困發(fā)生率高達74%。2019 年,隨著最后9 戶貧困戶脫貧,后四井子嘎查順利退出貧困嘎查村序列。
站在地頭,走進牛棚,坐上炕頭,拉住滿是老繭的手,傾聽一個個普通農(nóng)牧民紅著眼圈講戰(zhàn)勝貧困的故事……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農(nóng)牧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不平凡的生命力量。脫貧攻堅戰(zhàn)為他們而打、依靠他們而打,他們是這場攻堅戰(zhàn)的平凡英雄。
包玉龍、田高娃夫婦原本育有兩兒一女,1997 年以前,他們燒酒、養(yǎng)豬、開商店,日子過得有聲有色。1997年,包玉龍8 歲的女兒先天性心臟病發(fā)病,雖然他們東湊西借,花了8 萬多元給女兒看病,最后還是沒能挽救孩子稚嫩的生命。第二年,包玉龍11 歲的小兒子也因一次意外永遠離開了他們。接連的喪子之痛,讓包玉龍夫婦心灰意冷,生活一落千丈。2000 年,夫婦倆離開傷心之地去呼和浩特打工,一干就是9 年。就在生活剛有起色時,孫子又得了腦膜炎,他們將全部積蓄用來給孫子治病。
深入基層一線了解社情民意(左二為作者)
2015 年秋天,50 多歲的包玉龍夫婦回到家鄉(xiāng),身無分文、身心疲憊,一切又將從零開始,老兩口一籌莫展。脫貧攻堅中,他們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干部們一次次入戶鼓勵幫助,包玉龍夫婦重新鼓起了干勁。政府給他家買了兩頭扶貧基礎母牛,建了青貯窖、干草棚,貸了免利息的小額扶貧貸款。田高娃又把屯子里鄉(xiāng)親們淘汰的小羊羔收留起來,用奶瓶把這些別人眼里不成器的小羊羔一只只喂大,5 年間,她一共喂養(yǎng)繁育了70 多只羊。她還在庭院里養(yǎng)雞鴨,晚上安上誘蟲燈,吃了昆蟲的雞鴨品質(zhì)好,老客戶們年年上門買,每年都收入上萬元。
2019 年,村里的淺埋滴管高效節(jié)水項目建成,包玉龍抓住時機繼續(xù)流轉別人土地,擴大種植面積。他播好種子、下足肥,自己開著小四輪拖拉機及時打藥、趟地。人努力,天幫忙,包玉龍終于迎來了大豐收,玉米平均畝產(chǎn)達到1000 斤。加上打工、養(yǎng)牛羊,全家純收入達12 萬多元。這一年,他們還清了全部外債。包玉龍說,養(yǎng)殖業(yè)效益高但需要資金,種植業(yè)效益低但投入小,他這幾年努力種地一是為了保生活還饑荒(外債),二是創(chuàng)造條件利用貸款擴大基礎母牛養(yǎng)殖規(guī)模,今后保障基礎母牛1 年產(chǎn)1 犢,1 年就是10 萬元的收入。
走進韓全家的大庭院,只見紅磚鋪出了整齊的甬道,白色的塑料籬笆墻隔出了小果園、小田園、小菜園,菜園里種了黃瓜、豆角、茄子等,7 頭基礎母牛今年又有4 頭懷了犢。
看著現(xiàn)在過日子“內(nèi)生動力”十足的韓全,很難想象他的前半輩子幾乎是“醉”著過來的。多年來,韓全作為家里唯一的男人,不但沒有挑起重擔,反而天天醉生夢死。一家4 口人住著兩間土房,36 畝口糧地一次性包出去了10 年,幾萬元包地錢早已花完,家里一頭牛都沒有。老母親臨終時拉著他的手說:“兒呀,媽求你啦,別喝了。” 媳婦對他也是勸了哭,哭了罵。然而他喝多了睡著了,勸呀罵呀哭呀啥也聽不著,醒了照喝。一次次幫過他的姐妹兄弟也傷透了心,表示再也不管他了。但村干部們沒有放棄他。鎮(zhèn)村干部、駐村干部、包聯(lián)干部一次次入戶做工作,苦口婆心地勸說,但韓全似乎不為所動。
2017 年8 月,連續(xù)幾天下大雨,韓全家土房東北面的墻倒了??粗诖笥曛袊槾袅说睦掀藕团畠?,韓全第一次主動打電話給嘎查支部書記陳七斤求助。陳七斤在電話里告訴他,人趕快先出去,什么東西都不要拿。陳七斤很快來到了現(xiàn)場,叫來村民把被褥等搬出去,安頓一家三口在臨近的村民家住下。
第二天,嘎查委員會決定立刻給韓全蓋房子。嘎查申請危房改造資金4 萬元,為韓全蓋了50 平方米的新磚房,后來鎮(zhèn)領導利用社會幫扶資金又給他加蓋了20平方米的“背包房”(后倉房),填平了房后的大坑,建起了棚圈、窖池、干草棚。
看著全新的磚房、看著大家的付出,韓全醒悟了,他戒了酒、勤快了、和氣了。2019 年春天,他從親戚家包了地,開始種玉米、養(yǎng)牛;夏天,他開著小四輪拖拉機,拉著媳婦打羊草、割馬蓮,20 多天就賣了6000 多元;冬天,母牛下犢時,他一刻不離守在旁邊,牛犢一出生,就把自己的棉襖脫下來,蓋在牛犢身上……現(xiàn)在,大家看韓全的眼神不一樣了,勤勞讓他完全變了一個人,家里家外他都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重和不可言說的幸福。
張慶林有嚴重的口吃,無法正常與人交流,這使他很自卑。面對年老病重的父母和品學兼優(yōu)的獨生女兒阿茹娜,這個蒙古族漢子選擇了責任和擔當。在妻子的陪伴和女兒的鼓勵下,他一次次外出打工,工地、餐館、洗浴中心、工廠,他換過數(shù)不清的工作。面對歧視,他常常無法在一個地方干夠10 天。為了抓住春節(jié)打工的檔期,他都是年根兒回家、大年初二就出去打工。在各項扶貧政策支持下,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張慶林一家的生活從艱辛里慢慢走了出來。
2019 年,張慶林女兒以510 分的高分考取了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這是全嘎查有史以來漢語授課高考的最好成績。如今女兒在教育扶貧政策支持和社會愛心捐助下,安心地讀著大學,還當上了班級團委書記。張慶林也有了穩(wěn)定的工作,女兒是他的驕傲,心中那份自豪和幸福支撐他勇敢面對一切。
今年40 歲患有小兒麻痹癥的魯耀斯圖和七旬老母親韓秀蘭相依為命。幾十年來,母子倆以一股“不向命運低頭”的心勁兒,努力地讓自己的日子過得精彩。從小倔強的魯耀斯圖,每一天都在努力做到“我能自己干就不要別人幫忙”。雖然他雙手已抽搐變形、走路也不平穩(wěn),但他仍自己在棚圈里照看牛,把庭院和門前的巷道收拾得干干凈凈。平整的庭院和甬道鋪滿整齊的紅磚,那是魯耀斯圖一筐筐撿來磚頭,坐在地上一筐筐鋪出來的,鋪一片往前挪一挪,再往前推一筐磚頭。
2019 年末,在嘎查干部和自己弟弟的幫助下,魯耀斯圖家的肉牛發(fā)展到26 頭。年底聯(lián)歡會拿著脫貧獎狀,魯耀斯圖變形的五官笑起來很費勁,但笑得最驕傲。
2011 年,包寶貴賣掉了自家50 頭牛馬和房子,去二連浩特市做建材生意,結果賠光了本錢。2016 年,包寶貴回到家鄉(xiāng),走時的富戶回來時成了貧困戶。在嘎查和駐村干部的鼓勵下,他重振精神,發(fā)揮會養(yǎng)牛的長處,在2016 年肉牛價格低的時候靠貸款買了11 頭基礎母牛,種養(yǎng)結合、精心飼喂,實現(xiàn)了1 年產(chǎn)1 犢,趕上了肉牛價格持續(xù)上漲的行情。到今年,包寶貴養(yǎng)殖肉牛規(guī)模再次達到50 頭。
后四井子嘎查每一位普通農(nóng)牧民的脫貧故事不盡相同,但他們身上戰(zhàn)勝貧困的奮斗精神是一樣的。正是這樣的精神匯聚起來,推動著科爾沁草原上每一個貧困嘎查村告別了百年相隨的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