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桂峰
(衡陽市中醫(yī)醫(yī)院中風專科,湖南 衡陽 421001)
中風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中風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中風治療手段不斷完善,臨床死亡率得以有效控制,但是中風后患者容易遺留多種后遺癥,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1]。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是中風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嚴重影響患者預后飲食情況,不利于營養(yǎng)攝取,且容易導致吸入性肺炎,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給予及時有效治療,目前尚無特效治愈方式,具體治療方式選擇值得進一步探究[2-3]。本研究以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醒腦開竅針刺法聯(lián)合冰刺激治療的效果,評估對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旨在為此類患者治療提供科學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96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8例。對照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30~72 歲,平均(52.13±2.92)歲;病程 18~49 d,平均(33.54±2.93)d。實驗組男29例,女19例;年齡31~73歲,平均(52.93±3.92)歲;病程15~48 d,平均(32.93±2.11)d。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診斷標準患者;②經CT/MRI 確診患者;③患者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能夠配合飲水試驗[4-5]。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者;②食管病變或眼部肌肉群急性病變患者;③神志不清或既往精神病史患者[6-7]。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患者入院后給予系統(tǒng)檢查,給予調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穩(wěn)定斑塊治療,配合吞咽功能訓練:呼吸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仰臥,吸氣時腹部鼓脹,呼吸時腹部緊縮;口部運動訓練,進行唇部、舌頭主動活動,待病情穩(wěn)定后開展阻力訓練;咀嚼肌訓練,指導患者每天進行咬合、張口和吮吸訓練;吞咽反射訓練,以嘔吐反射、咳嗽反射訓練為主。
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開展醒腦開竅針刺法聯(lián)合冰刺激治療,針刺治療:使用一次性無菌不銹鋼毫針,穴位:雙側內關、水溝、患側三陰交;風池、翳風、完骨,均為雙側,內關穴直刺,提插捻轉寫,1 min,水溝穴沿鼻中隔方向斜刺,雀啄刺法,1 min,患者眼睛濕潤為宜,三陰交行提插補法,1 min;其余穴位向喉結方向針刺,高頻小幅度捻轉補法,1 min,保證咽喉局部脹麻,若患者肢體活動不利加委中、極泉和尺澤;冰刺激:取筷子,一端包裹醫(yī)藥紗布,用線纏繞固定,0.9%氯化鈉溶液浸泡,放置在冰箱中冷凍,確定治療范圍,以前腭弓為中心,范圍包括軟腭腭弓、后腭弓、舌后部、咽后壁、上下牙齒咬合面、整個舌面,雙側咽部交替接受治療,在早餐和晚餐后進行,每次20 min,治療時取出冰渣,患者半坐位或坐位,張口,面部放松,冰棒觸及咽部,反復涂擦,配合手法按摩,治療結束后5 min,指導患者進行吞咽唾沫練習,也可適當吞咽溫開水。每次治療后更換紗布,下次治療前依上述方法制作。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評估標準[8]:顯效:治療后吞咽障礙基本消失,飲水試驗等級為1級;有效:治療后吞咽障礙改善,飲水試驗等級為2 級;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飲水試驗1級:患者坐位飲30 mL清水,一次性飲下無嗆咳,2級:分2次飲下無嗆咳;②標準吞咽功能評價量表(SSA)評分,臨床檢查內容包括呼吸、意識、唇閉合、喉功能、自主咳嗽、咽反射,評分8~23 分;患者吞咽5 mL 清水,共3次,觀察重復吞咽、吞咽后喉功能等情況,評分5~11分;若上述2項無異常,則吞咽60 mL清水,觀察所需時間和是否伴有咳嗽情況,評分5~12分??偡?8~46分,分值越高說明吞咽功能越差[9];③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SWALQOL)評分,共11個維度,具體包括:癥狀/頻率、睡眠、恐懼、疲勞、社會功能、心理健康、食物選擇、食欲、進食時間、心理壓力、語言交流,滿分55分,分值越高說明質量越佳[10];④并發(fā)癥統(tǒng)計比較,包括:氣道阻塞、脫水、吸入性肺炎。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5.83%,高于對照組的83.34%(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SA評分、SWAL-QO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SSA 評分低于治療前,SWAL-QOL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實驗組SSA評分更低,SWAL-QOL評分更高(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48 48 SSA評分治療前36.15±3.44 36.21±4.08 0.078 0.938治療后23.15±3.86 29.01±4.32 7.008 0.000 t值17.420 8.395 P值0.000 0.000 SWAL-QOL評分治療前28.55±2.54 28.39±2.88 0.289 0.774治療后39.11±3.64 34.27±3.51 6.631 0.000 t值16.483 8.972 P值0.000 0.000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25%,低于對照組的8.34%,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西醫(yī)認為中風后偏癱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臨床治療以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等方式為主,配合康復訓練,能夠緩解患者病情,但無法從根源上治愈疾病,病程長且容易反復發(fā)作,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中醫(yī)理論認為,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屬“喉痹”“喑痱”“中風”范疇,主要與內傷勞損導致的腎虛有關,而口咽舌竅功能有腦神所主,中風后患者腦竅蒙蔽,無法生散動覺之氣,無法導氣于口舌咽喉,影響吞咽、語言功能,同時現(xiàn)代研究也證實,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與腦干、雙側皮質延髓束損傷有關,目前臨床尚無公認治療方式,但治療方向應以醒腦開竅,緩解腦損傷為主。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治療后SSA 評分、SWAL-QOL 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原因分析如下:醒腦開竅針刺法選穴以督脈和陰經選穴為主,其中內關為八脈交會之穴,具有疏通氣血、養(yǎng)心安神功效,三陰交能夠補益腦髓,風池能夠條達陽經之氣,且與循喉嚨之后的足厥陰肝經相表里,針刺可豁痰利咽、清腦利竅,水溝針刺可調督脈陽氣,達到開竅醒腦作用,翳風能夠聰耳通竅,完骨能夠清熱、祛風、寧神,諸穴配伍共奏醒腦開竅和利竅通絡功效。同時現(xiàn)代研究指出風池、完骨、翳風穴位在頸項部,與舌咽神經、舌下神經等有關,針刺能夠釋放更多神經沖動,增強神經反射。而冰刺激是一種直接刺激方法,強化咽部的敏感性,同時對腦干、腦皮質起到感知刺激,重建吞咽通路,改善吞咽相關肌肉神經活動,促進吞咽功能恢復。二者聯(lián)合使用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通過不同機制發(fā)揮作用,強化治療效果,且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針對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醒腦開竅針刺法聯(lián)合冰刺激治療能夠促進吞咽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