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草隸”之名,初見西晉潘岳(安仁)《楊荊州誄》:“草隸兼善,尺牘必珍。”潘岳所謂“楊荊州”指西晉荊州刺史楊肇,字秀初(《書斷·楊肇傳》曰“字季初”),封東武伯,死后謚曰戴。他是潘岳父親潘芘的好友,也是潘岳的丈人。潘岳《懷舊賦》說:“余十二而獲見于父友東武戴侯楊君,始見知名,遂申之以婚姻?!薄稇雅f賦》《楊荊州誄》俱見蕭統(tǒng)《文選》
潘岳稱楊肇“草隸兼善”,可知“草隸”是兩種書體的合稱。梁朝庾肩吾《書品》品等的一百多位書家,皆屬“善草隸”者,他解釋:“草”即草書;“隸”乃“今時(shí)正書(楷書)”。如此說來,“草隸”也可名為“草正”。而此前的劉宋虞龢《論書表》即有草書、正書的合稱,所謂“草正諸體悉備”。
“草隸”的草書和正書,興于漢魏,經(jīng)歷西晉,在東晉“二王”筆下形成新樣,謂為“今體”書法。南朝士人繼之,形成風(fēng)尚,書家尤其主流名家,往往以“草隸(草正)”見長(zhǎng)。這兩種書體各有功用:正書用于正規(guī)的場(chǎng)合,諸如官府的上行文書,寫與尊長(zhǎng)的書函;草書用于官長(zhǎng)的批答,起草文稿,親友間平行和下行關(guān)系的尺牘。
南朝書學(xué)文獻(xiàn)里,兩種書體的合稱之詞,不限于“草隸”。羊欣《能書人名》:王珉“善隸行”之“隸行”,王允之“亦善草行”之“草行”。虞龢《論書表》的“正行之尤美者”之“正行”。庾肩吾《書品》“ 真草皆成”之“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