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一個 9 歲小女孩寫的詩,我們編輯部的媽媽們聽完都沉默了:
我是棵生病的樹
他們知道我生病了
卻不來看我
沒有人和我一起玩
春天來了
我卻不停不停地
掉葉子
短短幾十個字,卻隱藏了本該不屬于這個年紀的酸澀和寂寞。
寫詩的女孩叫丹艷,是湖南農村一個普通的小學生。與普通孩子不同的是,因為見不到媽媽,丹艷始終覺得心里很空很空。這讓她無法在教室里好好讀書,只想去找媽媽。
當她感冒了,也會覺得是因為自己生病“媽媽才不愿意回家看我”。所以才會寫出這么寂寞的詩……
而丹艷,只是許許多多留守兒童中的一個。這些孩子的父母都像丹艷媽媽一樣,在大城市打工,一年中很少回家。
為家庭、為孩子出門賺錢是大人的無奈,因為父母缺位而成了心理上的孤兒,是孩子的艱辛。
同樣身為媽媽,我們會因與孩子短暫的分離而牽腸掛肚。孩子更會因離開媽媽而焦慮、哭鬧、安全感缺失。難以想象,這些整年見不到媽媽的孩子是怎么熬過來的。
當生存環(huán)境無法改變,我們該怎樣幫幫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
我們發(fā)現(xiàn),離開媽媽的孩子,除了物質上的幫助,更需要心理上的營養(yǎng)。
上個月在陜西,我們?yōu)楫數(shù)亓羰貎和骓椖刻峁┡嘤枴.數(shù)乩蠋焸兎从?,由隔代人帶大的幼兒,很愛和陌生的年輕女性、男性擁抱,甚至有些親昵的舉止。老師們不知如何阻止,為此感到困擾。
其實這是孩子對父母自然而然的情感投射,但是卻很少有人能懂。
往往老人們還會厲聲喝止、旁觀者會感到尷尬,覺得這是孩子不懂禮貌,在外面丟人。
如果說父母的離開,已經給這些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那么當他們慢慢長大,親子溝通的疏離甚至斷絕,更是痛上加痛。
央視的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就記錄了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外表看起來安靜、懂事,甚至父母離開也不會哭,但是老師們反而為此擔心。
山區(qū)支教的老師講,每當遇到關于媽媽的課文,她都不知如何開口講下去。那是孩子們心里最脆弱的地方,甚至有的孩子讀著讀著課文就會趴在桌子上哭泣……
親子教育專家林文采博士曾在書中說到:正如身體的健康需要物質營養(yǎng),孩子心靈的成長與心理力量的強大也必須獲取足夠的心理營養(yǎng)。
這是留守兒童真正缺失的東西。
幸運的是,不止我們,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到這些孩子的心理需求。
文章開頭的丹艷,《人生第一次》里云南漭水的學生們,之所以學會了寫詩,就是因為所在的學校加入了一個名叫“是光詩歌”的公益項目。當?shù)剜l(xiāng)村老師們太知道孩子的苦,所以專門接受培訓,來教孩子們寫詩。
一開始很多人覺得,“考試又不考的東西,鄉(xiāng)村學校搞它來干嗎呢”!
但是當孩子們的詩寫出來,沒人再說這樣的話。
男孩施應鎖寫:
放學回家的路長長的 只有我一個
家里的牛圈大大的 ?只有小牛一頭
當我抱住他的時候 ?我們都有了朋友
質樸的表達,瞬間把人擊中。某些難以言說的東西,變得清晰可見。
老師們說,以前總想幫孩子說一些話,但其實孩子自己就可以通過詩歌自在地表達,其中的力量真實而巨大。
以前砸玻璃的孩子,現(xiàn)在會用詩歌表達憤怒的情緒。以前逃課早戀的孩子,現(xiàn)在會用詩歌表達青澀的情愫。他們會用詩紓解想念,更會用詩放飛想象,汲取力量。
12歲的李林聰寫道:
我想 ?把自己 ?安在電風扇中
這樣我可以天天坐 ?旋轉木馬
鄉(xiāng)村里的孩子,跟城里的孩子一樣,充滿了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不需要同情和憐憫,更需要一束光,照亮他們的心,讓他們有向往更好人生的勇氣。
詩歌就是那束光。它沒辦法改變孩子的境遇,但是可以改變這些孩子的心靈。
老師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通過寫詩,孩子們去表達、被傾聽、被關注的心理訴求被滿足之后,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更正向,更有力量。
湖南新化科頭中學的陳文娟老師,加入“是光詩歌”公益項目2年多。在一個80多個孩子,一半是留守兒童的班級,她堅持教孩子們寫詩。
身為母親的陳文娟可以清晰看到:詩歌,照亮了孩子們心中的那片混沌。
班里成績差又自卑的孩子,也能寫出很好的詩。
“我讓他給大家朗讀,至今還記得他慌亂的眼神,通紅的臉蛋,不知所措的站姿。但我也能聽出,他因被肯定,語氣中的激動、驕傲和自豪。因為詩歌,他內心向上的一面被點亮了 ?!?/p>
了解過這些孩子的人會知道,那正是他們所迫切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
“是光詩歌”發(fā)起人康瑜說,這些被留在鄉(xiāng)村的孩子,要么早熟而沉默,要么用不安分的調皮搗蛋獲得存在感。老師和家長們,常常會覺得很難管。
老師們卻相信一句口號:會寫詩的孩子,不會砸玻璃!
因為一旦孩子內心向上的力量被點亮,他們就會自己去尋找美好的價值觀。這是一條正向的路,會讓人找到自信,擁有更好的人生。
來源:年糕媽媽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