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勤,王凱,李淮玉
腕管綜合征(CTS),是周圍神經卡壓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是因腕部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而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1]。CTS臨床多表現為以橈側三手指麻木為主,常伴有疼痛,向肘部、肩背部放射,多有夜間雙手麻醒史。電生理檢測是診斷 CTS 最主要的輔助檢查手段,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和神經電生理檢測,大多數CTS患者均可確診[2]。本研究收集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臨床診斷符合CTS患者59例,其中47例具有雙側肢體臨床癥狀及體征,12例具有單側肢體臨床癥狀及體征,均進行神經傳導速度檢查,以探討神經傳導速度在診斷CTS方面的應用價值。
本組59例中男9例(15%),女50例(85%),男女比例1:5.5;年齡22 ~67 歲,平均(50.33±8.52)歲。雙手47例,單手12例,共檢測神經條數106條。本組患者病程3個月至6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手指麻木,以橈側3指半為主,手部無力、酸脹、提重物或手腕活動時加重,部分患者有夜間麻醒史,甩手后緩解。同期選擇21例無癥狀和陽性體征志愿者作為健康對照。所有患者均告知研究細節(jié),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CTS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癥狀:手正中神經分布區(qū)的麻木感和特征性體格檢查結果:Tinel征、Phalen實驗陽性,而最終確診需要電生理檢查[3]。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來自神經內科門診,由醫(yī)師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從而對疑似CTS患者進行初步分診,疑診為CTS則進一步行雙側正中神經和尺神經的神經傳導檢查。
檢測儀器為丹麥Keypoint.net肌電圖儀,受試者取安靜平臥位,室溫25~30℃。以協(xié)和醫(yī)院的神經傳導正常值為參考標準。運動神經傳導檢測:采用鞍狀電極分別對正中神經、尺神經的腕肘部位進行刺激,用表面電極分別在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肌腹記錄,測量肘-腕并計算運動傳導速度(MCV),遠端運動潛伏期(DML)及復合肌肉動作電位(CMAP)波幅。感覺神經傳導檢測:采用順向法,用鞍狀電極分別刺激指3和指5,表面電極在腕部分別記錄正中神經和尺神經的感覺神經動作電位(SNAP)波幅,傳導時間和波幅,并計算感覺傳導速度(SCV)。
CTS 59例病例(檢測患手神經106條,雙手47例,單手12例),CTS組與對照組正中神經運動傳導比較,潛伏期、波幅和傳導速度均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詳見表1。106條正中神經運動傳導檢測中出現潛伏期異常36條,陽性率為33.9%。結果詳見表2。
表1 CTS患者組及對照組正中神經傳導測值比較
表2 CTS患者組106條正中神經傳導檢測的陽性率比較[神經條(%)]
CTS組與對照組正中神經感覺傳導比較,潛伏期、波幅和傳導速度P值均<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詳見表1。感覺神經傳導在CTS組平均SCV為(38.28±9.11) m/s,對照組為(56.72±3.92) m/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106條正中神經中出現傳導速度異常95條,陽性率高達89.6%,異常率>85%。結果詳見表3。
CTS組尺神經運動傳導時間平均為(62.58±3.90)ms,對照組為(64.42±2.92)m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TS組尺神經感覺傳導時間平均為(38.28±9.11)ms,對照組為(56.72±3.92)m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果詳見表3。106條尺神經MCV異常21條,陽性率為19.8%。結果詳見表4。
表3 CTS組和對照組的尺神經傳導測值比較
表4 CTS患者組106條尺神經傳導檢測的陽性率比較[神經條(%)]
腕管綜合征(CTS),一般認為是腕管內壓力增高導致正中神經受卡壓所導致的嵌壓性周圍神經病,在女性和從事頻繁手部勞動者中更為常見,本組病例女性發(fā)病占85%,與國外文獻報道一致[5]。CTS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最有可能的是由腕管內正中神經損傷導致腕管內壓力升高所導致。CTS典型臨床表現是手的橈側三指的麻木和疼痛感,與手部正中神經的神經支配區(qū)域相對應,嚴重時甚至出現手部肌肉萎縮。用于檢測CTS的兩種最廣泛使用的診斷試驗是Phalen試驗和Tinel試驗,而電生理檢查能夠明確診斷及評估神經損傷的嚴重程度,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6]。近年來,高頻超聲在神經肌肉骨骼醫(yī)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使得對CTS診斷的神經周圍組織解剖層面認識更加全面[7]。
CTS診斷方法是將腕部局部正中神經功能與另一段神經(通常是同一只手的尺神經)進行比較,或與人群中相應年齡段檢測的正常平均值上下限比較。神經受到經皮電脈沖的刺激,在神經中誘發(fā)動作電位,記錄電極(遠端或近端)檢測經過表面電極的去極化波,最終記錄電信號的潛伏期和波幅。使用電診斷技術確認CTS診斷的能力在于測試穿過手腕的正中神經纖維,將正中神經節(jié)段的潛伏期(有時還有振幅)與正常傳導進行比較,或者將正中神經節(jié)段與同一只手中其他一些不通過腕管的神經節(jié)段(正中、尺或橈)進行比較。
本研究通過對59例CTS患者(47例為雙手患病,12例為單手患病,共納入106只患手)相關病史及神經傳導檢測的數據分析發(fā)現,CTS 以女性為主,右側或雙側多發(fā),其可能與女性多從事家務活動,如洗碗、燒菜、擰抹布等有關,在從事家務活動的過程中腕部頻繁活動并受力,長期則導致發(fā)病。從研究結果中不難發(fā)現,CTS患者和正常對照組的正中神經傳導檢測結果對比,不論是運動神經還是感覺神經都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觀察組DML陽性率33.9%,CMAP異常陽性率9.4%,MCV異常陽性率17.9%,SNAP 異常陽性率27.3%。CTS患者組正中神經傳導檢測指標的陽性率以指3-腕SCV最高,高達89.6%,這與既往研究報告結果相符[8],也恰好與大多數患者表現的疼痛、麻木等臨床感覺癥狀相符,而對應的無力等臨床運動癥狀相對較少。感覺異常是所有患者中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其他指標如DML、CMAP、MCV、SNAP異常率約10%~35%。CTS需要結合多項電生理指標能做到早期診斷以降低誤診率,同時有助于后期預后及疾病嚴重程度評估。除此之外,CTS患者組和正常對照組的尺神經的運動、感覺傳導檢查結果比較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尺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異常陽性率達19.8%,這表明CTS患者尺神經和正中神經同樣受到損傷,這可能是腕管內壓力增高壓迫尺神經導致的[9]。
臨床中,由于患者或醫(yī)生的各種原因以及CT、X線等其他檢查手段的局限性,常與頸椎病、周圍神經病混淆。CTS患者易誤診為多發(fā)性周圍神經疾病或頸椎病[10],中重度CTS患者的治療和預后較差。因此,早期正確診斷和治療預后肯定的患者,并進行電生理檢查,可為臨床提供客觀有效的診斷依據,對指導治療及進行康復評價方面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11]。
正中神經損傷可以通過神經生理測試[如標準神經傳導研究(NCS)]檢測到,但這些研究只接觸到大的有髓纖維,而不是介導疼痛的小纖維,可以進一步完善表皮活檢檢測CTS患者小纖維損害情況,幫助診斷[12]。影像學MRI可觀察腕管內組織水腫情況,超聲測量腕部正中神經、尺神經橫截面的面積,對診斷上肢神經卡壓綜合征價值較高,并且可以用作補充診斷測試[13-15],而本研究因超聲檢查病例數少且資料收集不全,而沒有該方面分析,略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