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茂杰 張一鳴 吳東鵬 黃小平 黃愛軍 袁 勇,4
1.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3;2. 同濟大學地下建筑與工程系 上海 200092;3. 上海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5;4.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 上海 200092
頂管隧道預制管環(huán)裝配時,一般采用承插式接口,形成接縫處不連續(xù)接觸,各管節(jié)獨立承載且接口有一定自由轉動能力的隧道襯砌。工程實踐表明,具有F形承插口構造的接頭在頂進過程中接口張角較小、防水密封性能優(yōu)異[1],為頂管接頭構造的主要形式之一。對于頂管F形承插口接頭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考慮接頭效應的管環(huán)整體力學性能[2-3]、構造設計[4-5]和防水密封性能[6-7]等方面,而承插口斷面局部削弱導致的承載性能變化則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以上海市軌道交通14號線靜安寺站工程為背景,選取頂管隧道的管環(huán)間F形承插式接口結構的局部管片接頭,利用數(shù)值模擬和正彎矩試驗,研究接頭連接螺栓、套筒板等局部結構的受力情況,分析該接頭的彎矩和剛度變化規(guī)律,以期為后續(xù)的管片接頭設計參數(shù)和極限承載力的確定提供參考。
上海市軌道交通14號線靜安寺站位于華山路與延安中路交叉路口的華山路下方,沿華山路南北向布置,為地下3層島式站臺車站,與已建成通車的軌道交通2號線、7號線靜安寺站形成三線換乘樞紐。受建設條件控制,沿站臺縱向設計采用鋼頂管連接2個常規(guī)明挖部分,頂管斷面如圖1所示,頂管每節(jié)管環(huán)長度2 m,管環(huán)為肋板空腔箱形結構。為了研究管環(huán)承插口的局部抗彎承載性能,沿管環(huán)方向截取寬度1 m作為局部管片接頭試件,如圖2所示。
圖1 頂管斷面示意
圖2 局部管片接頭試件截取位置
局部管片接頭試件的寬度為1 000 mm,高度為400 mm,縱向的長度為2 000 mm,接口部位長度為225 mm,如圖3所示,試件接口部分由帶套筒板的A塊端部和不帶套筒板的B塊端部組合而成,接口端部的端頭板設有螺栓孔,用于安放8.8級M30高強螺栓。
圖3 局部管片接頭試件
試驗采用對稱荷載的加載方式(圖4),利用2個同一油路的千斤頂在關于接縫對稱的點位上施加等值荷載,在接口部位形成純彎段。采取分級加載的方式,初始每級荷載為5 kN;當試件出現(xiàn)明顯屈服段時,將加載級減少為2.5 kN;當結構出現(xiàn)明顯變形或在給定荷載下接頭位移不斷增長時,停止試驗。
圖4 試驗加載布置
本次試驗中的測點分為兩類(圖5):一類是應變測量,測量儀器為電阻式應變片(量程5 000 με),選擇在構件可能出現(xiàn)較大應變的位置布置測點,如端頭板(C1—C4、D1—D4)、螺栓(B1—B2)、套筒板(A1—A3,E1—E2)、端頭板螺栓孔(S1—S3);另一類是位移測量(K1—K2),采用LVDT位移計(量程100 mm)測量接縫張開角度。端頭板兩側的應變測點用于分析加載過程受壓區(qū)高度變化,配合螺栓應變判定接頭屈服的起始點,套筒板的應變測點用于判斷其局部承載的起始條件,接縫張開角度用于換算接縫轉角的變化。
圖5 接縫位置測點布置
根據(jù)加載方式,接頭所受彎矩按式(1)計算:
根據(jù)分級加載的數(shù)據(jù)可以繪出試件接縫的彎矩-轉角曲線,如圖6(a)所示。該曲線可分為3個階段:
1)彈性階段(OA段),曲線的斜率保持不變,接縫轉角隨彎矩線性變化,可以認為A點為彈性極限彎矩Me=32.5 kN·m,對應轉角θe=7.06×10-3rad。
2)屈服階段(AB段),斜率隨彎矩的增長而逐漸減小,反映出試件轉角剛度隨彎矩增大而減小,呈現(xiàn)出屈服狀態(tài),B點對應的屈服極限彎矩為My=42.5 kN·m,對應轉角θy=28.12×10-3rad。
3)破壞階段(BC段),接頭的轉角剛度穩(wěn)定在較低水平,轉角發(fā)展速度較快,C點對應的承載力極限彎矩Mu=52.5 kN·m,此時接頭結構處于即將破壞的狀態(tài),在下一個加載級內螺栓拉剪斷裂導致結構破壞。
接頭的轉角剛度按式(3)計算:
式中:M——接縫處彎矩;
θ——接縫的轉角。
接頭結構轉角剛度和彎矩的關系如圖6(b)所示,試件在整個加載過程中的轉角剛度呈現(xiàn)出3階段的特點:彈性階段(DE段)維持較高的水平,屈服階段(EF段)迅速降低,破壞階段(FG段)穩(wěn)定在較低水平,在G點后急劇下降,可以認為結構達到G點對應的彎矩Mu時,試件達到臨界狀態(tài),將轉角剛度即將下降之前的彎矩Mu定義為試件的承載力極限彎矩。
圖6 試件接縫的彎矩-轉角、彎矩-轉角剛度變化
2.2.1 端頭板
布置在接縫兩側端頭板的應變片C1—C4、D1—D4測得的應變基本相同,圖7(a)繪出D1—D4測點應變隨彎矩的變化。其中D3、D4沒有測到應變響應,表明接縫處下側張開,僅D1、D2受壓。彈性階段〔圖7(a)中HI段〕,應變-彎矩近似線性;當M>Me后接頭進入屈服狀態(tài)〔圖7(a)中IJ段〕,D1和D2的彎矩-應變曲線出現(xiàn)轉折,應變隨彎矩加速增長;當M>My后,D2點的壓應變逐漸減小〔圖7(a)中JK段〕,表明接縫受壓區(qū)高度逐漸減小,直至最終D2應變?yōu)?,處于接頭張開狀態(tài)。表明接縫截面的受壓區(qū)高度逐漸降低,中性軸向上偏移。根據(jù)測定的應變數(shù)值,結合平截面假定,推測接縫截面受壓區(qū)高度值x和應變分布情況〔圖7(b)〕。但僅有的應變測點不足以給出受壓區(qū)高度的準確數(shù)值,后面通過數(shù)值模擬詳細分析。
圖7 端頭板B的測點應變
2.2.2 螺栓
加載過程沿螺栓軸線方向上下側(B1—B2)測到的應變,繪出彎矩-應力應變曲線〔圖8(a)〕。在試件加載初期,螺栓應變與拉應力隨彎矩線性增長;當試件屈服階段時〔圖8(a)中L點〕,螺栓應變隨彎矩增幅顯著提升,此時螺栓應變達3 150 με,根據(jù)鋼材彈性模量估算出L點對應的螺栓拉應力στ=660 MPa,達到8.8級高強螺栓的非比例延伸強度(即條件屈服強度Rp,0.2),即螺栓受拉屈服;在加載后期,螺栓應變超過應變片的量程(5 000 με)。結構破壞時,螺栓呈現(xiàn)出拉剪破壞形態(tài)〔圖8(b)〕。
圖8 螺栓桿變形情況
2.2.3 螺栓孔
端頭板螺栓孔的環(huán)向應變〔圖9(a)〕體現(xiàn)了螺栓孔受到的擠壓效應。在試件加載初期,螺栓孔周S1和S3的應變一致,S2略大,M<Me時應變量小于300 με;當試件進入屈服階段后〔圖9(a)中M點〕,S2的應變隨彎矩快速增加,表明除螺帽的擠壓之外螺桿與孔壁的擠壓逐漸占主導作用;當試件進入破壞階段后〔圖9(a)中N點〕,S2與S1和S3的應變值差顯著;試件破壞時,S1和S3的應變?yōu)?72 με,小于Q345鋼材的屈服應變(1 683 με),而S2的應變(3 168 με)則大于屈服應變。
在試驗結束取出螺栓,觀察螺栓孔的變形情況如圖9(b)所示,黃色虛線圓環(huán)為試驗前螺栓孔形狀,紅色實線對應于試驗結束后的螺栓孔邊界,可以到螺栓孔下緣出現(xiàn)豎直徑向對稱的V形切口。
圖9 螺栓孔的變形情況
2.2.4 套筒板
套筒板頂面應變測點(A1—A3)和底面應變測點(E1、E2)對應的彎矩-應變關系如圖10所示。當M<My時,各測點應變?yōu)榱?,說明套筒板與接頭B塊頂板未發(fā)生接觸;當M>My后,各測點的應變隨彎矩開始增長,說明此時套筒板與B塊發(fā)生擠壓,在套筒板對應接縫位置產生頂面受壓(應變?yōu)樨摚┑酌媸芾木植砍休d狀態(tài),直至接頭破壞。
圖10 套筒板測點的彎矩-應變曲線
采用有限元數(shù)值方法模擬試驗,構件的數(shù)值模型網格如圖11所示。鋼板和螺栓均采用理想彈塑性“雙折線”材料模型,鋼材彈性模量設置為206 GPa,鋼板的屈服強度為345 MPa、抗拉強度為500 MPa,螺栓的屈服強度為660 MPa、抗拉強度為1 000 MPa。數(shù)值模型得到接縫的轉角-彎矩曲線如圖12所示,可見數(shù)值模擬與試驗結果接近。
圖11 試件的數(shù)值模型網格
圖12 數(shù)值模型的接縫轉角-彎矩曲線
接頭B塊端頭板端面壓應變區(qū)的下緣到端頭板頂面的距離,即為受壓區(qū)高度,其隨彎矩的變化如圖13(a)所示。在彈性階段(RS段),受壓區(qū)高度基本保持不變;在屈服階段(ST段),受壓區(qū)高度近似線性降低,接縫截面中性軸向上偏移;在破壞階段(TU段),接頭受壓區(qū)高度降低的幅度加大。圖13(b)為接頭在特征彎矩時刻B塊端頭板端面的壓應變分布,表明壓應變沿高度近似線性分布,即端頭板的端面在受力變形時始終保持為平面。
圖13 接頭受壓區(qū)高度的變化
數(shù)值模型與試驗特征點彎矩下接頭受壓區(qū)高度的對比如表1所示,可見數(shù)值模擬與試驗結果接近,說明上述分析與實際情況較為符合。
表1 數(shù)值模擬和試驗接頭受壓區(qū)高度對比
1)接頭試件的抗彎性能可以分為彈性、屈服、破壞等3個階段,彈性階段接頭的轉角剛度基本恒定,試件屈服后轉角剛度線性下降為彈性段的約1/3。
2)接頭結構處于屈服階段時,實質為連接螺栓進入受拉屈服狀態(tài)。
3)接頭結構進入破壞階段時,A塊承插接口套筒板與B塊接頭頂面發(fā)生擠壓接觸,連接螺栓由受拉轉為承受拉剪作用,導致端頭板上的螺孔下邊緣受擠壓。
可見,連接螺栓對接頭的抗彎性能起控制作用,在管片施工過程中應避免連接螺栓的意外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