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炳超
(佛山市南海區(qū)人民醫(yī)院超聲科 廣東 佛山 528200)
腎穿刺活檢術是臨床較為常用的檢測手段,可通過腎組織的直接獲取進行相應的病理檢查,以此明確其病理性質,對疾病的診治及預后均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實際應用中,傳統(tǒng)的腎穿刺活檢術通常具有盲目性大、穿刺成功率低等應用缺陷[1],因此,臨床多在超聲技術的引導下實施相應的腎穿刺活檢措施,通過超聲技術的精確引導促進其穿刺成功率及安全性的有效提升,對其病理檢測的準確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穿刺活檢作為一種有創(chuàng)性檢查方式,仍伴有一定的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其中以穿刺后出血這一癥狀最為常見[2],對活檢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一定影響。在此,本文納入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超聲引導經皮腎穿刺活檢術的60例患者資料,對其術后出血并發(fā)癥及相應的危險因素進行了統(tǒng)計與分析,現(xiàn)總結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超聲引導經皮腎穿刺活檢術的60例患者資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在26~59歲,平均(48.6±7.2)歲,紫癜性腎炎11例、IgA腎病9例、糖尿病腎病8例、高血壓腎病損傷7例、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6例、缺血性腎病3例、膜性腎病4例、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炎4例、乙肝相關性腎炎4例、狼瘡腎炎4例。
納入標準:(1)經過術前體檢,符合經皮腎穿刺活檢適應癥;(2)患者及家屬均充分知情且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1)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2)配合度較差以及無法正常溝通的患者。
1.2.1術前檢查 對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以及凝血酶原指標進行檢測,充分了解其有無出血傾向,同時檢查其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及尿素氮指標,以此掌握其腎功能情況,并通過B超等影像學技術了解患者腎的大小、位置以及活動度等信息。
1.2.2穿刺操作 指導患者取俯臥位,上肢高舉過肩自然平放,頭部側斜,保持呼吸平靜,以其右腎下極外側皮質最厚處為穿刺點,將其腎區(qū)位置適當墊高,以此減少腎部的移動。隨后注入1%~2%的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42021839;湖北天圣藥業(yè)有限公司)進行局部麻醉。麻醉生效后,在超聲探頭的引導下進行穿刺,當針尖到達腎周圍脂肪囊筋膜且穿過腎包膜時,叮囑患者注意屏氣,隨后于右腎下1/3處將腎組織快速取出,并在拔針后對穿刺進行緊壓,隨后采用無菌紗布進行包扎,確定無誤后送回病房監(jiān)護。
1.2.3術后處理 叮囑患者臥床休息24 h,同時多飲水,注意腰部情況及尿液顏色變化,避免凝血塊梗阻尿路的情況發(fā)生,并適當給予抗生素和止血藥進行治療。
(1)統(tǒng)計本次患者的出血并發(fā)癥情況。(2)進行術后出血并發(fā)癥的單因素分析。(3)對本次術后出血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
數(shù)據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次納入的60例活檢患者中,其活檢成功率為100%,術后共有28例患者出現(xiàn)出血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為46.7%,其中腎周或包膜下血腫14例、肉眼血尿12例、腹腔血腫2例。
本次出現(xiàn)術后出血的28例患者,其在穿刺長度、穿刺次數(shù)、腎實質厚度以及腎功能情況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見表1。
表1 術后出血并發(fā)癥的單因素分析[n(%),n=28]
經Logistic回歸分析可知,穿刺長度≥2 cm、穿刺次數(shù)≥2次、腎實質厚度<1.5 cm以及急性腎功能衰竭均是導致活檢術后出血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多因素分析
目前,超聲引導下經皮腎穿刺活檢已成為臨床公認的腎疾病檢測方式,該技術可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穿刺位置及角度進行精確的調整,大大保證了穿刺操作的準確性,對其成功率及安全性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3]。但在實際應用中,患者在經過穿刺操作后往往可引起一定的并發(fā)癥風險,對其下一步診治工作的開展產生了較大的不良影響。據相關研究表明,腎活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多是由出血等原因造成,而出血是腎活檢患者最為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之一[4],在本次的研究結果中發(fā)現(xiàn),本文納入的60例活檢患者中,其活檢成功率為100%,術后共有28例患者出現(xiàn)出血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為46.7%,其中腎周或包膜下血腫14例、肉眼血尿12例、腹腔血腫2例。
在出血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中發(fā)現(xiàn),本次出現(xiàn)術后出血的28例活檢患者,其在穿刺長度、穿刺次數(shù)、腎實質厚度以及腎功能情況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此外經Logistic回歸分析可知,穿刺長度≥2 cm、穿刺次數(shù)≥2次、腎實質厚度<1.5 cm以及急性腎功能衰竭均是導致活檢術后出血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在此,本文對其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1)穿刺長度:人體腎臟內的血管通常較為豐富,若穿刺后一次性取出的腎組織較長(≥2 cm),其穿刺深度可直達腎髓質,極可能引起腎臟的穿透性損傷,從而導致血尿等出血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是引起肉眼血尿的重要因素之一[5]。對此,臨床需保證活檢操作的穿刺長度,以此降低出血的發(fā)生風險。(2)穿刺次數(shù):穿刺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性操作,隨著穿刺次數(shù)的增加,其腎組織損傷機會也會隨之增大,大大增加了術后出血的發(fā)生風險[6]。因此,在進行穿刺過程中,需嚴格執(zhí)行精確化操作,盡量減少其穿刺次數(shù)。(3)腎實質厚度:腎實質作為腎小球分布密度最高的部位,通常是腎活檢進行穿刺取材的重要位置[7],因此,腎實質厚度對其穿刺角度及次數(shù)的調整均具有重要的影響。若患者腎實質較薄,則極易導致腎穿通傷的產生,具有較高的出血風險。對此,在穿刺過程中需向外下對其引導方向進行輕微改變(10°~20°),加大穿刺針走行于腎皮質的距離,在斜角進針的情況下獲取更多的腎小球,同時減少腎穿通傷的發(fā)生,降低其肉眼血尿的發(fā)生概率[7]。(4)腎功能情況:通常情況下,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體內的小分子毒素較多,對其血小板功能造成了較大影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患者的凝血因子活性[8],從而引起術后出血情況的產生。對此,臨床需加強術前評估,全面掌握其腎功能情況,以此控制其術后出血風險。
綜上所述,穿刺長度、穿刺次數(shù)、腎實質厚度以及腎功能情況均是導致經皮腎穿刺活檢患者術后出血的重要危險因素,針對以上情況,臨床需加強術前評估、術中操作精細度以及術后觀察等流程,以此降低患者的術后出血并發(fā)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