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麒麟
摘 要: 中國古代傳統(tǒng)色彩觀念大都與固化的社會等級息息相關,現代人對于這種現象往往以批判態(tài)度視之,但色彩制度亦有維護社會有序運轉的歷史原因。明代官方與民間在色彩問題上的矛盾空前提高,以儒學為正統(tǒng)的社會色彩觀開始動搖。論文針對這一社會現象,以服飾、器物、繪畫的色彩變遷進行實證,通過分析社會思潮與社會背景,得出色彩在明代社會中的作用,去偽存真地探究復雜色彩表象下的社會本質。
關鍵詞:社會變遷;色彩認同;社會學;明代儒學;色彩觀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生成研究》(項目批準號:16ZDA218)階段性成果之一。
色彩是社會價值觀外化的表現,色彩觀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tǒng)一。明代“三教合一”思想達到高峰,商品經濟發(fā)展、外族入侵、中央統(tǒng)治的軟化為色彩的多樣性提供了生存空間,再加明朝中后期儒學正統(tǒng)色彩觀的權威性受到挑戰(zhàn),這都為民間色彩體系的自由發(fā)展提供了條件。
一、明代儒學色彩主張的特性分析
(一)明初色彩學說合流之勢
1.理學禁欲色彩認同的延續(xù)
明初統(tǒng)治階級以朱子之學為綱要,其主旨就是以儒學來維護王權的合法性。理學作為儒學的一個分支,雖然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上的作用不容忽視,但在另一層面,其提出的 “存天理滅人欲”與“三綱五?!钡乃枷雺阂秩诵裕璧K了個性的發(fā)展,色彩作為權力外化的視覺形象和維護階級群體穩(wěn)固的工具,也呈現出僵化的面貌。元末明初,社會初定,百姓衣食尚不充足,色彩個性不是社會主要矛盾。從宮廷到民間尚簡之風盛行,社會面貌“皆樸素不為飾”[1]10-18,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條件下,禮教制度與社會需求是不相矛盾的,整體社會色彩主要呈現出無彩色和飽和度較低的顏色。
2.多維度探索用色思想
明初理學脫胎于元代,但理學內容較以往也有所不同,呈現出合流態(tài)勢,色彩運用的主張也隨之變化。朱陸合流,理氣合流,為色彩學說融合提供了理論支撐,這與“三教合一”的大背景是分不開的。劉基承繼元代的“理”“氣”“心”融合性發(fā)展的余波,在《天說》中提出“元氣說”[2]187。他認為天地自然生長變換都是元氣的增長與消減,元氣有正邪之分,正屬陽,邪屬陰,陰陽無常運行作用于事物,便形成相應的禍福。他的思想吸收了道家的陰陽辯證學說,帶有樸素唯物主義色彩。宋濂的思想傾向于心學,認為心為萬理之源,是釋儒結合的產物;他也強調“氣”的存在,并利用“氣”來溝通儒佛,提出“存心養(yǎng)性、明心見性”的主張。[3]1877-1878方孝孺雜糅了“氣學”與“心學”,對外認為“是氣行乎天地間,而萬物資之以生”[4]50,對內主張治心,通過擴充良知良能而達到至善。三者思想已經開始背離理學,各學說也逐漸融合貫通,界限模糊。
(二)“王學”興起對等級色彩觀的動搖
明中期六部直屬于皇帝,實行八股取士,一尊朱子之學,這都使得政治體制日益僵化,對社會思想文化起到了限制作用。社會經濟雖然出現相當繁榮的局面,但土地兼并非常劇烈,階級矛盾激化。朱子之學不再適應于社會發(fā)展,“王學”依托于社會背景蓬勃發(fā)展起來。
1.“心即理”從內向外生發(fā)的色彩觀念
方立天曾提出“沒有禪學就沒有心學”[5]421的觀點,意為以佛學視角解決儒家之事,講求修心修性,用內心的寧靜來去除瑣事的困擾,通過修行去除不正當的“人欲”,最終達到通曉“天理”的境界。心性在個人層面又是“仁者見仁”的,所以這一理論為色彩個性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潛移默化地影響色彩的使用,色彩的個人意愿越來越受到重視。另一方面,慧能的“仁者心動”的觀點,又使得深信這一學說的人過分強調意識的重要性而忽視觀察的作用。這使得感知到的顏色與認知產生差異時,人們往往認為是自己修行不夠,對改變事物色彩的態(tài)度也較為消極,這也是佛教唯心思想的消極方面。
2.“知行合一”思想對色彩觀發(fā)展的引導
王陽明提出“知為行,行也是知”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他強調實踐的特性,較格物致知更為先進。民眾開始思考色彩使用的最根本含義,對色彩的認知更具理性?!巴鯇W”作為儒家的延續(xù)與發(fā)展,其核心依然延續(xù)儒學的入世思想、重人倫、明晰善惡觀的積極態(tài)度,批判了佛道兩家崇尚虛無的消極態(tài)度,對佛道思想辯證融合,其目的在于拯救人心,緩和激化的社會矛盾,規(guī)范本心使之符合儒家傳統(tǒng)。[6]38-42
(三)明末批判思想對固有色彩觀的多角度反思
明末中央對地方控制較為松散,社會風氣開放,社會的頹勢也引發(fā)了人們反思,反傳統(tǒng)儒學聲勢高漲,催生出一系列批判性的社會思潮,其中色彩觀念進一步被打破,等級觀念的壓制不再是束縛人民的枷鎖,喜好與經濟成為指導色彩選擇的首要條件。
1.色彩思想“以實替虛”根本性轉變
黃宗羲深刻解釋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認為君要為公牟利,而不是為個人牟私利,反對君主專制,主張“民主”與“民權”思想,帶有樸素的民主色彩,這就極大地削弱了君權與神權的威嚴性,使禁忌色彩在思想上進一步得到解放。顧炎武矛頭直指理學與心學,認為明的滅亡為心學空談誤國的結果,在經學之中探索救世良方。他認為儒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加入太多為政治服務的思想,已背離儒學的初心,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世人對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色彩的反思。李贄猛烈抨擊滿口仁義、志在富貴的道學家,反對理學的空談,提倡從實際入手,在色彩上的主張也與此相同。他主張人人平等,尤其是覆蓋社會各階級與不同性別之間,極大地分割了色彩與各社會性別之間的聯系;主張男女平等,是對婦女色彩認知與使用上的大解放。
2.反迷信與選擇自由的色彩觀
儒家在創(chuàng)立之初就有“對鬼神敬而遠之”和“子不語怪力亂神”的鬼神觀,道家認為“神得一以靈”,佛家認為鬼神在六道之中。承認鬼神的存在,會導致在顏色使用上有諸多不科學的禁忌,限制色彩的使用,儒學在這一方面是要比佛道更為先進。黃宗羲對鬼蔭、輪回轉世、地獄等思想糟粕進行批判,利用“科學方式”來解釋自然現象,以無神論主張極大地解放了平民思想。[6]38-42顧炎武對下層人民“不洽而議論”之正當性給予高度肯定,提出新的“義利觀”和“理欲觀”,駁斥朱子“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認為“理”為“天理”而非統(tǒng)治階級之“理”。自此,圣賢儒學逐漸向平民儒學過渡,此種社會風氣是對商賈、平民追名逐利與勤勞致富的極大鼓舞。[7]53
二、明代造物色彩儒學特征實證
(一)服飾色彩塑造等級與沖破等級的矛盾共生
服飾色彩在明代可以理解為一對矛盾由弱到強的發(fā)展過程。服飾色彩有嚴格限制,事無巨細地規(guī)定各類服飾,是為了滿足中央集權的需要,與周禮的核心思想如出一轍。嘉靖之后中央的控制力逐漸減弱,色彩僭越之事不在少數,從某種程度上標志著色彩等級制度在明代逐漸趨于瓦解。
1.官服“以儒為核”的色彩表征
明代官服以唐宋官服為基礎,加入元代官服特色綜合而成。明朝初定之時,朱元璋以從簡原則,令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緋。洪武三年,禮部提出以“五德五色”學說來重新設定官服顏色,明取法周漢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應尚赤;又因《論語》云“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遂將官服中象征尊貴的紫色去除,以紅為尊正式確立。洪武二十六年,最終確定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明朝官服在以顏色區(qū)分品階的基礎上吸取元代官服特點,加入“補子”象征意義的符號元素進行細致區(qū)分,使官服級別性更為突出,整體上將“以禮而明等級”的理念體現得淋漓盡致?;实鄢S之外,胸前還繡團龍紋彰顯尊貴。
2.民間服制色彩僭越的漸入
明初服飾潮流上行下效,樸素之風盛行,但自上而下,性別、社會角色之間的服飾顏色都有明確規(guī)定。民間不準使用黃色,平民不得使用綢緞、絲、錦等高級之物。明初之時,庶民可以穿靴,而后規(guī)定只有官員可穿,顏色則一律為黑色。受“程朱理學”和“三綱五?!彼枷氲妮倍?,男尊女卑思想深入人心,體現在服制上為,妻隨夫著,處從屬地位。女子服飾不得使用大紅、鴉青及鮮艷顏色,僅限于使用紫、綠、桃紅,妓女則著綠或藍加以區(qū)分,統(tǒng)治者意圖用事無巨細的劃分來凸顯尊卑之禮。明代中期染織業(yè)有了長足的進步,加之商品經濟發(fā)達,“飽食思淫欲”,嘉靖之后民間服飾制度名存實亡,一般市井富民大膽僭越,穿紅著黃,所在皆是。[8]105煙花女子也不再佩戴“綠頭巾”以區(qū)分身份,為吸引受眾群體光顧,她們衣著華麗,與貴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器物裝飾性色彩的人文主義特性
孔子言:“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泵鞔堋叭毯弦弧彼枷氲挠绊懀岸Y教”思想早已與孔子時代內涵不同,造物賞物的雅趣已覆蓋任何實用物和觀賞物上來,成為文人儒商的獨特審美趣味。
1.色彩“思辨審美”向“綜合審美”的思維轉換
文人士大夫階級因其知識上和審美上的優(yōu)勢,在賞物鑒物上擁有絕對統(tǒng)治力。這一時期器物顏色基本上脫去了“象征性”的禁錮,市場上流通的器物樣式種類紛繁復雜,審美標準也出現明顯變化。明中晚期器物由單純的考辨轉向綜合的審美,器物的形、色、質及其文化內蘊構成一個擁有成熟理論的審美系統(tǒng)。造物色彩融入文人文化,從“寓意于物”到“借物抒情”。民眾的審美從權威認知中解放出來,提倡“玩物得志”,將對器物的鑒賞和對自由精神的表達結合起來。
2.“文人逸趣”與禁忌色的思想解放
明初太祖皇帝崇尚簡樸,這正好與平民與文人器物色彩相暗合,平民無力購買華貴器物使用,士大夫與文人追求器物極簡的逸趣與空靈之美。明中期新興商人階層壯大,他們?yōu)榱藬[脫“重農抑商”造成的世俗偏見,開始附庸風雅,借文化之力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瓷器的色彩也由宋元時期的單色釉發(fā)展為青花、斗彩等彩色,工藝進步是主要原因,其次觀念上受“三教合一”時代背景的影響,儒釋道色彩觀取代了傳統(tǒng)的正五色觀,因此造物色彩更加貼近日常生活,更具煙火氣,審美趣味也由宋代高雅脫俗變?yōu)檠潘坠操p。像“鼎”和“簋”這樣象征權力的銅器也不再是皇家的專屬,民間工匠利用鼎的形制成香爐,流行于民間。權力所產生的符號褪去神秘的面紗,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
(三)社會各階層全覆蓋的繪畫色彩變遷
1.“院體”與“職業(yè)”繪畫色彩的儒學表征
明代繪畫繼承宋制,分為宮廷和民間兩個維度,宮廷畫師受程朱理學影響,作品以“以畫明理”為目的,明中后期受心學以及社會批判思潮影響,民間繪畫的核心“以畫明志”為目的。二者相互影響,互相批判,極大地豐富了繪畫色彩語言,使明代繪畫面貌煥然一新。[9]宮廷畫院中人物題材畫像主要包括經典中的忠孝人物、君主、賢臣畫像,帶有明顯的政治教化目的。山水畫師法南宋“馬夏一派”融兩宋于一爐,以“模古”強調正統(tǒng)?;B寫意方面用筆灑脫,顯然受到文人繪畫的影響,但在設色上繼“黃家”一脈,畫面整體效果既有少許“筆墨意趣”,又有“黃家富貴”之氣象,凸顯出帝王之家正統(tǒng)的審美趣味。一些無法在畫院中存身的畫家,在民間賣畫維持生計,形成與宮廷畫風對立的畫家集體,與“王學”和“明末批判思想”對理學的反對如出一轍。職業(yè)畫家與宮廷畫師的風格同出一脈,由于職業(yè)畫師服務對象為社會和民眾,因此畫風設色也更具世俗性。由于受市場的影響,藝術追求逐漸由文人風骨向滿足自身的欲望轉變。
2.繪畫色彩變遷的社會群體性聯動
自宋之后繪畫之中的“模古”之風盛行,繪畫色彩由于“南北宗”論,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實乃為繪畫倒退的體現,其根源一部分來自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加強統(tǒng)治,必斷其前朝文化,遺民對前朝的追思只能轉移到藝術之上,所以描摹古畫盡量相似,以達到精神上的慰藉。另外,由于程朱理學盛行,凡事都將講究正統(tǒng)與師承,這極大限制了繪畫個性的發(fā)展,成為繪畫發(fā)展的枷鎖。社會經濟的繁榮導致了藝術品市場的興盛,商人為了提高社會地位,附庸風雅地增加士人階層的文化認同,也表現出對藝術品的喜愛。繪畫作為商人與市民的一種安慰劑,增加了各階層的社會認同,并彌合了各階層差別,給社會以安撫。
三、以色彩為工具的明代儒學社會性聯動
(一)明代儒學色彩認同變遷的社會動因
色彩在封建時代以旗幟的感召性促進新思想在社會中的傳播,使不識字的民眾更好地理解新思想的主旨。同時色彩又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維護權力的有力工具,通過權力來賦予顏色特權,利用各種形而上的色彩學說來鞏固政權的穩(wěn)定。但由于中國傳統(tǒng)上是泛神論社會的原因,五行五色、儒釋道色彩觀等色彩體系只是被多數民眾尊重而非信奉,這對固有色彩觀念的破除是有利的。
1.生態(tài)高壓下的色彩等級制度瓦解
低溫與旱災,加上南有藩王叛亂、北有少數民族虎視中原、內有農民起義,在風雨飄搖中明王朝即將走到終點,當中央權力受到外部力量沖擊時,與其配套的顏色等級體系也會隨之瓦解。新勢力要樹立自己的政權形象,其色彩形象必定會和已有勢力加以區(qū)分。新的色彩確立,或是王朝更替仍沿用舊的色彩制度,導致色彩等級制度的約束力下降,民眾只會因為色彩背后的權力而遵從,而非誠心誠意順從,新的統(tǒng)治者面對這一狀況,則會在已有正統(tǒng)思想中加入對自己有利的成分,使色彩制度變得合情合理。
2.“三教合一”下反儒浪潮
元代科舉制度的廢除,儒生地位空前下降,先前奉為治世道統(tǒng)正宗的“孔孟朱子之道”如今卻一無是處,不禁使社會民眾對儒學產生了懷疑,因此“三教合一”也是時代使然。明代皇權進一步加深,儒學發(fā)展至此,其核心仍是等級觀念所主導的,即社會要按照一個設定好的程序來運行,那么儒學色彩觀也是圍繞如何劃分等級尊卑來設定的。在明代,色彩使用的等級細分使其更加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佛道兩家都有自己的色彩思想,其中道教在色彩上主張化繁為簡,追求無色之美,反對儒家五色之論。道家推崇“黑白”兩色,并認為其他顏色都為黑白相互作用的產物,追求自然之美與平淡之美;佛家色彩來源于其思想,以“形而上”的色彩觀來借指某物,從而使顏色擁有了與這種顏色的事物相同的屬性。佛道皆崇虛,其色彩觀從根本上都是對儒學色彩的反對。
3.商品經濟發(fā)展對于舊色彩體系的沖破
拋開權力約束,無禁忌地使用色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脫離蒙昧的標志。在此之前色彩的使用與“達爾文主義”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即權力越大,自己能使用的色彩自由度也就越高,用自己的權利來限制下層民眾的色彩使用權力。如屠戶只能著黑,妓女必須帶綠頭巾,通過色彩手段達到統(tǒng)治階級以色明身份的目的。商品經濟對色彩使用的影響,實則是經濟力量與政權力量無聲的戰(zhàn)爭,色彩就是這場戰(zhàn)爭表現出來的特征。達到這一目標最重要的條件是生產力的發(fā)展,市民可以通過自己的收入來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明代的染織技術發(fā)達,據記載如綠色的鄰近色就有五種之多。斗彩瓷器的出現,表現為瓷器上多種顏色的使用,繪畫層面以固有色為主的畫作增多,并且色彩多艷麗示人。可以看出,由于商品經濟對色彩的加持,色彩的使用也逐漸由權力導向向資本導向轉移。
4.人性作用下的多元色彩融合
色彩的五行五色、正色與間色的關系、儒釋道色彩觀等等,都屬于色彩的感性認識范疇,在觀念上還帶有神秘主義色彩,有種不可明說的神秘蘊含其中。但色彩神秘的面紗終將褪去,人類對色彩的認識必定要從感性發(fā)展到理性。在色彩使用不受制約的前提下,人性對色彩的使用就起了決定性作用,表現為攀比心理、從眾心理、求異心理和求實心理。明代不少商人士大夫階層開始崇尚文人風骨,用色以黑白或無彩色為主要色彩,講究逸趣雅致的生活情調,其內核其實與道家所提倡的神似,是以“道”反“儒”,與儒的正統(tǒng)劃清界限,不與其同流合污。在傳世的明末畫作之中素雅女子形象代替了明中期浮華艷麗的女子形象,這是體驗過新事物之后的反思,帶有求異與求實的心理成分。明末妓女和一些身份卑微的女子,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她們穿綢裹緞,穿紅著黃,穿金戴銀,已與貴婦無異甚至優(yōu)于其穿著,這是攀比心理與從眾心理一起作用的結果。在儒釋道交融、各學說交織的明代,其中真正的社會內核像同時期主張“人文主義”精神的西方一樣,倡導人性解放,以社會思想為工具,人的欲望得到釋放,從而保障了商品經濟萌芽的社會環(huán)境。
(二)明代儒學色彩認同的社會性影響
色彩認同的變化與社會的發(fā)展是相互聯系的,二者相互影響。社會行為為色彩賦能,而色彩所蘊藏的內涵意義在附著于載體時釋放出來,反作用于人類行為。
1.“經世致用”知與行的有機統(tǒng)一
色彩對社會行為的塑造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色彩通過視覺傳遞給大腦,較其他感官相比,是沖擊力最大的和最直接的信號源。明代儒釋道“三教合一”以及與各種反儒學的融合,色彩可以說作為各種思想的載體,化抽象為具象。在認識和使用色彩的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與方法論以及對整個世界的認知也變得更加清晰。朱子之學講求“格物致知”,通過觀察來明晰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這比冥想已有很大進步。可“陽明格竹,無功而返”,使得格物的合理性遭到懷疑,心學便得以誕生,其核心思想“知行”,含義為實踐促進理論的進步,理論指導實踐,將“知”與“行”合二為一。明末“經世致用”的思想則更具進步意義,以“有用”為出發(fā)點,可以理解為以“因果論”探索事物切實的聯系,實乃是更大的進步。
2.平民自我意識與家國情懷的覺醒
明代整個社會在色彩制度影響下,最重要的在于平民自我意識的覺醒,社會弱勢群體獨立意識也明顯增加。明代女性形象以“弱”為美,完全是社會病態(tài)審美的寫照,李贄以個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對其批判。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表明國家興亡不僅與帝王將相和文武大臣有關,也與普通百姓有關,這表明平民的家國意識有所萌動。以上說明了儒學思想很大一部分歸功于“以色為橋”的社會實踐。
四、結語
通過對明代社會思想狀況的闡述與造物色彩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明代社會色彩的主要矛盾為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的矛盾,明朝傳統(tǒng)色彩的約束力減弱,佛道思想的漸入影響,儒學色彩觀也逐漸去除了壓抑人性的糟粕,不受約束的色彩僭越使人性進一步得到解放,個性主導著色彩的使用。但其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如藝術品質量參差不齊、整體的社會審美趣味更加低級艷俗。這是色彩社會化變遷的消極反映,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色彩觀解放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孔偉.規(guī)制與化民:明初理學的基層控制及其成效[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
[2]劉伯溫.劉伯溫集[M].林家驪,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3]宋濂.宋濂全集[M].黃靈庚,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4]方孝孺.遜志齋集[M].徐光大,校.寧波:寧波出版社,1996.
[5]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李明友.明末大儒黃宗羲的無神論思想[J].科學與無神論,2010(2).
[7]陳寒鳴.明代中后葉的平民儒學與“異端”運動[J].浙江學刊,1993(4).
[8]姜澄清.中國色彩論[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9]梁逸嬋.明代繪畫的獨特性——“院體”與“職業(yè)”繪畫并行的時代[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0(9).
(責任編輯:萬書榮)
371850190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