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楚涵
“嘩嘩……嘩嘩……”又是一個雨夜,豆大的雨點打在窗上,發(fā)出“噼啪噼啪”的響聲。推開門,雨滴落在地上,綻開一朵朵水花。雨水順著地勢流入水溝,從下水道排出,地面上并沒有多少積水??吹竭@兒,我不由得想起那一次我透過窗戶看到的那個掏水溝的背影。
那也是一個雨夜,大雨傾盆,雷聲轟轟,幾朵樹狀的烏云籠罩著大地。沒膝的積水讓路上的行人不知所措,不少人躲在街道兩旁的屋檐下,著急地走來走去。
突然,一個身穿白西裝的青年撐著一把雨傘踏入雨中,徑直走向水溝。他蹲下身,彎下腰,把手伸進堵塞的水溝里,賣力地向外掏雜物。一次、兩次、三次……可里頭的堵塞物像長了吸盤似的,不管他多么賣力,就是掏不出來。
青年站了起來,我以為他要走,沒想到他將雨傘夾在脖頸處,雙手并用,將穢物一點點往外掏。用脖頸夾著傘并不穩(wěn)固,在風的吹拂下,傘左右搖擺。
雨滴打在青年身上,淋濕了他的衣服和頭發(fā),他不得不一再停下來扶一扶雨傘。他身上的白西裝此時已沾滿泥污,在路燈照耀下格外醒目。過往車輛的燈光一晃而過,照亮了他的身影,雨水順著他的臉龐流下來,鉆進他的脖子里。后來,他索性將傘一丟,把頭埋得更低,大概是想看清這個排水溝的情況,以便清理。
慢慢地,路上的行人也注意到了他,一個人,兩個人,越來越多的人走過去,和他一起清理起雜物來。青年似乎并沒有注意到這些變化,依然貓著腰,雙手并用,一次次地將穢物往外掏。終于,“嘩嘩”的流水聲響起,路面上的積水順著排水溝快速往下流。
“成功了!”人群里發(fā)出一陣歡呼聲。而他只是站在那里,張著雙臂,胸口一起一伏,大口喘著氣。他渾身濕漉漉的,手上滿是泥漿、穢物,他的白西裝早已變成灰西裝,整個人活像一只落湯雞。但他卻毫不在意,看著那流淌的雨水,嘴角漾起一絲微笑……
隨后,他拾起旁邊的雨傘,飛快地鉆進停在不遠處的車里,不久,道路恢復了通暢。
“噼啪……噼啪……”雨點越來越大,雨勢越來越猛,我趕緊關上窗子,將瓢潑的雨水關在了窗外,但有什么東西在那個雨夜永遠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指導老師 傅晶晶)
簡 評
不妨寫寫陌生人。對于中學生來說,熟識者多半已反復寫過,父母兄妹師友,是從小寫到大的人物,已無數(shù)次重復;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天天看過的景,日日做著的事,往往很難挖掘出新意和深意。
該文寫雨中青年掏下水道,就很有意義。他主動承擔,不求回報;白西裝的細節(jié),成為一個符號;脖頸夾雨傘,彎腰掏穢物,嘴角漾微笑,都寫得繪聲繪色。作者滿含感情地看著這個令人感動的陌生人。
關注他人,能拓展寫作素材,寫出不一樣的精彩。突破自我封閉、自我欣賞的限制,把眼睛、耳朵、嘴巴轉向陌生人吧,攤販、流浪漢、校園敲鐘人、村口守大壩的老者、繡品店的店主……講述他的故事,感受他的喜憂,讓他在你的筆下“活”起來。
(郭培旺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