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
愛讀詩的人往往會注意到,每個文人的筆下都有一個常用的意象,如山、水、云、月等,以之寄托對生活的獨特認(rèn)識、思考和感受。而在眾多意象中,有一個尤其為眾多詩人所青睞,直到今天我們還時常使用的,那就是“浮云”。你知道是誰最先使用“浮云”的嗎?
浮云,即天上飄浮的云彩,浮有飄浮、飄動之意。追根溯源,浮云一詞來自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說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句話表達(dá)了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和對不義之財?shù)膽B(tài)度:他認(rèn)為即便是吃點粗糧、喝點冷水,彎著胳膊當(dāng)枕頭,對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來說,也可以是樂在其中;而做不正義的事得到的富貴,他是堅決不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就如天上的云一般。這就是“浮云”最初出現(xiàn)的語境了。
“浮云出處元無定,得似浮云也自由?!备≡骑h浮不定、變幻莫測,總是給人無限的遐想。在文人墨客筆下,同樣的一片云,也能有著不同的情韻:“何時共到天臺里,身與浮云處處閑”,浮云喻指閑適的生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fēng)飄動,就像遠(yuǎn)行的游子從今而后將任意西東,浮云的漂泊無跡恰似游子的行蹤不定;“白衣蒼狗變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塵”,本是白衣般潔白的浮云,頃刻間變成了蒼(灰白色)狗的模樣,浮云仿佛人生的無常;“眇眇天涯君去時,浮云流水自相隨。人生一世長如客,何必今朝是別離”,浮云又成為離別時的典型意象,浪漫而感傷??梢钥闯?,浮云是一個很有張力的比喻,有張力的比喻能夠存活千年,千年之期又賦予它某種獨特的古樸氣質(zhì),這種相互作用是很有趣的。
以浮云作為意象入詩入文者,歷來最為人所稱道的,當(dāng)屬王安石。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年僅三十歲的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職期滿后,返回江西臨川故里。途中,他經(jīng)過浙江,登上一座叫飛來峰的山,寫下了這樣一首詩:“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以此記錄下自己登山的所見所感。
當(dāng)浮云遮住了太陽,便往往被用來比喻那些遮蔽實質(zhì)或事實的表象,甚至是阻礙前進(jìn)發(fā)展的奸邪小人、黑暗勢力。在封建社會中,古人常有浮云障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王安石卻加上“不畏”二字,認(rèn)為“浮云”雖然可以一時遮掩人們的眼目,但終將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這種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堅強(qiáng)信念,就表現(xiàn)為他后來不畏有權(quán)勢的保守派反對,以“三不足”理念銳意改革、實行新政的擔(dān)當(dāng)氣魄。
不畏“浮云遮目”,緣于“身在最高”,富含“登高望遠(yuǎn)”的哲理。從歷史到今天,從登高看山到做事做人,道理是相通的。無論是關(guān)乎個人的人生,還是關(guān)乎政黨和國家發(fā)展的事業(yè),前進(jìn)的路上總會有浮云遮擋。因而要練就過硬的政治能力,頭腦清醒、立場堅定,牢牢把握正確斗爭方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
(郝巧鳳摘自《中國紀(jì)檢監(jiān)察報》2020年10月30日/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