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虞佳
【2021年中考作文備考金題】
對聯(lián)、書法、國畫、戲曲……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式。請以“我與______的故事”為標題(請在橫線上填寫某一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式),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記敘文,記錄你在體驗、傳承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的經(jīng)歷。
要求:(1)將作文題目抄寫在作文紙上。(2)不要出現(xiàn)所在學校的校名或師生姓名。
【名師題解】
這是一道半命題作文,要求已經(jīng)非常明確:在橫線上填寫某一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式。這就限定了寫作的主題需要圍繞傳統(tǒng)文化展開。生活中常見的傳統(tǒng)文化形式不少,比如說書法、國畫、古箏等等,所以說從選材的角度上而言,素材是非常多的,并且學生應該都有體驗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歷,所以說在取材上問題不大。
其次需要關注的問題是標題:“我與______的故事”,這傳遞出來的信息有兩個:(1)要求寫記敘文,不能照搬別人的素材,更不能寫成議論文。(2)寫作時需要結(jié)合親身經(jīng)歷展開,并且要將來龍去脈都敘述清楚,即寫出學生在體驗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的經(jīng)歷。
另外還需要注意立意的問題,坦白而言文章解題的難度不大,保證了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但是如何脫穎而出?這才是關鍵。我認為,要想立意出彩,必須要結(jié)合現(xiàn)實情況,表達出自己對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學生可以談傳統(tǒng)文化面臨的困境與機遇,也可以談自己對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定信念。
具體寫作時,可以先講述自己與某一傳統(tǒng)文化的故事,注意細節(jié)描寫。結(jié)尾時便可以拔高立意,轉(zhuǎn)到抒發(fā)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看法和見解。在寫作時,可以使用欲揚先抑等手法,增加文章的波瀾,不過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推薦素材】
素材一:邰立平,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鳳翔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員。邰立平出身于陜西省鳳翔縣南小里村邰氏木版年畫世家,從小受祖父、父親熏陶、培養(yǎng),承襲了家傳五百多年的民間年畫技藝。當膠印年畫興起后,木版年畫迅速衰落了。陜西省曾有漢中、蒲城和鳳翔三個地方盛產(chǎn)年畫,后來漢中、蒲城的年畫世家們徹底放棄了,只有鳳翔的邰立平還在苦苦支撐。邰立平的爺爺邰世勤、父親邰怡先后做過多年的木版年畫的搶救工作,不斷恢復年畫品種,提高畫面精度,到了邰立平這一代,他繼續(xù)著這種孤獨的拯救。在家庭作坊式的“鳳怡年畫社”里,只有邰立平和妻子王慧芳固守著這個中國規(guī)模最小的年畫創(chuàng)作社,繼續(xù)著對鳳翔木版年畫的保護和傳承。
素材點撥:尺寸之內(nèi),赤橙黃綠青藍紫,畫的是他手中民俗藝術的天。一點血脈,數(shù)十年來如一日,守的是他心中黃土文化的根。邰立平與鳳翔木版年畫的故事,無疑是對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最好例證。他將傳統(tǒng)文化之根扎進心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繼續(xù)這種孤獨的拯救。傳統(tǒng)文化得以繼承,少不了“邰立平們”的倔強。
素材二:石麗萍,松桃苗繡的第七代傳承人。2006年,苗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然而老一代民間刺繡藝人相繼離世,農(nóng)村青壯年人口大量往城市遷移,當?shù)氐拿缋C技藝面臨著傳承危機。石麗萍用了8年時間,幾乎走遍了貴州所有的苗寨,搜集整理、詳細記錄苗繡的不同繡種和紋樣。她還詳細了解了繡娘在松桃縣的分布情況和土布織染技藝傳承情況,在全縣范圍內(nèi)組織開展刺繡、繪畫、剪紙比賽,從中發(fā)現(xiàn)好作品和能工巧匠,并與大專院校合作,按市場要求繪制紋樣和圖案。因為她的堅持,以“鴿子花”品牌為代表的松桃苗繡,成為當?shù)匾粡埥馉N燦的文化旅游名片;因為她的帶動,當?shù)財?shù)千名婦女在家門口實現(xiàn)就業(yè),增收致富。
素材點撥:穿針引線,鳳舞花開,石麗萍用一雙巧手繡出民族致富的美麗圖畫。扎根時代,放飛夢想,她用一腔熱血搭建民族文化傳承的舞臺。大山深處,不僅有淳樸的人民,更有精美的苗繡。石麗萍堅守匠心,竭盡全力將苗繡技藝傳承。相信她與苗繡的故事,將世世代代延續(xù)下去。
素材三:李子柒,中國田園風格視頻博主。網(wǎng)絡新時代來臨,她用匠心搭建起了一座奇妙的文化橋梁。她發(fā)布了一條歷時兩年制作而成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書工具——文房四寶的視頻,視頻一經(jīng)發(fā)布就引來了眾多網(wǎng)友們的贊嘆。李子柒將沉淀千年的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全部濃縮在了十多分鐘的視頻里,但我們不知道的是視頻穿越春夏秋冬,跨越三年,凝聚著無數(shù)的辛勞。為了傳承每一個工藝的制作過程和古法工藝,她查閱了無數(shù)的資料,觀看了幾十部相關紀錄片,仔細鉆研其中的歷史和工序,一遍一遍地揣摩研究,學精、學透后才將這個飽含誠意且富有“匠心精神”的筆墨紙硯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
素材點撥:宣紙一鋪,毛筆蘸墨,李子柒與傳統(tǒng)文化的故事便緩緩展開。網(wǎng)絡時代,她用別樣的方式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走向了世界,搭建起了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佳作示例】
我與剪刻的故事
上海田家炳中學 王亦樂
“鏤金作制傳荊俗,剪綠為人起晉風”,輕輕撫摸掛在墻上的剪刻作品,興許是歲月在作品上留下了痕跡,它的紙已微微泛黃,又帶著那曾經(jīng)讓我魂牽夢縈的陳舊氣息。但我知道,那是生命中流淌過的最溫柔的印記。
說起外婆,她的剪刻技藝毫不遜
色。小時候,襯著微涼的月色,點亮沉木色桌上暗黃的燈,外婆拿出白紙,在白紙上勾勒出在她簡樸而溫暖的生命里那最動人的風景。檢查刻刀,墊上剪刻板,待到一切準備就緒,她便笑著小心翼翼地一筆一劃地刻著。
“外婆,你為什么要刻得那么精細呀?”我問。
“那是我的生命,我要盡我所能,讓它變得完美。”外婆回答。
我坐在外婆的膝上,每天的夜晚亦是如此:她刻,我看。清麗的月光映照著她慈祥的面龐,眼角的溝壑中漾出的全是她對我那溫柔的愛。
這樣的場景在兒時不知重復了多少次,可時光易逝,小時候的我因太小而不能用刻刀,長大后的我又忙于奔赴學海,剪刻仿佛是我生命中匆匆路過的過客,停滯在最童真燦爛的年華中幾分鐘后,便又消失在街道盡頭的茫茫人海中,帶起飛揚的塵土,使我與它越走越遠。
往后的日子里,我總是在尋找著什么,只知道那樣東西對我的生命尤為重要,是剪刻嗎?它還在等著我嗎?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選擇初中拓展課時,無意間與剪刻拓展課撞了個滿懷,看見它出現(xiàn)在拓展課的選課單上,以往的困惑、迷茫,似乎全已殆盡,原來剪刻便是我遍尋芳叢尋得的明月光。兒時和外婆日日夜夜與剪刻的溫暖故事渾然交織成一體,凝結(jié)成對好久不見的剪刻數(shù)不盡的思念。毫無躊躇的我,激動地用顫顫巍巍的手堅定地選了剪刻,選完課后的心便是無盡的釋然。我只記得,那天的天格外的美,我的心也格外的歡暢。
窗外是碧空麗日,暖黃的陽光襯著薄云幾片,溫柔地撒下一地碎金,不時吹來幾縷融和的溫風,輕輕撩撥著我的心弦。風透過樹隙,搖下滿樹韶光,細葉也因風皴出綠意茵茵,綠影輕輕顫動,似有仙子在空氣里忽閃,綴在繁枝上的花被鍍上動人的紅,空氣中氤氳著馥郁的花香,似有暗香浮動。找到了心中的那道光,何處不是花香滿徑?
第二天,走進剪刻教室,腳底響起清脆空蕩的跫音,教室內(nèi),燈光是暖黃的,與熠熠生輝的陽光交相輝映,木質(zhì)的講臺上放置著厚厚一沓剪刻紙,也許只有剪刻紙的味道才能溢滿悠悠的古韻,這個味道是那么的熟悉,也是如此的遙遠。靜靜地坐在木椅上,仔細地勾勒著外形,我拿起刻刀,帶著回憶與初心再次與久別重逢的剪刻相視而笑。我學著外婆的樣子,一筆一劃地刻著,原來剪刻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
剪刻,與你許久未見,時光變了,而你似乎從來沒有改變,或是說永遠也不會變,因為你承載的,不是光陰,而是我、外婆,與你的專屬記憶。
【教師評點】這篇文章可謂是語言流暢,真摯感人。總體而言,此文在立意、內(nèi)容與語言上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一、立意不俗。在寫“我與剪刻的故事”時,將“我”對剪刻的喜愛與對外婆的懷念之情結(jié)合在一起,由物及人,感人至深;二、內(nèi)容真實。此文嚴格遵循了題目的要求,講述了自己與剪刻的不解之緣,十分真實可信;三、語言精美。作者善于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運用環(huán)境描寫渲染氣氛,比如倒數(shù)第二段的景物描寫便很好地烘托出了“我”心情的暢快,又比直抒胸臆多了一絲含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