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哲
要說誰是國內(nèi)最好的綜藝,可能沒有答案。但要說“膽子最大”的,看看給嘉賓的待遇就知道了:居然敢讓有煌煌六百年歷史的紫禁城,在節(jié)目上當“弟弟”?
星光璀璨的邀請名單上,有故宮、西安碑林、蘇州古典園林、布達拉宮、莫高窟、秦始皇帝陵、曲阜孔廟孔林孔府、三星堆、安陽殷墟……故宮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個,“資歷”最老的安陽殷墟,歷史長達三千三百年。能搬來這么多重量級嘉賓的綜藝,也許只有它:《國家寶藏》。
第一季和第二季,在豆瓣被打出了9.1的高分。兩年后,第三季歸來,開播三期,拿下了9.5分。開播不到20天,在B站就收獲了967萬播放量,15萬多條彈幕。在這檔綜藝里,我們得以跨越千年,與祖先對望,與文明對話。
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紫禁城落成。北京城里,無數(shù)使團齊聚,準備慶賀大明即將舉行的遷都儀式。萬國來朝的景象之下,還藏著一群不速之客:帖木兒帝國的使團。帖木兒帝國曾率軍東征大明,這次前來,又派兵襲擾碼頭,想搶奪商船上的寶物:新式火器。他們認定,明朝遷都,是為了與帖木兒帝國開戰(zhàn),新式火器,則是制勝關鍵。這些小動作,被明朝外交家鄭和(靳東飾演)盡收眼底。打退襲擾商船的帖木兒士兵后,鄭和主動登門拜訪,送上了金瘡藥,其中寓意不言自明。帖木兒使者面色尷尬,結結巴巴地說:明白,貴國喜歡禮尚往來。
鄭和言談間盡顯大國風范,主動邀請使者一起秉燭夜游。行至碼頭,氣氛劍拔弩張。鄭和正在介紹下西洋貿(mào)易的成果,卻被帖木兒使者粗暴地打斷了:“你們分明是以貿(mào)易為由,伺機入侵各國!”他氣急敗壞地指著一直藏在紅布下的器物,厲聲質(zhì)問:你敢說,這紅布下面,不是最新式的火器嗎?鄭和閑庭信步地走到紅布面前,正要揭曉謎底,卻被帖木兒的刺客團團包圍。刀劍叢中,鄭和聲色俱厲,歷數(shù)帖木兒國的種種罪證:扣留大明使臣,率軍征討大明,在大明國土上肆意妄為……
“我大明從不惹事,但也絕不怕事!”話音一落,數(shù)名大明士兵從天而降,局勢立刻扭轉(zhuǎn)。在帖木兒使者驚慌失措的注視下,鄭和上前,揭開了紅布。紅布之下,根本不是什么火器,而是一尊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鮮亮的青色繪出了澎湃的海浪,寓意著壽山福海、江山永固。這尊瓷器來自景德鎮(zhèn),奪目的青色,卻來自遙遠的中東:繪制出青花紋路的顏料,名為蘇麻離青,產(chǎn)自帖木兒帝國以西的波斯地區(qū)。此前,帖木兒帝國從中阻撓,陸路貿(mào)易不通,鄭和只得多次下西洋,輾轉(zhuǎn)從海上絲綢之路帶回來一批蘇麻離青。明朝想要重啟陸路貿(mào)易,再現(xiàn)絲綢之路上商旅往來、絡繹不絕的繁榮景象,帖木兒等沿途國家,都能從中獲益。
何謂禮尚往來?“若貴國遞來的是蘇麻離青,大明自當回以瓷器。若貴國遞來的是不安分的心思,大明就只能回以火器?!薄芭笥褋砹擞泻镁?,若是豺狼來了,迎接他的是獵槍”。
至此,《國家寶藏》藏了三季的秘密也終于揭開:這尊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憑什么成為“國家寶藏”的品牌標識?“藏”字中的瓷器,正是這尊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它是中華文明的見證者、無數(shù)工匠智慧的結晶,更宣告著這個文明古國的偉大氣魄和胸懷。它身上的海水江崖紋,沿用至今,在2014年APEC歡迎宴會上,裝點了各國領導人統(tǒng)一穿著的中式服裝?!吧剿嘁?,守望相護?!绷倌隃婧IL?,而巍巍古國的雍容氣度、泱泱華夏的驕傲與自信,仍一脈相傳。
秦始皇陵兵馬俑,也許是我們最熟悉的文物。
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隊,宣告著“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豐功偉績。按照密度估算,秦始皇陵里的秦俑有八千多尊。數(shù)量雖多,但千人千面,每一尊都獨一無二。賦予他們個性的,不止有長相上的細節(jié),還有一些藏在細微之處的密碼:以跪射武士俑為例,在他的胸前,刻著一個纖細卻清晰的“朝”字。秦律規(guī)定,制作者需要在作品上留下名字,方便責任落實。這位工匠將名字刻在如此顯眼的地方,可見對這尊作品十分滿意。
公元前221年,這個名叫朝的年輕人,應征成為陶工,前往咸陽。朝本可以不來的,他的父親曾立下戰(zhàn)功,為朝換來了百畝良田,期盼著他能衣食無憂地度過一生。但朝想來,他與父親已經(jīng)十年沒見面了。秦律嚴格限制人口流動,只有應征,他才能從萬里之外的家鄉(xiāng),來到父親如今所在的咸陽??裳矍暗摹案赣H”(沈騰飾演),無論相貌、體格還是飲食習慣,都與記憶中截然不同,甚至連家中有幾位親屬,都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朝立刻抄起弩箭,大聲質(zhì)問對方到底是誰,為何要冒充自己的父親。沒想到,這個“假父親”卻眼含熱淚,告訴了朝一個噩耗:朝的父親為了保護自己,早已在戰(zhàn)場上犧牲,臨死前仍在念叨著兒子。為了報答救命恩人,十年來,“假父親”奮勇殺敵,將得到的一切軍功、良田,都留給了朝。同時,他和朝的父親一樣,也清楚地知道:只有天下一統(tǒng),才能結束這充滿死亡的亂世。浴血奮戰(zhàn),為了家,更為了國。
此時的朝,早就泣不成聲。父親已不知埋骨何處,朝只能拿起手中的工具,一下下地,在陶俑的臉上,描摹出記憶中父親的樣子:身材高大,好像是方臉,還有兩撇小胡子……最后,他一筆一畫地,在“父親”胸前的鎧甲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朝。
故事雖為虛構,但誰也無法否認,每一尊秦俑,都曾是兒子、父親、丈夫,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們在提醒著后來人,成就大一統(tǒng)偉業(yè)的,并非是始皇帝自己,而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偉大的普通人。
節(jié)目中,文物攝影師趙震,講述了一個動人的瞬間:在一次拍攝中,他看到兵馬俑的臉上,留有一枚指紋。時間在這一刻仿佛靜止,來自兩千兩百年前的這枚指紋,讓面目模糊的先民,隔著蒼茫的光陰,忽然站在了后來人面前。提及當時的震撼和感動,趙震幾度落淚。這八千尊秦俑,不僅是文物,更是篳路藍縷、托舉起整個國家的祖先。他們或許不曾留下太多的記載,卻早已化為日月、草木,隨著他們留下的耀眼文明,融進了我們的血脈。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秦俑無名,山河即名。
矗立于世界屋脊之上的布達拉宮內(nèi),供奉著一尊特別的塑像:一位身著中原服飾、雍容華貴的年輕女性——文成公主。一千三百年前,年僅16歲的她來到吐蕃,為雪域高原帶來了佛教、文學、天文、歷算,還教百姓紡織、造紙、建筑……終此一生,她都沒有再回到家鄉(xiāng)長安。
光陰荏苒,斯人已逝,但這片離天空最近的土地上,從不缺“文成公主”的故事。1967年的北京師范大學里,有六千多名本科生。陽光開朗、多才多藝的次旺俊美,是其中唯一一名藏族學生。在一次宣傳活動中,他與漢族姑娘張廷芳相識。從相識、相知再到相愛,1971年,兩人終成眷屬。1972年,張廷芳與次旺俊美一起,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西藏的路。她知道,把西藏的教育搞好,一直是次旺的心愿。盡管不知道前方會有多少艱難險阻,但“只要我們倆在一起,什么困難都能克服”。
節(jié)目中,張廷芳謙虛地說:“我遠不能和文成公主相比……她是為了民族大義,我是為了愛情。”話雖如此,但兩位年輕人的生活中,絕不只有風花雪月。一到西藏,他們就立刻投入了教育工作,次旺俊美被分到自治區(qū)師范學校藏文教研組,張廷芳去了漢文教研組。當時,她的學生都是藏族人,完全沒有漢語基礎,甚至連一本正式課本都沒有。辛辛苦苦教了一周,學生們卻說“一個字都聽不懂”。
張廷芳沒有氣餒,拉上丈夫次旺俊美,一起編了漢字、拼音、藏文注釋“三合一”的教材,拿身邊的小事做例子:逛街、上課、看電影、找朋友……有了好的教材,學生們的漢語能力終于開始提升。
1983年,張廷芳和次旺俊美加入了西藏大學籌備組,為了早日讓世界屋脊上矗立起高等學府,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工作。篳路藍縷,以啟山林,1985年,雪域高原上第一所高等學府——西藏大學,終于成立。兩個人的生命,自青春年華開始,就與藏漢交流、教書育人、文化保護,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再也沒有分開。這對雪域高原上的伉儷,被人們稱為“當代的文成公主”和“當代的松贊干布”。
千年歲月里,人們懷著對文成公主的懷念和感激,一遍遍給她的塑像涂上新彩。而這份文明交流、藏漢和睦的精神,也由一代代后來人,薪火相傳,在雪域高原上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無須追問他們因何偉大,又因何不朽。江河可鑒,雪山為證。
《國家寶藏》的總導演于蕾,曾在一次采訪中,談及文物和歷史,可以幫助我們解答許多終極問題:我們?yōu)槭裁词俏覀??中國人為什么是這樣?我們?yōu)槭裁匆袁F(xiàn)在這種生活方式存在?看著《國家寶藏》里的一幕幕、一句句,或許,我們可以窺見這些問題的答案:一群文物工作者,幾十年如一日,與六千多箱、幾十噸碎瓷片打交道,一片片拼接、修復,只為恢復歷史的原貌,重現(xiàn)祖先的智慧,盡一份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年輕的清代女科學家王貞儀,面對外國傳教士的挑釁,擲地有聲地回答,“我們這兒,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這個民族,從不缺乏仰望星空的人……
有人評論說:外國人去博物館,是看文物。中國人去博物館,看的是祖先。這是只有中國人才能拍出來的綜藝,無法抄襲,也很難借鑒。這其中的內(nèi)涵,我們世世代代,早已打磨了上千年。
一句千年得,一吟雙淚流。正如《國家寶藏》延續(xù)三季的那句開場白:“我們是一檔年輕的節(jié)目,我們究竟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 (來源:網(wǎng)易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