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如鵑 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山西 臨汾 041004
晉城城區(qū),隸屬于山西省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總面積14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8萬。據(jù)《中國語言地圖集》,晉城城區(qū)方言屬上黨片晉城小片。晉城方言疑問句可分為是非問、特指問、選擇問、回聲問四種類型,本文對晉城方言是非問句展開討論。
劉丹青指出“是非問句的命題部分是一個陳述句,沒有任何疑問的標簽,只有通過一定的形式手段(起碼是語調(diào))才能讓聽者知道這是一個問句。表達是非問的手段主要有:語調(diào)、語序、詞綴、助詞、副詞、正反形式、重疊等”[1]。下面筆者將晉城城區(qū)方言的是非問分為中性問、傾向問和附加問進行探討。
晉城城區(qū)方言中性問句的表達手段有:正反問+語氣詞、VP+neg、語調(diào)等。
正反問句是用選擇問的形式表達是非問功能的一種問句?!皬臍v時看,正反問句是選擇問句到是非問的一種過渡類型”[2]。晉城方言的正反問句表達的形式是“XY+neg+XY”。晉城方言較少選用正反相疊的謂詞完整形式“XY+neg+XY”,通常選用縮略形式“X+neg+XY”或“XY+neg+X”,遵從了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如:
你吃不吃飯(呢)?——我吃(呢)。/我不吃(呢)。
(2)你回不回屋呢?——回呢。/不回。
(3)你有沒有錢蘭?——有(呢)。/沒有。
(4)屋兒有沒有菜蘭?——有(呢)。/沒有。
由以上例子可見,此處否定詞通常是“不”,有時選用“沒”。當謂詞是“有”的時候,選用否定詞“沒”,從而構成“有沒有”結構。語氣詞是可選的,若語氣詞出現(xiàn),通常用“呢”或“蘭”。齊滬揚指出“‘表示疑問語氣’是現(xiàn)代漢語語氣詞‘呢’的最基本意義”[3],晉城方言語氣詞“呢”同樣如此。當與未然事態(tài)語氣詞“呢”搭配時,表示對未發(fā)生事件或者客觀情況及主觀態(tài)度的詢問。當與已然事態(tài)語氣詞“蘭”搭配時,表示現(xiàn)在時刻對話中那個所涉及的動作行為或狀態(tài)已經(jīng)發(fā)生,新情況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晉城方言中使用頻率很高。
中性是非問句可以用“是”“否”回答,不能用“對”回答。在晉城方言口語中,中性是非問句的回答,通常省略主語,肯定回答借用問句的“(主語)+謂詞+(呢)”作答,否定回答用“否定詞+謂詞”作答。李軍華指出“陳述‘呢’字句可分為三種情態(tài)類型:確認性斷言、回應性斷言和反駁性斷言”[4],此處答句中的“呢”就是確認性斷言。
晉城方言常見的結構是在陳述句句尾加“沒有”相當于普通話的“嗎”字疑問句。由于句尾“沒有”的出現(xiàn),所以此類結構通常出現(xiàn)在詢問已經(jīng)發(fā)生或完成的事情,與否定詞是“不”的正反問結構在語用上形成互補。
(5)你吃(飯)蘭沒有?——吃蘭。/沒有(吃)。
(6)你買上票蘭沒有?——買蘭。/沒有(買)。/沒買。
(7)你的作業(yè)寫完蘭沒有?——寫完蘭。/沒有。
這種是非問句的肯定性回答用句子中的“謂詞”作答,否定性回答是“沒有+謂詞”,此時謂詞可以不出現(xiàn),或者是“沒+謂詞”,謂詞不可以省略。
劉月華指出“一個陳述句只要帶上疑問語調(diào),即句尾語調(diào)上升,就可以構成疑問句”[5]。晉城方言也是這樣。但晉城方言的語調(diào)是非問,疑問語氣相對較弱。
(8)你是晉城人?↗
(9)你吃蘭飯?zhí)m?↗
例(9)中第一個“蘭”是助詞,第二個“蘭”是語氣詞。所以例(9)的疑問語氣由上升語調(diào)和疑問語氣詞共同承擔。
傾向問問句是指說話人對答案有了一定程度的預期。如果是肯定句加上一定的語調(diào),可以構成期待肯定性回答的問句;而否定句加上一定的語調(diào),則構成期待否定性回答的問句。甚至有時無需對命題作出回答。
詫異問也叫驚訝性求證問,指的是出現(xiàn)某種情況,但此情況不符合發(fā)問人的心理預期。晉城方言詫異問通常用句調(diào)上升的方式表達。如:
(10)a.我怎么沒聽說過呢?→
b.我怎么沒聽說過?↗
(11)小王考上公務員蘭?!莵??→
(12)你剛剛說小王那閨女長能得不好看?↗我看能挺七呢。
晉城方言詫異問的句尾語氣詞是可選性的,可加可不加,一般用“呢”“來”,當帶有語氣詞時,語調(diào)基本是平調(diào),語氣相對減弱。當疑問句中謂語前有否定詞時,表示說話人經(jīng)過觀察、分析后得出的判斷,并且說話人期待事實不成立。如例(12),只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情緒,語調(diào)上揚,對聽話人有一種質(zhì)疑的語氣存在。
晉城方言表達詫異問的還有一種是重讀。當所詫異的事件是整個事件時,用“又”“才”“都”等表強調(diào)的詞語進行重讀;當所詫異的是整個事件中的某一焦點時,對此焦點進行重讀。
(13)上星期才給了你錢,你又沒錢蘭?
(14)都去旅游呢,你不去?
例(13)表達的是對整個事件的詫異。例(14)表達的是句子中焦點的詫異。
晉城方言的求證問是說話人心里有了一定的預估,信大于疑。句尾疑問可加語氣詞“呢”“來”或者“蘭”,但它們表示的意義不同?!澳亍笨梢杂糜谖慈坏沫h(huán)境,相應的否定回答用“不”;“來”“蘭”相應的否定回答用“沒有”。雖然“蘭”和“來”都與普通話“了”相近,但又有區(qū)別。晉城方言“來”是曾然事態(tài)語氣詞,“曾然具體指某一事態(tài)在某一參照時間之前發(fā)生”[6],表示較近一段時間的過去;而“蘭”是已然事態(tài)語氣詞。如:
(15)你去上海呢?
(16)你去上海來?
(17)他去上海蘭?
例(15)是對即將發(fā)生的事情進行詢問,例(16)是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進行詢問,例(17)是對較近時間發(fā)生事件的詢問。
還可在句末加語氣詞“哇”,相當于普通話的“吧”,可用于正然、未然、已然和曾然等所有環(huán)境當中。如:
(18)你是賈老師的朋友哇?
(19)你今年是研二哇?
還可兩類語氣詞連用,主要由第一類語氣詞負載意義。如:
(20)你初二是去你姥姥那兒呢哇?
(21)你初二是去你姥姥那兒來哇?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求證”的語氣,疑問度較小。通常問話人心里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預期,比如例(19)是已經(jīng)知道或者預估聽話人現(xiàn)在是研二。
附加問是一種類似于復句的手段表達疑問,即先說一個陳述句,再附帶一個疑問小句。晉城方言中的疑問小句有兩類:一類是由系動詞“是”構成的正反問充當,一類是由形容詞“對”“好”“行”等構成的正反問充當。這些正反問形式之前,還可以出現(xiàn)“你說”。附加問前面的陳述句通常是一個確信的事實,且通常會出現(xiàn)肯定性的回答。
(22)他現(xiàn)在的成績肯定考不上大學,是不是? ——是來。
(23)好好學習以后就輕松了,(你說)對不對?——對。
通過對比是非問中各個類型的疑問程度發(fā)現(xiàn):正反問+語氣詞/Vp+neg〉語調(diào)型是非問〉求證問〉附加問〉詫異問。
本文將晉城城區(qū)方言是非問句細致描寫出來,并結合“三個平面”分析了其句法語義語用功能,初步展現(xiàn)了晉城城區(qū)方言是非問句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