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青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使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一個基本要素,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運用是由統(tǒng)治者的需要、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和教育對象的現(xiàn)實狀況所決定的[1]。本文探究的主要內容是西周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的運用。西周實行奴隸制度,是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思想教育是以實現(xiàn)西周王權大一統(tǒng)為目標。根據西周社會發(fā)展的情況和統(tǒng)治者的政治和倫理教育目標,西周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以下幾個:
周朝思想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就在于比較深入地思考個體生命發(fā)展的意義和人本身存在的價值及依據。在西周初期,統(tǒng)治者已經認識到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貴族子弟的自我修養(yǎng)被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周人提出發(fā)揮內心的作用以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周人認為,心理觀念會對人產生一定的支配作用,由此提出“克黜乃心”“修身為本”的說法[2]。周人一方面把“心”與“德”聯(lián)系在起來,認為盡心便有德,另一方面肯定了心理觀念對行為產生的作用,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個進步。但是,這一方法最初主要是針對統(tǒng)治者的修養(yǎng),一方面可以使統(tǒng)治者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勤政為民;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統(tǒng)治者的道德修養(yǎng),從而鞏固政權。
夏朝時學校已經出現(xiàn),殷商時期具有相當規(guī)模,西周時已有制度更發(fā)達完善的國學和鄉(xiāng)學。西周的統(tǒng)治者為了更好地完成對民眾的教化,進一步增強教學的效果,在中央設置了國學,在地方設置了鄉(xiāng)學等各級學校。各級學校通過一系列潛移默化的教學活動使受教育者受到熏陶,使受教育者能身臨其境、更加真實地感受有關禮儀的知識。其主要表現(xiàn)是在開學初始舉辦入學、敬師等儀式,通過特定的情景營造尊師重道的氛圍,為學生提供一種生動、直觀、親身參與的禮儀教學形式。西周設置“六藝”和“五禮”等科目,周王朝實行頻繁的典禮,在學校里舉行開學典禮,在學校外舉行射禮和軍禮。此外,為了留備訓誡,武王還將格言以銘文形式刻于器物之上,旨在讓子孫后代以殷商的衰敗為鑒,依道而治,敬謹謙恭,修身省過,注重道德修養(yǎng),以保周室基業(yè)長久。
周人在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在禮儀制度上日益規(guī)范化和道德觀念漸趨自覺化,二者相互聯(lián)系,互為表里,有力地促進了周朝道德文明的發(fā)展,使西周社會出現(xiàn)了“郁郁乎文哉”的道德景象[3]。周人道德觀念的自覺化在社會文化生活中表現(xiàn)為制作“樂”,形成一套體系完整的禮樂制度。“樂”的出現(xiàn)使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日益規(guī)范化,借助對禮儀的要求和規(guī)范,道德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除“樂”以外,孝、友、恭、敬、剛、柔、溫等道德觀念已較為普遍地出現(xiàn)在周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西周時期,除了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之外,還有家庭教育,其主要教育對象是幼童和婦女。首先是重視胎教。胎教是家教的重要內容之一,西周時期人們極為重視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主張對青年人的教育從胎教開始,因此胎教也被稱為“立教之本原”。其次是培養(yǎng)幼兒習慣。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灑掃、應對、進退、談吐、起居等都是習慣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兒童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學習培養(yǎng)任務,通過幼兒習慣教育的培養(yǎng)使受教育者逐漸達成“習與智長,化于心成”的境界。再次是對女子的家庭教育。由于時代的限制和社會發(fā)展的狀況,女子的社會地位仍然很低,因此家庭成為女子教育的主要場所,內容也多限于家事范圍。
西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其時代局限性,但仍有一些積極的部分。
1.重民惠民,以德配天
西周的天命觀中最重視“民”。周人認為“以德配天”,民將天作為最大的宗主,因此上天往往選擇敬天、愛民、有德者做國君,這就使周朝的天子樹立重民惠民的政治觀,統(tǒng)治者要以“懷保小民,惠鮮鰥寡”獲取天命。周人更重視“德”,認為統(tǒng)治者除了嚴肅克己的行為規(guī)范外,還要做到厚民,與民為善。西周的道德和政治是相結合的,通過“德”這一范疇實現(xiàn)了上天、國君、臣民三者關系的和諧。
2.培養(yǎng)幼兒習慣
周朝已經把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置于禮教之中,從未出生的胎兒到幼兒時期,教育內容涉及方方面面,使禮教的內容更加充實。最早的“慎始教育”就要求母親必須“道正事”,如此胎兒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幼兒時期,孩子能自己進食后,開始“教以右手”,教育孩子說話要“男唯女俞”。類似的習慣教導體現(xiàn)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種教育方法通過糾正和培養(yǎng)習慣加深幼兒對道德的認知,對當今幼兒教育具有借鑒意義。
相比夏、商時期,周朝的思想觀念已經有了一些進步,但仍然有一些局限的部分。
1.封建倫理束縛仍然嚴重
周人重視天人關系的思想只是落實在君臣的關系上,并沒有完全推行在其他社會關系里。在西周的其他社會關系中,如家族內部關系、男女關系中,仍然存在嚴重的封建等級和封建倫理的束縛,在西周后期更是將親疏等級發(fā)展到了極致。雖然周朝的君臣關系、君民觀念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封建倫理束縛仍然嚴重。
2.教育不夠公平
西周時期雖然已經有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學校,教育的內容也豐富多樣,但是從教育對象來看,周朝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以奴隸主貴族和平民為主,奴隸無權享受。從教育內容來看,周朝以天命神權的觀念為教育理論的基礎,而這屬于唯心主義的教育內容,在內容安排上不夠科學。從教育的方式來看,周朝對女子的教育局限于家庭之中,多以“女事”為主,女子不能參加生產勞動和政治生活。
周人的道德觀念自覺化表現(xiàn)在社會文化生活中,這對后來春秋戰(zhàn)國的思想有深刻影響,“德”觀念的進步主要表現(xiàn)在能夠理性地思考個體“德”的發(fā)展,而個體“德”的發(fā)展不僅體現(xiàn)在個人的思維、個體內在的德行和外在的行為中,還體現(xiàn)為自己必須對自己及集體負責[4]。這對當代的教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教育者在培養(yǎng)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時,需要把道德觀念深植在他們心底。這要求在幼兒教育階段就加強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培養(yǎng)和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塑造受教育者堅定的內心、正確的“三觀”、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個人擔當與能力。同時,教育者要加強對教育環(huán)境的建設,通過內外的共同作用促進人的發(fā)展。
周朝上到統(tǒng)治者下到臣民都牢記殷商滅亡的教訓,總結經驗教訓,這對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鑒意義。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為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橫向和縱向的借鑒學習。一方面,縱向來看我國歷史,牢記歷史,通過學習我國的歷史、黨史等資源吸取經驗;同時,弘揚愛國主義教育,注重紅色文化建設等。另一方面,橫向對比其他國家,看到其積極的部分,重視不足的方面,從而更好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
西周主張情景教學法和家庭教育,使受教育者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最終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對當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運用有一定借鑒意義。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追求一成不變的教育方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新一代受教育者體現(xiàn)出不同的時代特征,教育方法也必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創(chuàng)新。在教育過程中,可以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去熏陶受教育者,比如,公交車上循環(huán)播放的文明條約,大街上隨處可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語,校園里舉辦的各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最終達到教育目標。
西周對于胎教的重視和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對現(xiàn)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意義,“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比后長者,始教之讓”等要求對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借鑒價值。這啟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從幼兒時期的培養(yǎng),重視幼兒的常識教育,讓受教育者將良好的行為和習慣內化于心。同時,啟示我們要重視家庭教育,注重良好家風家教的宣傳,使受教育者在“人生的第一堂課”時就樹立正確的觀念。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的相互配合,一方面完成各自的教育目標和教育部分,另一方面相互配合達到最優(yōu)教育,將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青年。
本文主要研究了西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究西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積極部分和消極部分,并探究了西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積極部分對我國現(xiàn)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鑒意義,最終結合我國社會發(fā)展水平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將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運用于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