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霞
只要教師多付出一份耐心和愛心,“隔代教育”家庭一定能趨利避害、揚長避短,教育出身心健康成長的寶寶!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每天接觸的接送孩子的家長中有七成左右是老人。問及原因,很多孩子的父母因為工作太忙或離異,只能把幼兒的教育、生活、學習等責任全部交給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yǎng)和教育被稱之為“隔代教育”。
對于“隔代教育”,孩子的父母各有各的煩惱和無奈,而老人也各有各的痛和快樂。作為幼教工作者,我覺得“隔代教育”在哪個年代都存在,但在這個信息時代,只要與時俱進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手段,“隔代教育”也能發(fā)揮優(yōu)勢,這就需要教師多花心思、幼兒的父母和老人多配合,共同教育出身心健康成長的孩子。
針對“隔代教育”家庭建立微信群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微信群越來越受人們的歡迎,老年人也對此喜聞樂見。教師可以建立專門面向“隔代教育”家庭的微信群,并針對老人眼花不方便看字,比較喜歡聽語音的特點,用語音發(fā)送相關提醒信息,鼓勵老人用語音進行回復,以此來提高老人進群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還可以將幼兒在園的視頻或照片發(fā)到群里,讓老人觀看、留存并轉發(fā)給孩子的父母,讓他們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和成長中的點滴變化與進步。
教師還可以在微信群中定期發(fā)一些適合老人閱讀的短小精悍、觀點鮮明的有關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指導性文章、微信推文、教育故事等,促進老人轉變思想、與時俱進,了解和接觸新的教育理念,了解現(xiàn)在幼兒的身心發(fā)育特點,對照各自孫輩在家和幼兒園的種種表現(xiàn),進行教育方法的改進,引領和帶動老人做開通、明理的老人,通過對新的教育方法的積極嘗試和實踐,把孫輩教育得更好。
多去“隔代教育”家庭進行家訪
有些孩子在行為習慣上出現(xiàn)了偏差,教師發(fā)現(xiàn)后,會及時對其進行教育,但孩子卻很委屈,說是奶奶告訴他這樣做的。還有的老人在和教師的日常溝通中的一些說法和做法令人費解。教師不要忽視這些情況,不能直接跟孩子說“不要聽奶奶的,奶奶說得不對”,也不要直接給老人提意見,以免給孩子和老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和麻煩。
教師應該定期對存在上述問題的“隔代教育”家庭進行家訪,近距離觀察和了解老人對孩子的教育,并針對具體情況,用老人能夠接受的方式,與老人多溝通孩子的日常表現(xiàn),針對孩子在園中的行為、習慣,舉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面對面向老人傳遞正確的育兒知識和理念,讓老人明白教師和老人的心情是一樣的,都希望孩子在幼兒園能夠表現(xiàn)得更好。當然,如果老人固執(zhí)己見,教師也不要急于糾正老人的想法和做法,而應該耐心地多做幾次家訪,讓老人切實感受到教師的真誠,以及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里經(jīng)過教師悉心教育后的變化,從而讓老人積極配合教師的工作。
與“隔代教育”家庭中的父母保持聯(lián)系
有些老人年歲大了,對于孫輩的教育有心無力,只能滿足于讓孫輩吃飽穿暖、按時接送,其余的事情參與度很低,甚至對教育孫輩有抵觸情緒。教師不要抱著“孩子的父母和老人都不管,我作為教師更管不了”的想法,而應該積極通過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與孩子的父母進行聯(lián)系,以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互動。
要知道“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在園中的表現(xiàn),教師要與孩子的父母加強溝通交流,督促父母每天或隔天通過視頻電話的方式與孩子通話,詢問和了解孩子在幼兒園喜歡哪個老師、最愛跟哪個小朋友玩兒、最近學會了哪些知識等。相信通過父母與孩子的不斷交流,能夠增進親子間的感情,讓幼小的孩子明白雖然爸媽不能陪伴在自己身邊,但依然牽掛和惦念他,對孩子平時的言行也是一個很好的約束。
教育孩子尊敬祖輩
有的孩子存在攀比的心理,會覺得自己家的老人不如別人家的老人腿腳好、不如別人家的老人穿衣打扮講究、不如別人家的老人疼自己,于是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家里,都會對老人說出不敬的言語,或者表現(xiàn)出瞧不起、嫌棄自家老人的行為。
教師應充分肯定“隔代教育”的老人在教育孫輩時的艱辛和不容易,通過開展活動或平時的課程,告訴孩子“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倘若沒有老人的悉心照料和精心呵護,就沒有孩子的父親或母親的健康成長,更沒有幼兒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師可以讓孩子通過每晚給老人倒一杯茶、幫老人澆花、給老人捶背或捶腿的方式,學會感恩;也可讓孩子在老人的生日或重陽節(jié)到來的時候,制作孝心賀卡,并鼓勵幼兒送諸如描繪老人與幼兒和諧相處場景的蠟筆畫、用采集制作的樹葉標本制成的拼貼畫、省下零花錢給老人買老花鏡等,同時讓幼兒向老人道一聲“辛苦了”,以此讓幼兒從小對老人懷有感恩之心。
組織老人交流“隔代教育”經(jīng)驗
教師應該積極在班級里發(fā)掘優(yōu)秀的“隔代教育”事例和典型,讓老人在家長會上講述自己是如何教育出聰明懂事的孫輩的故事,并定期在微信群中組織“隔代教育”經(jīng)驗豐富的老人,向其他老人傳授經(jīng)驗、交流探討、答疑解惑等,引導老人發(fā)揮各自的技能和特長,展現(xiàn)老人與孫輩互相促進的風采。
教師還可以定期給老人們“留作業(yè)”——設定每次討論的主題,比如,如何在疼愛和溺愛孫輩之間保持理智與平衡?教育觀念和孩子父母的觀念沖突時該如何處理?孫輩告狀父母對自己不好,老人該怎么辦?……鼓勵老人們集思廣益,進行思考和反思,然后挑選觀點新穎、方便借鑒的教育案例和經(jīng)驗,在老人中進行推廣,以增加老人的參與感和自豪感,讓老人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隔代教育”中。
呼吁家長多陪伴孩子及老人
很多老人不會或不便開車,不能帶幼兒去較遠的地方參觀博物館、踏青、旅游,還有一些老人因為年齡、身體等原因,不能帶孩子進行冒險和探索,比如坐過山車、開卡丁車、爬山等。因此,教師應呼吁孩子的父母不要做“甩手掌柜”,須盡到應盡的教育義務和職責。
另外,教師應該根據(jù)每個“隔代教育”家庭的不同情況和特點,號召幼兒的父母利用節(jié)假日,多陪伴孩子做老人無法做到的事;在陪伴孩子的同時,也讓家長不要忽視對老人的孝順和陪伴,?;丶铱纯?,讓老人享受到兒孫繞膝的美好時光。
只要教師多付出一份耐心和愛心,“隔代教育”一定能趨利避害、揚長避短,教育出身心健康成長的寶寶!
(作者系甘肅省秦安縣第三幼兒園教師)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