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在書中用這么大篇幅來寫《西廂記》與《牡丹亭》,一方面說明作者曹雪芹對這兩本戲的喜愛,在藝術表現(xiàn)上產生共鳴;另一方面則是對寶黛愛情的鋪墊,兩本戲同樣舉起了反對封建理教的大旗。
《紅樓夢》中有兩本戲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一是《西廂記》,一是《牡丹亭》?!段鲙洝返墓适骂}材來源于唐代才子元稹的傳奇《鶯鶯傳》,也稱《會真記》。有資料說書中的張生就是元稹本人。書生張生赴京途中,在山西普救寺遇到流落在此的鄭夫人與鶯鶯母女。當賊人圍寺?lián)層H時,張生設法解救,并與鶯鶯私訂終身。后來張生考中狀元,拋棄了鶯鶯。這是一個“始亂終棄”的故事。宋代以后,《鶯鶯傳》廣為流傳。金代戲曲家董解元據(jù)此作《諸宮調西廂記》。劇本名根據(jù)原作者元稹的詩《月明三五夜》而來:“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老董在這里徹底改變了故事的傾向性,把崔鶯鶯、張生寫成了正面人物,同時豐富了丫環(huán)紅娘的形象。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重新創(chuàng)作,全名為《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全劇共五本二十折。劇本中的崔鶯鶯美麗聰明,謹慎幽靜,在普度寺遇到張生后一見鐘情。她追求愛情幸福,但又囿于自己大家閨秀的身份,充滿了顧慮、彷徨。張生才華出眾,風流瀟灑,則是大膽地追求愛情,不顧功名利祿和禮教阻礙,勇敢地反抗。紅娘是一個從心底就反對封建禮教的底層社會人物機智、老練、爽朗、潑辣,玉成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母親老夫人則是一個封建禮教的代表人物。起初為保性命,輕率地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事成之后又反悔變卦,表現(xiàn)出虛偽狡猾的性格。劇情便在這種矛盾的沖突中發(fā)展,讓鶯鶯和張生一步步走向了反對封建禮教的道路。
盡管《西廂記》在當時社會上是可以演唱的,但卻是禁書?!段鲙洝吩凇都t樓夢》中出現(xiàn)的形式,除了第五十四回葵官演唱一出《下書》之外,主要是閱讀。
寶玉聽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書,幫你來收拾?!摈煊竦溃骸笆裁磿俊睂氂褚妴?,慌的藏之不迭,便說道:“不過是《中庸》《大學》。”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兒給我瞧,好多著呢!”寶玉道:“好妹妹,要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別人去。真真這是好書!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一面說,一面遞了過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句警人,馀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的膽子也夠大,第四十回,竟然在酒席宴前脫口說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紗窗也沒有紅娘報”。前一句是《牡丹亭》第十二出“尋夢”中的唱詞;后一句是《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中張生的唱詞:“候門不許老僧敲,紗窗外定有紅娘報”,被寶釵發(fā)現(xiàn)后“教訓”了一頓:不要讀這些“不正經(jīng)”的書,“移了性情”(第四十二回)。
《西廂記》是“真真的好書”,讀了自覺“詞句警人,馀香滿口”。同時,湯顯祖的《牡丹亭》也是曹雪芹喜愛的劇本?!赌档ねぁ肥敲鞔麘騽〖覝@祖的代表作,全劇共55出,屬于愛情悲喜劇。劇本寫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杜麗娘在游園賞景時,青春覺醒,在夢中與一青年在牡丹亭下相見,醒后相思成疾而死。三年后,廣州書生柳夢梅赴京應試,路過南安,拾到麗娘畫像,悅其美麗,終日把玩。麗娘幽魂出現(xiàn),一見方知是當日夢中所見之人,因而令掘墳再生。麗娘復活之后,與柳夢梅同往淮安求其父母允許。父親杜寶不僅不認鬼女賊婿,還上書皇帝。柳夢梅考中狀元,上書自辯。麗娘也登朝申述,得到皇帝承認,最終夫妻團聚。《牡丹亭》針對程朱理學的迂腐和虛偽,高揚批判大旗,為故事注入了“情”勝“理”的新時代內容,使還魂的古老命題獲得了新的生命。
《紅樓夢》全書共有七回出現(xiàn)《牡丹亭》劇目,其中元妃省親時,齡官演唱的《離魂》受到元妃的獎賞。第五十四回,芳官也為賈母演唱了《尋夢》。第二十三回,黛玉路過梨香院,聽到墻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
偶然兩句吹到耳朵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甭犃诉@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上廊酥恢磻?,未必能領略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后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又側耳時,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越發(fā)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
第三十六回,寶玉想起《牡丹亭》的曲子,便去梨香院找齡官演唱,不料卻碰了釘子,齡官不愿意唱。第五十一回,寶琴十首懷古詩中的第十首《梅花觀懷古》“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币彩菍憽赌档ねぁ返墓适隆5诹?,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坐在花草堆里斗草,其中一個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雖然這里說的不是劇目,但是,曹雪芹還是把它和《牡丹亭》戲曲聯(lián)系起來,可見他對《牡丹亭》是多么鐘情。
《紅樓夢》在書中用這么大篇幅來寫《西廂記》與《牡丹亭》,一方面說明作者曹雪芹對這兩本戲的喜愛,在藝術表現(xiàn)上產生共鳴;另一方面則是對寶黛愛情的鋪墊,兩本戲同樣舉起了反對封建理教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