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燕
(煙臺汽車工程職業(yè)學院,山東煙臺 265500)
在高職院校當中,進行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是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手段,可以幫助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符合高職院校學生本身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當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可以利用現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幫助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相融合,推進傳統課程形式的改革發(fā)展。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還能夠幫助學生對民族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培養(yǎng)有正確價值觀的高素質人才。
縱觀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偏向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職業(yè)技能的培訓,相對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針對一些必要的傳統文化課程以及思想教育,缺乏相關的安排管理。部分高職院校對此有一定的關注,會設計一部分有關人文的主要課程,提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但是大部分的高職院校,不會強制要求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相關課程,而是將它作為一種選修課程,大部分學生并沒有意識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會主動選擇學習此類課程。
學生在選擇選修課時,首先會考慮課程本身的難易程度,他們更會傾向于選擇簡單的課程,這導致選修課出現兩頭極端的現象。一部分簡易的課程選擇人數爆滿,另一部分課程則無人問津。出現了教育課程結構失衡的現象,使得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更加難以在學生當中推進。即便是部分高職院校開設了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在教學方式上沒有實現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比較繁雜,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不能夠真正地讓學生學習到有關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精神內涵,不能夠增強學生對文化的認同,也就缺乏了文化自信,這樣的教學課程流于表面,并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1]。
針對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情況,有部分研究專家對此進行了相關的調查。調查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比較淺薄,積累的傳統文化知識較少,缺乏探索和研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但是大部分學生認為傳統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比較抗拒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當代的學生群體,他們在認識到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重要性的同時,也表現出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控制心理和畏難情緒。這主要是由于在院校教育當中,針對這一部分內容的教育形式和課程設計還不夠完善,根據這個情況,可以進一步改進高職院校當中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的路徑安排[2]。
所謂的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其他的教育課程中,從而達到培育正確思想和價值觀的人才的目的。在高職院校當中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正確地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擺脫心理困惑,實現人格上的健全,為黨和國家的發(fā)展而奮斗,與傳統文化教育的結合更加的緊密[3]。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汲取了多方經驗,融合了歷朝歷代政治經濟環(huán)境等不同影響因素,而形成的一個統一的民族精神文化,對現代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有很多,通過文獻記載以及文物,我們可以得知中華民族社會風俗的變化過程,了解中華民族精神觀念的形成進程,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思想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品質。而傳統文化歷史性質比較特殊,不免帶有一點封建主義思想的殘留,因此,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當中,融入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學習到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精髓,還能夠提高思想政治覺悟。思想政治教育推進了傳統文化教學的進程,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和民族價值觀,幫助高職院校的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出愛國愛民的擁有高覺悟的學生[4]。
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大部分高職院校為了幫助學生畢業(yè)后盡快適應社會環(huán)境,快速就業(yè),在人才培養(yǎng)上偏向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職業(yè)技能的培訓,相對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傳統文化教學對學生人格形成和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和幫助,忽略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不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社會當中會由于自身的學歷問題、感受到自卑等相關不良情緒,會更加關注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過于關注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夠了解,也無法產生深入了解的興趣,不利于學生道德修養(yǎng)水平的提升。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教學方式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不能夠系統性的全方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職傳統文化課程教學中,教師沒有進行思政教育的意識,而且教師本身缺乏思政能力和德育能力,導致傳統文化教學與思政教學分離[5]。
傳統的教育教學形式流傳已久,教師已經習慣于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育,同時也沒有系統性地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的意識。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當中,可能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懈怠,并且不能夠根據學生自身的身心發(fā)展情況進行相關的教育調整,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社會實際情況出現了脫節(jié)的現象,因此,學生并不適應于這一類的教學形式。高職院校的學生本身學習基礎比較薄弱,所積累的相關知識內容不太扎實。這些要求教師在教育的過程當中,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傳遞效果,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關注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職院校的課程規(guī)劃當中,僅開設一門傳統文化課程無法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日常的傳統文化教學中,可以和學生的課程緊密連接,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來幫助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際落實,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水平,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課程思政視閾下,推進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的發(fā)展,要加強院校以及教師對傳統文化教學的重視程度,教師通過轉變自身傳統的教學觀念,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在日常的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當中,關注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能夠理解和體會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背后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學習到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精神品質,通過榜樣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能夠用正確的眼光來看待歷史的發(fā)展,能夠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自身的文化自信,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傳統文化的課程教學,需要收集不同的歷史史料,并且根據學生自身的知識接受程度,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方式,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加強學生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在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調動對傳統文化課程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地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6]。
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淀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為了更好地在傳統文化課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從教師自身做起,通過不斷地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關注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在日常的教學工作當中,逐漸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發(fā)揮教學育人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教師還需要自主地學習一些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并且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教學當中所蘊含的聯系,帶領學生去探究傳統文化的精神品質。在一些主要的傳統文化教學過程當中,發(fā)揮自身的示范帶頭作用,讓學生更加了解傳統文化,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進行運用,并且理解傳統文化內部的一些人文情懷。結合一些生活實例,講解傳統文化美德對生活的改變,讓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信仰,正確認識自己并且有方向地去提升自己,使高職院校的學生能夠成為一個綜合素質高的優(yōu)秀人才[7]。
實踐活動是高職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吸收,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8]。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傳統文化的教學單純依靠理論知識的傳遞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只有在實踐活動當中,通過行動才能將知識融入自身,從而形成由內而外的真正的傳統文化認同。教師可以利用多種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從多個角度來加強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在真正的實際環(huán)境當中,更好地將知識融會貫通,運用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通過一些適當的教育教學活動和特殊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自主搜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并且主動去探究文化當中的精神內涵,學習優(yōu)秀民族人物的精神內涵,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讓學生自愿去繼承和傳播傳統文化,并且也能夠在傳統文化的教學過程當中實現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的教育[9]。
4.3.1 開展多種讀書活動,營造文化氛圍
收集到多種不同的文化資源,通過多種途徑,使用多種方式來開展讀書活動。讀書活動的展現形式要體現出多樣化,這可以不同程度地吸引學生參與進來,并且在校園內以及社會當中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環(huán)境當中感受到文化的氣息和人文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信仰。
4.3.2 舉辦傳統文化主題相關朗誦比賽
傳統文化主題相關的朗誦比賽,主要是針對中國歷史上優(yōu)秀名篇的朗誦,以此來加強學生對經典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經典文化的學習熱情,進一步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同時也能夠陶冶自己的情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展現出高職學生積極向上的素質風采。
4.3.3 舉辦傳統文化內容相關辯論賽
將傳統文化與實際社會情況熱點進行聯系,要求學生對此進行思考,同時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的表達可以通過辯論賽來進行,學生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過程就是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并且也能夠幫助學生開發(fā)自己本身的潛力,鍛煉肢體和言語的表達能力。辯論賽是一個團體性的比賽,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能夠學會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并且感受到強烈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4.3.4 舉辦傳統文化知識相關知識競賽
知識競賽是一項考查學生積累傳統文化知識水平的競賽項目,包含內容多種多樣,都是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當中的一些優(yōu)質內容。學生在比賽過程中,看到自身對傳統文化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同時也能夠根據別人的優(yōu)秀表現,來豐富和鞏固自己的知識儲備,這也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手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有強烈的自信以及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9]。
4.3.5 舉辦傳統文化知識講座
不僅是在校園當中,要進行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校園外也有許多可以弘揚和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途徑。比如,開展傳統文化知識講座,不僅是到現場進行聽講,也可以通過網絡途徑來進行聽講,增加文化的交流,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幫助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4.3.6 開展志愿者公益活動
優(yōu)秀傳統文化當中蘊含了樂于助人、勇于奉獻、合作共進等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精神。而這些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播,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志愿者公益活動來進行。通過這些活動,不斷地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品質,也能夠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在了解到社會實際情況后,能夠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做出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國家的優(yōu)秀行為,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還能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在課程思政視閾下,高職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實現了新的突破和發(fā)展。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既幫助繼承和發(fā)展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同時還能培養(yǎng)出擁有正確價值觀念的高素質的綜合人才。為了更好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根據生活實際和學生的自身規(guī)律,不斷調整教學觀念和方式,才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出更加有競爭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