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二濤,韓立平
(1.湘潭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2.國家開放大學 紀檢監(jiān)察部,北京 100039)
理查德·羅蒂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實用主義哲學家和美學家之一。新世紀以來,雖然有零星的研究成果從美學角度研究羅蒂的哲學思想,但這些成果多集中在羅蒂的實用主義、文化哲學、政治哲學、詩學等層面,相對忽視對羅蒂的倫理思想美學定位之研究。本文擬從以下三方面探究。
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體現(xiàn)在對當今已有的美學理論之批判性的闡釋和創(chuàng)造性的融合中,這種融合只有在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中才凸顯,其凸顯有以下兩個原因。
自19世紀50年代尤其是20世紀初期以來,世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其中,物質(zhì)層面的巨大變化主要包括國家實力與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層面的巨大變化包括新的哲學思想的誕生與人的精神危機。物質(zhì)和精神層面的巨變與反差使美學面臨新挑戰(zhàn)。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就是嘗試應對這種新挑戰(zhàn)。
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觸及了當代西方美學研究中理論與現(xiàn)實脫節(jié)、劃界與越界的問題。這意味著該問題之最終形成必須建立在對西方美學史中審美生活歷程的清醒認識和對19世紀末以來西方社會文化現(xiàn)實的全面把握的基礎上。就前者而言,以米利都學派為代表的自然美學派與希臘人關于美的觀念的形而上學原則、道德主義原則、審美原則密切相關[1],他們的觀念有兩個偏向。一個偏向形而上學與審美原則,以智者派為代表。這一偏向體現(xiàn)在以下思想和主義中:居勒尼學派的節(jié)制生活主義、希臘化時期的伊壁鳩魯享樂生活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近代英國的審美經(jīng)驗主義、夏夫茨伯里與哈奇生的審美的普遍幸福生活主義、夏爾·巴圖的“美的藝術”思想、鮑姆嘉登的美學、康德的“審美無利害”思想、費爾巴哈的幸福觀念、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觀念,杜威的實用主義等。另一個偏向形而上學與道德主義原則,以愛利亞學派為代表。蘇格拉底繼承了愛利亞學派的美學思想,吸收了靈魂不滅說、輪回說、希臘的奧爾弗斯神秘學說。畢達哥拉斯學派注重邏輯推理,提出了一種以數(shù)為中心的宇宙和諧美學思想[2]。這種思想主要從幾何結(jié)構(gòu)、幾何形體角度理解數(shù)和世界,比較側(cè)重生活中事物的形式。
從犬儒學派的苦行觀念、柏拉圖的美德觀念、亞里士多德理智的沉思觀念、斯多葛學派的節(jié)欲觀念一直到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觀念,呈現(xiàn)出審美生活與非審美生活兩個方向。二者雖然有差異,但卻都指向人的幸福生活。這種指向也是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的演變趨勢。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西方美學經(jīng)歷了多次轉(zhuǎn)向,美學研究者的視野雖然越來越寬廣,關注的領域越來越多,但與人的生活直接相關的領域卻并未引起美學研究者的足夠重視。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實際上是研究者在全球化語境中應對這種外部挑戰(zhàn)的一種姿態(tài)。圍繞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展開的當代西方美學研究的旨趣是努力解決社會文化現(xiàn)實中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在全球化語境中,美學研究者針對社會文化現(xiàn)實中與人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理論,是美學學科保持旺盛的學術生命力、創(chuàng)新力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但是,當代西方美學理論對當下社會文化藝術現(xiàn)象的特性、發(fā)展趨勢以及存在的問題的提問與闡釋還不充分,通過理論的批評與闡釋的活動來推動當下的藝術創(chuàng)作,引領當下的藝術潮流的功能尚未充分發(fā)揮。在“生活”“消費”“創(chuàng)新”“自信”等成為當今時代最受關注的關鍵詞的時候,當代美學研究必然會在不久的將來面對社會文化現(xiàn)實語境中的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
美學研究的歷史告訴我們,把握美學學科的最新態(tài)勢是保持美學學科生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3]。因此,在回答當代西方美學理論面臨的上述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首先對美學研究中的理性思維方式和具體學術理念進行反思,通過對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的研究推動美學對倫理問題的關注,促進西方美學在新世紀的復興。
19世紀50年代以來,美學研究者雖然企圖擺脫形而上學與知識論的影響,而實際上卻將美學放在形而上學以及認識論的背景下來研究,致使對西方美學的現(xiàn)實意義與學科獨立性的認識和估計不足,進而導致西方美學的現(xiàn)實特性、表達形式、學科價值等問題一度沉沒于這種誤讀之中。基于這樣的誤讀而建構(gòu)起來的美學體系在面對新的文藝作品與現(xiàn)象時,往往缺乏普遍闡釋力,而且其學術史依據(jù)與理論邏輯沒有得到嚴密論證,其知識的合法性也面臨危機?!懊缹W已死”的呼聲正是這種危機的最直接的反應。為應對這種危機,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應時而出。
21世紀以來,中外少數(shù)學者已對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有所覺察與研究。這與當代社會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功利主義盛行、全球化發(fā)展不可阻擋背景下,如何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密切相關。
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之提出也是為了應對當代西方美學學科所面臨的種種危機與局限。這些突出表現(xiàn)為美學理論對文藝現(xiàn)象闡釋的有效性與美學學科的知識合法性。正是在對這兩個方面的危機與局限的克服中,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獲得了現(xiàn)實意義。
從20世紀初期開始,在非理性主義思潮影響下,重獲生機不久的現(xiàn)代西方美學理論又面臨著深度心理學、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分析哲學、實用主義等觀念的挑戰(zhàn),以及世界經(jīng)濟政治格局的變化、社會轉(zhuǎn)型、人們的倫理生活變化等帶來的考驗。從西方藝術史看,在藝術與學院式模擬原則分離之前,康德美學理論以及深化了的康德美學理論被視為現(xiàn)代美學的典范[4]。在此之后,康德美學理論及其傳統(tǒng)也十分必要。直到今天,我們對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也必須重視康德美學理論及其傳統(tǒng)。但是,在經(jīng)歷一個多世紀的審美現(xiàn)代性的洗禮之后,加之隨著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格局的變化,新藝術、新技術、新文學文化現(xiàn)象、新的哲學觀念的不斷涌現(xiàn),僅僅以康德美學理論來闡釋這些文化藝術現(xiàn)象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辛苦建構(gòu)出來的美學理論絕大多數(shù)并不被同行認同。這無疑加重了我們的焦慮感,進而對美學學科的知識合法性產(chǎn)生了懷疑。而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之凸顯,就與美學學科的知識合法性危機密切相關。更為關鍵的是,認真解決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并充分展示該問題之美學意義,乃是克服長久以來西方美學所面臨的知識合法性危機的一個重要途徑。
從美學學科的整體來看,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是一個極具開放性與普遍性的問題。從當代西方美學所面臨的學科知識合法性危機及以羅蒂為代表的當下新實用主義美學家闡發(fā)倫理思想的美學維度來看,準確地對羅蒂倫理思想進行美學定位仍然需要回顧西方美學史、西方哲學史、西方倫理學史,并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比較來實現(xiàn)。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也是一個處于不斷的闡釋過程之中,需要不斷回顧與總結(jié),不斷地深入挖掘與反思的開放性和普遍性問題,更是需要美學研究者努力激活的問題。比如,我們發(fā)揮西方古典美學中倫理生活理論來建構(gòu)西方當代美學理論,就要將當代人所面臨的生活倫理問題放在當代西方美學的視野下,給出可能的、合理的闡釋。這種闡釋的過程也是對羅蒂倫理思想進行美學定位的過程。
在西方美學的歷史長河中,審美生活理論并不是惟一的生活理論,還有與之對立的理性主義生活理論、非理性主義生活理論、實用主義生活理論等等,這些理論在一定的歷史時段中會居于主導地位。在它們不占主導地位的階段,審美生活理論成為一種潛在因素。這種狀況持續(xù)的時間比較長,以中世紀基督教的禁欲觀念為起點,到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觀念,再到席勒“提倡通過審美教育,使人擺脫理性與感性的分裂,達到‘自由’的狀態(tài)”,直到馬爾庫塞“提倡心理革命,通過欣賞藝術,克服單面人的狀態(tài)”[5]??梢哉f,在西方美學史上的絕大部分時期內(nèi),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處于潛在狀態(tài)。此后,直到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福柯的生存美學及杜威和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美學出現(xiàn)后,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才凸顯[6]。我們現(xiàn)在所要做的,就是要激活這些潛在的審美生活理論的因子,使其為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服務。對此,西方美學研究者應該有理性的認識。對于當代西方美學而言,徹底堅守康德的美學傳統(tǒng)抑或完全摒棄康德美學傳統(tǒng)都不可行,也不必要。如果說100多年來西方美學理論在不斷應對新的文化藝術現(xiàn)象、潮流的過程中,碰到了闡釋的有效性問題的話,那么,時至今日,西方美學研究面對的主要是知識合法性問題。對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將成為當代西方美學研究全面突破的重要途徑。在這種語境中,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將會日益凸顯其獨特的現(xiàn)實意義。
從積極的一面看,有相當一部分西方美學研究者主張以“感性學”代替“美學”,恢復美學學科之本來面目。這種觀點雖充滿美學原教旨主義色彩,但也向我們昭示出當代西方美學研究者具備返本開新的勇氣,并對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的內(nèi)涵、屬性、意義或許已有某種程度的共識。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無論是宣布“美學已死”還是倡導“美學重構(gòu)”或者“美學復興”,都是與當下的全球化語境、消費社會的文化現(xiàn)實,新技術、新媒體與新藝術現(xiàn)象的不斷涌現(xiàn)等因素密切相關,體現(xiàn)了當下復雜的時代特點與美學研究的特點。
近年來,這些因素與特點已經(jīng)得到了相當一部分美學研究者的關注。盡管把握這些因素與特點十分艱難,但總體而言,它們既是不同文化傳統(tǒng)對話與交流的結(jié)果,也是全球化語境中人本主義、反形而上學、實用主義等思潮發(fā)展的結(jié)果,還是日益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危機相互凸顯的結(jié)果。這些特點既表現(xiàn)了當代西方美學研究無法有效闡釋文化藝術現(xiàn)象和人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困境,又顯示了研究者對美學學科知識合法性危機的焦慮。
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在文化研究的不斷沖擊下,上述問題越來越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這些問題隱含的理論前提是,哪一種美學理論更具有學術生命力?對此,美學研究者大體上有兩種傾向。
第一種傾向認同鮑姆嘉登確立的感性認識的完善理論。這種傾向的美學以下列思想為代表:古希臘的居勒尼學派的節(jié)制生活理論、希臘化時期伊壁鳩魯?shù)南順飞罾碚摗⑽乃噺团d時期的人文主義、近代英國的經(jīng)驗主義、夏夫茨伯里和哈奇生的審美普遍幸福生活理論、夏爾·巴圖的美的藝術觀念、鮑姆嘉登的感性認識的完善理論、當代實用主義。其顯著特點是貶抑理性、張揚感性。
第二種傾向認同康德確立的“審美無利害”理論,并以下列思想為代表:英國經(jīng)驗主義美學家夏夫茨伯里的“道德感官”理論,鮑姆嘉登、康德的“美學”,黑格爾、謝林的藝術哲學[7]。其顯著特點是貶抑感性、張揚理性。
這兩種傾向盡管立場各異,但二者都以人的生活為中心,旨在使人生活得更好。而問題恰恰在于,西方當代美學理論能否僅僅從倫理的方向就能獲得闡釋的有效性和知識合法性。
美學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主要是補充以理性為中心的啟蒙現(xiàn)代性,其合法性受到了審美(感性)生活理論的支持[8]。在當時,主導美學的主要是歸結(jié)為單一原理的美的藝術,比如,詩歌、繪畫、舞蹈、雕塑、音樂、建筑。而美學作為啟蒙現(xiàn)代性的一部分,與這些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實踐并沒有直接關聯(lián)。美學理論遠離藝術創(chuàng)作與批評實踐,無異于遭到了“閹割”。奇怪的是,正是這種“閹割”使美學在啟蒙現(xiàn)代性的語境中獲得了知識合法性,并得以持續(xù)地發(fā)展與完善。在理性主義的影響下,加之美學學科剛剛建立,西方美學研究者似乎沒有必要、也沒有足夠時間來反思美學理論闡釋的有效性和學科知識的合法性問題,自然也不會像今天的美學研究者一樣有深重的焦慮感。
近年來,大多數(shù)美學研究者深入思考與努力解決的美學理論闡釋有效性和知識合法性問題也表現(xiàn)在西方美學研究基本方法的實踐與檢驗之中。以西方美學理論來闡釋中國的文化藝術現(xiàn)象或建構(gòu)中國美學理論一直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而用中國美學理論的概念、方法、范疇等梳理中國古典美學的思想資源,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美學學科的嘗試則比較少見。最重要的問題是,這些借用自西方美學的概念、方法和范疇在中國美學的獨特的語境中是否仍然對當下中國社會文化現(xiàn)實之中的文藝現(xiàn)象與文藝作品具有闡釋的有效性?以這些概念、方法和范疇等為基礎建立的中國美學史學科是否具有知識合法性?這些質(zhì)疑自20世紀50年代“美學大討論”時就有了。但是,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久,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有待確立,再加上此起彼伏的政治運動,學者的質(zhì)疑聲被迅速淹沒。直到改革開放,這種質(zhì)疑才得以清晰地表達出來。
從20世紀80年代初文藝美學學科建立到90年代“重寫美學史”觀念的提出,再到90年代末提出重構(gòu)中國美學話語,西方美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在中國美學中的實踐過程是與西方美學理論的闡釋有效性、知識合法性危機的意識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此外,西方美學研究方法在中國美學之中的應用、檢驗以及對中國古典美學問題之梳理是否能延續(x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血脈,是否能發(fā)揚中華美學精神,美學研究者是有疑問的。這些疑問隨著中國社會迅速發(fā)展而日益變成了一種嚴重的焦慮,這是中西美學有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西方美學理論的闡釋方法、范疇、話語、架構(gòu)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美學學科的發(fā)展與完善。正是在引進西方美學理論的前提下,中國美學以傳統(tǒng)美學資源為基礎構(gòu)建了不同于傳統(tǒng)的體驗性、詩性美學體系。這種美學體系大致有三種模式:以西釋中、以中釋中、中西融合。其美學話語是在繼承與重構(gòu)的交織中產(chǎn)生的。
由于繼承與重構(gòu)美學話語的過程必然伴隨著術語的借用、變換與思路的碰撞、吸收,而無論如何,這個過程都與審美生活理論的空間位移密切相關,因此,西方美學理論的闡釋有效性和學科知識合法性問題也是審美生活理論在空間中位移的結(jié)果之一?;诖?,我們在分析與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時候,不應該糾纏于具體術語的借用與變換,而應該沿著美學史、哲學史、倫理學史、文化史中“審美理論”空間性位移的路徑深入地分析、思考,以最終找到解決上述問題的可能路徑。
如果說上面所述的“審美理論”空間性位移屬于顯性位移(有明顯線索可循的位移)的話,那么,促成審美理論發(fā)生變遷的各種思潮的空間性聚合與變化則屬于隱性位移。這種思潮的隱性位移也是造成西方美學理論闡釋有效性和知識合法性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由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發(fā)展而成的進步主義思潮由歐洲位移到了美國,直接刺激了實用主義哲學的誕生[9]。也比如,科學主義思潮與人本主義思潮從歐洲大陸隱性地位移到中國,與審美生活理論的空間性位移一起成為中國美學學科建立與完善的至關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人本主義思潮的隱性位移還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刺激了倫理思潮的誕生,并成為20世紀美學的主潮之一。這種倫理思潮深刻地影響了審美理論,使其關注倫理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實用主義美學到了20世紀中后期,已經(jīng)不能有效闡釋先鋒、前衛(wèi)藝術品,陷入闡釋有效性與知識合法性危機中。
盡管分析美學暫時應對了上述危機,但是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分析美學也無法有效解讀層出不窮的藝術作品與藝術現(xiàn)象,且因注重概念分析而忽略了人的倫理生活,產(chǎn)生了闡釋有效性和知識合法性問題。以羅蒂為代表的新實用主義哲學家、美學家的相關理論由于試圖克服分析美學的上述缺陷而成為當代最有影響的美學理論。其主要原因在于,顯性位移到美國的審美生活理論與隱性位移到美國的人本主義、虔信主義、理性主義等思潮實現(xiàn)了有機融合。這種融合使審美理論直面當代人的倫理問題,既克服了分析美學忽略人的倫理生活的不足,又彌補了實用主義邏輯性、科學性之不足,還糾正了歐陸美學理論的形而上學傾向,并適應了美國思想由啟蒙主義向注重人性和道德的超越主義轉(zhuǎn)型的趨勢[10]。也就是說,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是審美理論與諸多思潮空間性位移與相互融合的結(jié)果。
同樣,在中國文化語境中,西方美學理論在中國美學理論之中的應用與檢驗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闡釋有效性和知識合法性問題也是這樣產(chǎn)生的。比如,實踐美學就是康德美學、皮亞杰的符號學、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蘇珊·朗格的情感理論等從不同的地方通過空間性位移來到中國文化語境之中,是針對當時中國思想啟蒙、改革開放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而應對、積累、融創(chuàng)的結(jié)果。后實踐美學也是如此。從實踐美學到后實踐美學演變的趨向就是越來越回到人本身,越來越回到人的倫理生活。自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生活美學、日常生活審美化、全球化的發(fā)展使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變得越來越迫切。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美學的一種重要趨向。
因此,無論是西方美學,還是在西方美學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中國美學,都在朝著倫理方向發(fā)展。這種方向得益于審美生活理論的顯性空間位移與各種思潮的隱性的空間位移,也得益于二者在同一文化語境之中的互動融合。事實上,中國美學學科史就是西方美學理論在中國文化語境之中實踐、檢驗并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互動、融合的歷史。前輩學者用西方美學理論建構(gòu)中國美學,盡管獨創(chuàng)性較小,但他們對中國美學學科的貢獻是不容抹殺的。從王國維、蔡元培、梁啟超等第一代學者,到朱光潛、宗白華、蔡儀等第二代學者,再到李澤厚、蔣孔陽、汝信等第三代學者,最后到當代美學學者,他們都在嘗試建立和完善中國美學學科。今天看來,這些嘗試是有價值的。
20世紀中國美學學科的形成本身就是本土美學學習西方美學理論并不斷嘗試中國化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研究自覺意識逐漸蘇醒,開始關注美學本身存在的闡釋有效性與知識合法性問題。新世紀以來,在交往與對話中,一些學者逐漸對上述問題有了新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嘗試性的解決方法。這些方法的一個突出共同點是中西美學的平等互動與有機融合。在我看來,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極有可能是中西美學之間平等的對話與有機融合的一個交匯點,也極有可能成為新世紀美學復興的一個重要方向。以此為契機,之前提到的西方美學理論的闡釋有效性和知識合法性問題或有望得到合理解決。
1949年以來,伴隨著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立、鞏固和迅猛發(fā)展,中國美學研究范式經(jīng)歷了認識論、實踐論、生活論轉(zhuǎn)向。而同時期的西方美學研究范式經(jīng)歷了心理學、語言學、文化學轉(zhuǎn)向[11]。由此可見,美學研究實際上經(jīng)歷了從內(nèi)部研究到外部研究、從人的精神生活研究到人的物質(zhì)(感性)生活研究的轉(zhuǎn)向。由于這種轉(zhuǎn)向的出發(fā)點是人,目的也是為了使人生活得更好,因此,這種轉(zhuǎn)向也可以被概括為倫理轉(zhuǎn)向。從小范圍講,這是包括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研究在內(nèi)的當代美學研究的一種共同傾向。從大范圍講,這也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共同傾向。其原因可以從內(nèi)和外兩個層面來分析。從內(nèi)因看,西方現(xiàn)代美學學科一開始就是作為啟蒙現(xiàn)代性之補充而產(chǎn)生的。作為研究感性(審美)學科必然以啟蒙理性主義的話語方式表現(xiàn)出來,必然忽略人的物質(zhì)倫理生活。這種理性主義傾向在黑格爾的美學中達到了頂峰。美學成為理念(絕對精神)的感性顯現(xiàn)。由于絕對精神與人的精神生活的關聯(lián)性不大,因此,這種美學也沒有集中關注人的精神生活。這種傾向直到尼采的美學才有所改觀,尼采對悲劇誕生的研究已流露出對人精神生活的關懷。這種關懷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學、心理學美學和存在主義美學中延續(xù)。由此產(chǎn)生的美學理論由于適應了19世紀中后期以來療救人被異化的現(xiàn)實形勢而獲得了知識的合法性。又由于這一時期的藝術作品和文學作品之主題也涉及人的異化,因而,這些美學理論也獲得了闡釋有效性。但是,這種美學理論只對藝術家手工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具有闡釋有效性,一旦出現(xiàn)機械復制的藝術品,其闡釋有效性與知識合法性就會重新受到質(zhì)疑。而20世紀初期興起的實用主義美學較為注重人的倫理生活,主張藝術走向大眾,為人的生活和社會服務。這種美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心理學美學之不足。但是,隨著科學發(fā)展,機械復制藝術大量涌現(xiàn),看起來與普通商品抑或日常生活用品沒有差異,再加上實用主義美學左傾政治觀、保守藝術觀、科學哲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沖擊,實用主義美學遂被分析美學取代[12]。分析美學與之前的所有美學形態(tài)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人的倫理生活。而人的倫理生活本就是美學學科應該關注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卻從一開始就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再從中國美學看,中國美學建立之初,以譯介的德國古典美學為參照,其后雖然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觀點,但基本延續(xù)了德國古典美學思想。改革開放后,盡管這種美學形態(tài)頗受歡迎,但它并未擺脫啟蒙現(xiàn)代性的語境,對人的倫理生活的關注不夠。因此,美學應該回歸人的倫理生活,關注人的倫理生活。
無論是在西方美學還是在中國美學語境中,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都是合理的。而對該問題的忽視,或許正是美學理論之闡釋有效性和美學學科知識合法性不斷受到質(zhì)疑的最重要原因。從更深層次看,美學以及整個人文社會科學所處的當代社會語境也不容忽視。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科學等方面迅速發(fā)展,人文社會科學所處的社會語境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知識增長越來越快,學科分化越來越精細,同時,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分野也越來越嚴重。再加上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知識逐漸趨于數(shù)字化,知識在人們之間的傳播速度加快,并在短時間內(nèi)覆蓋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傳統(tǒng)、不同性別與年齡的人群。這種數(shù)字化、可通約的、可復制性的知識成為當今社會發(fā)展的直接推動力。而獨創(chuàng)性的、啟示性的、不可通約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迅速被邊緣化??梢哉f,現(xiàn)代社會知識的分化是導致人文社會科學迅速邊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推動下,跨文化交流越來越流行。人文社會科學的“歐洲中心論”理念也逐漸演變?yōu)椤岸嘣薄岸鄻有浴崩砟睿霈F(xiàn)了全球逐漸地方化、地方逐漸全球化的趨勢。西方的人文社會科學家越來越多地把目光投向非西方地區(qū),而非西方地區(qū)的人文社會科學家在積極地向西方學習的同時,也逐漸意識到挖掘與弘揚自身的人文社會科學傳統(tǒng)的重要性。各方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日益頻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迎來了交往與對話的時代[13]404-413。
因此,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質(zhì)疑[13]145。人們開始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環(huán)境惡化、道德滑坡、社會碎片化等與人的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更促使人們對以往的人文社會科學理念進行反思和質(zhì)疑。這種反思和質(zhì)疑就包括對西方近代以來的單向的、直線式的、無限前進的進步觀的質(zhì)疑。這些實際上是對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的闡釋有效性和知識合法性的質(zhì)疑。
在上述背景下審視當代美學的研究狀況,總體上可以說,西方美學正在反思人的倫理生活,以解決當下面臨的闡釋有效性和知識合法性問題。可以說,這一過程是美學研究者回歸鮑姆嘉登的美學學科與人的現(xiàn)實生活的過程。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西方近代以來的學科分化體制下越來越專門化、純粹化的美學理論,其主導地位已經(jīng)越來越受到當今美學研究者的質(zhì)疑,越來越在與人的倫理生活息息相關的,豐富、多樣化的文學藝術現(xiàn)象及社會現(xiàn)實問題前束手無策。純粹的美學理論已經(jīng)不再受到歡迎了,而這無疑正是美學回歸人的倫理生活,回歸社會現(xiàn)實,重獲闡釋有效性和學科知識合法性的重要契機。
對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之認同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就是對西方美學的學科特點、方法論和思維特點要有一個理性的、準確的認識。當下,現(xiàn)代學科分化體制之下的美學學科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基礎、多樣的方法論以及人文性的思維方式。多方面的知識基礎主要指,美學要有自然科學、歷史學、藝術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的支撐。只有通過這些知識的支撐,美學才能準確理解復雜的生活現(xiàn)象、文學藝術現(xiàn)象,才能對之進行有效的闡釋,才能解決這些現(xiàn)象所呈現(xiàn)的問題,才能獲得學科知識的合法性。這就決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主要是指研究者既要熟悉美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也要熟悉與美學相關的、相近的學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最新的研究方法。只有充分熟悉并熟練運用這些方法,我們才能在研究美學問題時選擇、使用恰當?shù)难芯糠椒?。而恰當?shù)难芯糠椒ㄓ峙c良好的思維有關。多樣化的研究方法需要有多樣化的思維特點。多樣化的思維特點主要指思維的靈活性、綜合性、發(fā)散性等。只有具有這樣的思維特點,研究者在思考美學問題、建構(gòu)美學理論時才能既不偏離美學學科,又保持開放性。
當前,美學在闡釋有效性和知識合法性上出現(xiàn)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美學學科特點、方法論、思維特點之綜合性認識不足。當下的美學研究者應該對這一問題有清醒的認識。這樣,我們才能理解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之綜合性特點,才能理解該問題對于克服當下美學所面臨的理論闡釋的有效性和學科知識的合法性問題之重要學術意義。西方美學學科的這些特點也是中國古典美學所具備的。因為,中國古典美學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圓融、詩意空靈、生生不息的境界,是混融一體的。這既是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的契機,也是擺脫自身面臨的闡釋有效性和知識合法性問題的契機,更是全球化語境下中西美學對話、中國現(xiàn)代美學話語建構(gòu)的契機。在我們認識到西方美學與中國美學之間相通性的同時,也要認清二者間的差異。在我看來,二者之間差異的核心是,西方美學相對偏重于人的精神生活,中國美學相對偏重人的物質(zhì)生活。其實,人的精神生活與人的物質(zhì)生活都是人的倫理生活之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因為西方美學疏離于關注人的物質(zhì)生活,因此,西方美學才無法對與人的物質(zhì)生活有關的文學、文化、藝術現(xiàn)象做出合理的解釋,無法有效地解答與人的物質(zhì)生活相關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才會出現(xiàn)知識合法性危機問題。正因為中國美學對人的精神生活關注不夠,中國美學才無法建構(gòu)出具有獨創(chuàng)的嚴密邏輯的理論體系。今天,我們能克服以上不足,建構(gòu)出新的美學形態(tài),既得益于以上認識,也得益于全球化的文化視野。
正是基于上述認識且具備了開放的視野,我們才意識到了羅蒂倫理思想的美學定位問題的重要性以及應對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