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體育學院附屬體育醫(yī)院超聲檢查科(四川 成都 610041)
2.成都體育學院附屬體育醫(yī)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41)
敬 容1,* 劉 劍2
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s,HH)是肝臟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其中海綿狀血管瘤發(fā)生較多,發(fā)病率較少的為毛細血管瘤[1]。相關病例資料顯示,HH屬于一種先天性的血管異常,絕大多數(shù)患者瘤體較小,多于體檢或腹部檢查中偶然發(fā)現(xiàn)[2]。而由于HH患者常無明顯臨床特征及表現(xiàn),故影像學檢查為其主要依賴手段,其中超聲為該病的首選檢查手段,但與CT和磁共振檢查相比,超聲檢查診斷HH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明顯較低[3-4]。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超聲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技術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其在肝臟占位性病變中的診斷價值也被多項研究所證實[5-6]。因此,本研究通過整理分析78例HH患者的臨床及影像學資料,探討CEUS與上腹部增強CT檢查對HH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診治療的78例HH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8例,女30例,年齡22~72歲,平均年齡為(47.68±2.64)歲。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行手術切除治療并于術后病理檢查證實為HH[7];所有患者均進行CEUS與上腹部增強CT檢查。排除標準:除HH外存在其他肝臟疾病者;存在惡性腫瘤者;臨床病例及影像學資料不完整或缺乏準確性者。
1.2 檢查方法
1.2.1 超聲造影檢查 采用GE公司的LOGIQ7型彩色超聲成像儀進行檢查,探頭頻率為2.5~4.0MHz,造影劑為聲諾維,采用肝臟常規(guī)超聲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后靜脈推注,對比劑注入后開啟計時器,7s時按下動態(tài)存儲器將動態(tài)影像存于計算機硬盤。觀察至病變組織和肝組織內對比劑完全消退為止,造影結束回放圖像觀察腫瘤與肝臟實質動脈期(8~30s)、門脈期(31~120s)以及延遲期(121~360s)3個時期動態(tài)增強過程與對比劑至灌注模式。
1.2.2 上腹部增強CT檢查 采用Siemens Somatom Volume Zoom多層螺旋CT掃描機進行檢查,對患者完善相關準備后采取平臥位對腹部肝臟區(qū)域進行常規(guī)掃描,掃描結束后通過高壓注射器在肘靜脈以3mL/s的速度以單相期團注射法進行造影劑(德國先靈公司生產的300mg/mL的優(yōu)維顯對比劑100mL)的注入,動脈期(30~35s)、門靜脈期(65~70s)以及延遲期(3~10min),延遲期主要對固定興趣區(qū)域進行掃描。所有患者均完成平掃及三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
1.3 研究內容收集78例HH患者的病例及影像學資料,以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為標準,比較不同影像學檢查對HH的診斷符合率,并分析HH在不同影像學檢查中的圖像表現(xiàn)。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計數(shù)資料通過百分比描述,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檢查方法對HH的診斷符合率情況整理資料可知,以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為標準,78例HH患者中CEUS診斷符合率為89.74%(70/78),增強CT診斷符合率為87.18%(68/78),CEUS與增強CT對HH的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51,P=0.616)。
2.2 不同檢查方法對不同直徑HH的檢出率比較CEUS與增強CT檢查對直徑≥4cm的HH陽性檢出率比較無差異(χ2=2.087,P=0.149),但對于直徑<4cmHH的陽性檢出率CEUS檢查顯著高于增強CT檢查,比較差異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000,P=0.014),見表1。
表1 不同檢查方法對不同直徑HH的檢出率比較[例(%)]
2.3 HH的圖像特征表現(xiàn)
2.3.1 CEUS影像結果分析 整理影像學資料可知,CEUS檢查共檢出HH74例,其中有58例動脈期表現(xiàn)為周邊環(huán)狀、斑點狀或結節(jié)狀向心性增強(圖1),中心未見強化,門脈期病灶中心呈向心性緩慢充填式增強,且病灶回聲較周圍肝組織明顯升高,延遲期與周圍肝實質相比較呈自周邊向中心緩慢充填式增強的聲像圖特征,即超聲造影增強后病灶早期呈周邊強化,隨后呈向心性填充。
2.3.2 增強CT影像結果分析 上腹部增強CT檢查共檢出HH 68例,均為單發(fā)病灶,CT平掃顯示所有病灶均呈現(xiàn)為邊界清晰的圓形或卵圓形低密度影,其中有52例病灶密度均勻,16例病灶呈不均勻低密度影。進一步增強掃描病灶早期于動脈期呈現(xiàn)邊緣強化,表現(xiàn)為環(huán)形或結節(jié)狀,密度接近于同層腹主動脈(圖2A),門靜脈期造影劑逐漸向病灶中心填充(圖2B),部分病灶密度高于同層肝實質密度,呈明顯強化,延遲期48例病灶造影劑的向心性填充表現(xiàn)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有16例表現(xiàn)為對比劑填充不規(guī)則,其余4例病灶向心區(qū)始終未填充。
圖1 超聲造影顯示動脈期表現(xiàn)為呈周邊環(huán)狀及斑點狀向心性增強。
圖2 CT增影像圖。2A:病灶邊緣呈點狀、斑點狀及粗條狀所形成的環(huán)狀增強征象。2B:CT增強示門脈期,從末梢部向中心部擴散,呈現(xiàn)向中心部之乳頭狀突出的填充征象。
HH是肝臟常見的良性病變,可好發(fā)于各個年齡段,其中女性易感[8]。分析以往病理學研究可知,HH主要病理改變?yōu)槊氀馨l(fā)生迂曲擴張呈現(xiàn)出蜂窩狀[9]。以往臨床上對于該疾病的檢測方法主要為二維或彩色多普勒超聲,其診斷價值也已被臨床所證實,但由于肝臟結構的特殊,部分病灶圖像于常規(guī)超聲中不能清晰顯示,因此對于定性診斷來說存在一定困難,而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種影像學手段在HH的診斷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10-11]。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CEUS與增強CT檢查對HH的診斷符合率相類似,均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同時,本研究中,CEUS與增強CT在病灶直徑較大HH的檢出上結果無明顯差異,但CEUS對病灶直徑較小的HH陽性檢出率顯著高于增強CT檢查,提示CEUS在檢出診斷微小HH上具有更為顯著的臨床價值??偨Y以往影像學研究[12]和本研究資料可知,增強CT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具有較高的空間和密度分辨率,其檢查中所用到的多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可明顯提高HH的診斷率,尤其是增強掃描中動脈期所表現(xiàn)的早期呈現(xiàn)邊緣強化以及延遲期的向心性填充更有利于HH和其他肝臟惡性腫瘤的鑒別[13]。但在增強CT檢查中,層厚的限制導致了CT檢查對較小HH的檢出及診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當病灶直徑<2cm時,CT檢查常會因為層厚的限制而不能顯示病灶,從而出現(xiàn)漏診,延誤患者診斷及治療。而CEUS具有操作簡便、無創(chuàng)傷性以及經濟實惠和易被患者所接受等特點,檢查結束后,可反復進行動態(tài)追蹤[14]。本研究結果顯示,CEUS對于HH的診斷符合率和直徑較大病灶檢出率與增強CT檢查相比均無差異,但CEUS對于直徑較小病灶的檢出更為優(yōu)勢??紤]為CEUS通過肝臟透聲窗作用以及對瘤體產生界面反射特征提升檢出率,可以采取多種體位、多個切面進行觀察,尤其適用于較小病灶,且CEUS還可連續(xù)實時成像,信號強度高,信噪比高,圖像均勻,并有較高的穿透力和空間分辨力,更有利于探測深部微小病變[15]。
綜上所述,CEUS和增強CT均能檢出HH,表現(xiàn)為增強后病灶早期呈周邊強化,隨后呈向心性填充,但超聲造影對HH直徑較小病灶的檢出更為優(yōu)勢,故認為可將超聲造影和增強CT相結合可進一步提高HH的診斷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