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舜耕中學 山東 棗莊 277000)
隨著近些年中小學校園安全事件的頻頻發(fā)生,中學校園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一旦發(fā)生一些緊急的突發(fā)性事件,比如,地震、突發(fā)火災、管教沖突等,校園許多中學生會陷入一片恐慌混亂中,很少學生能夠較好的應急心理素質去有序地解決突發(fā)事件,也甚至顧不及對同學的關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學生面對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理能力缺失較為嚴重。日常中學學校組織的一些緊急疏散和突發(fā)事件演練較少,學生的危機意識不強,即使是疏散演練也是在教師有序的組織下進行,沒有真正的達到應急能力培養(yǎng)的效果。然而,中學體育教學作為安全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是可以有效地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應急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可以拓展體育課教學內容,還可以增強學生危機意識和提高應對危機的心理素質。這就需要在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中多方面途徑培養(yǎng)中學生應急能力,從而有效預防和應對突發(fā)事件。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將人們在遇到突發(fā)的威脅到自身生命安全的傷害時,本能地迅速做出自我保護并能將危機解決的綜合能力,就稱之為應急能力。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都會本能地、下意識地進行自我保護。比如,當人在喝水感覺到燙嘴就會本能地將水吐出,進行吹起降溫。這就是人們本能下意識做出面對危險的反應,會經過不斷的刺激而進行一些面對危機的經驗積累,當遇到類似的危險就會提前預知做好防護和自我保護等。但是僅僅通過本能的反應做出一些抵御和防范危險的措施,是遠不足以抵御我們日常中遇到的突發(fā)事件。像遇到房屋倒塌、地震之類的突發(fā)事件,被困的人曾經參加過體育鍛煉和應急訓練的就能相對輕松地等到救援或自救。也就是說,中學生應急能力的培養(yǎng)時在學生本能自我保護意識的前提下,通過體育鍛煉和運動條件反射更好地具備應急能力。
中學生的應急能力實際上就是指學生在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突發(fā)情況,能夠通過自身所掌握的應急知識和技能快速做出應對措施,避免傷害或將傷害降到最低。這種應急能力一般會在遇到突發(fā)事件的情況下,學生才會自我下意識地表現(xiàn)出來。這種能力雖不是正常情況下常見應用的能力,但它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得到潛在的能力提升。從人體構成和運動心理視角分析,應急能力通常與人體自身有很大關系,應急能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構成要素:(1)第一,學生自身面對危機發(fā)生時,大腦敏捷地做出預警的反應;(2)第二,感應危機發(fā)生時,身體做出平衡控制的反應;(3)第三,危機當下,以不同體育運動姿勢化險為夷;第四,面對危機發(fā)生,從容心態(tài)科學分析和面對等等。
從應急能力的主要構成要素可以看出,學生在面對危機時的一種身體和心理都做出不同反應的,盡可能通過自己大腦思維想到的解決辦法進行危機的化解,使得危機事件的以解決或緩解。也就是說,這些要素主要取決于學生自身腦子的機智程度和身體靈活程度,這些要素都直接影響著學生應急能力的培養(yǎng)。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學生應對危機的相應訓練,培養(yǎng)中學生面對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能力,有助于學生在遇到緊急突發(fā)事件能相對從容地應對。一直以來的中學體育教學主要是以學生的體能訓練為主,甚至以中高考需要體育考試項目作為課堂教學內容。這樣較為單一固定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可能導致部分學生失去對體育課的興趣。將應急能力培養(yǎng)滲透到中學體育教學課堂中,不僅有多媒體展示的視頻、圖文的教室內的應急知識和技能的理論講解體育課,還會增加一些面對突發(fā)事件的體育鍛煉,比如,攀巖活動、越障礙訓練、定向越野、現(xiàn)場逃生訓練等,這些有別于傳統(tǒng)體育課堂上的體育運動項目,能夠激發(fā)好奇心和好勝心強的中學生學習體育的動機。這種滲透了學生應急能力的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不僅使得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還打破傳統(tǒng)體育教學內容的局限,從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出發(fā),進一步拓展了體育教學內容。
目前很多中學生在遇到突發(fā)事件或危險事情,由于缺乏預見危機發(fā)生的預警反應,缺乏面對危機能夠不慌亂地化解危機的應急能力。主要時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應急能力的訓練,對于突發(fā)事情不懂得如何處理,一旦遇事就顯得十分慌張、焦慮和手無足措等一些不良心理情緒。那么,中學體育教學中滲透應急能力,在增強學生體能訓練的同時,還會在日常的體育鍛煉中強化著學生面對困境的要有毅力和恒心去完成的品質,在體育教師開展的應急能力體育鍛煉活動中,無形中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磨練著學生意志品德。體育教學中反復多次的應急能力的體育活動訓練,會更進一步地提高學生在面對危機時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做到遇事不慌張,及時調整好自己心態(tài),能夠相對淡定從容地去判斷分析,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去化解危機或將傷害降到最低。
目前很多中學體育教學中都缺乏對學生應急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忽視了體育鍛煉中日常生活應用到的應急知識和技巧。學生在缺乏危機意識的情況下,又沒有經過一些應急的訓練,面對校園內出現(xiàn)火災、地震、失竊、中毒、自殘、打架斗毆等突發(fā)事件的時候,大部分中學生都會比較慌亂,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明確的主見,甚至會出現(xiàn)責任感的缺失、心理失衡的現(xiàn)象,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還會出現(xiàn)突然自殺的情況,這給其他學生和學校都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在中學體育教學重滲透學生應急能力培養(yǎng),不僅在體育課上學習到基本的體能訓練,還能讓學生掌握應對危機的一些基本知識和應對技能,遇到突發(fā)事情可以在良好的體能訓練和敏捷的運動反應能力的基礎上,冷靜沉著地做出自救或他救的應對措施,避免危險的發(fā)生或盡可能地減少危害,從而有助于中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目前很多中學體育教師都容易忽略中學生應急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危機意識和應急能力都缺乏,遇到突發(fā)的情況學生會出現(xiàn)預警反應較慢、遇事慌亂、失去理智等狀況,這就需要中學體育教師在教學上有意識地將應急能力培養(yǎng)滲透到日常的體育訓練中,不僅要加強學生最基本的體能訓練,還要注意在體育運動中進行心理素質的強化訓練和一些應急項目的訓練。首先,中學體育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中學生的體育教學不僅僅是一些簡單的體能訓練,還要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注重學生能力的提升,做好體育教學設計。其次,體育教師要將應急能力訓練有意識地滲透到體育運動項目。比如,通過信號在學生接力跑或短跑運動中,訓練學生的反應的敏捷程度;通過小組合作,按時完成小組內傳球體育項目,訓練學生合作意識和責任意識;還有可以通過投球閃躲游戲式的訓練,加強學生的應急能力訓練。
生活中隱藏著諸多教育因素。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體育訓練,更能增強學生的體育訓練的動機,強化學生危機意識和有意的應急能力訓練。日常生活中學生對于一些突發(fā)事件或危險雖有所耳聞,但很少直接參與實踐演練,導致學生在面對危險時還時不懂如何處理。這就需要中學體育教師,要聯(lián)系學生日常生活中常出現(xiàn)的火災、地震、打架斗毆等突發(fā)事件進行課堂上的實戰(zhàn)演習,同時,可以增加一些,如,越障礙物訓練、跨欄訓練、跳箱子訓練等能夠有效鍛煉到學生應急能力的項目,使得學生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快速地做出反應和應對行動。此外,教師還必須在體育訓練過程中進行心理疏導和意志品質的磨練,讓學生順利成長為身心健康的應急能力得到提升的中學生。
中學體育教學的形式是可以多樣化進行運動項目的學習。首先,作為中學生對一些簡單的體育運動項目已經十分熟悉,這就需要教師在原有教學基礎上,進行應急能力的體育訓練。為改變傳統(tǒng)體育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視頻、圖文等資料,聲情并茂地展示蘊含有應急知識和技巧的體育項目,從理論知識層面上增強學生的危機意識和應急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改變較為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通過學生組織體育項目訓練,教師指導為主,充分鍛煉學生面對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能力,如何更好地解決危機或緩解危機;教師針對他們所設計和組織的體育活動,要有明確的點評和評價標準。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在體育課堂中進行體育游戲的角色扮演,更好地在體驗中積累應對突發(fā)事情的應急能力,從而更有效地以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中學體育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內的課堂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學生的體育運動,都是培養(yǎng)學生應急能力的主要陣地,對中學體育教學加強學生應急能力培養(yǎng)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通常情況下,中學體育校內的體育課堂上更多是注重學生中考、高考各項體育運動項目的訓練,即使在體育課堂教學重滲透了應急能力的訓練項目,還是可以多樣化開展課外體育活動來豐富和檢驗學生的應急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指導學生開展具有一定難度的有別于校內體育項目的一些課外體育項目,或者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進行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戶外體育運動,比如,攀巖活動、分小組登山運動、定向越野運動、叢林救生活動等,通過這些豐富多樣化的戶外體育活動,幫助學生面對危機的心態(tài)調整和理性分析判斷,做好應急的措施,從而真正鍛煉和培養(yǎng)中學生的應急能力。
中學生是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和建設者,中學體育教學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還能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面對現(xiàn)代社會各種校園安全和社會的突發(fā)事件,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應急能力培養(yǎng),既拓展體育教學的內容,又能增加學生應急知識和技能,還能增強學生應急危機的心理素質。這些都需要中學體育教師通過體育課堂中課上訓練和課外體育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應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