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中國知識女性群體的社會責任感被不斷激發(fā),她們走向運動最前線,宣傳愛國與救亡圖存,積極倡導婦女解放。進入20世紀20年代,諸多因素都推動著中國婦女運動的繼續(xù)發(fā)展。從外部環(huán)境看,這一時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婦女群體爭取選舉權的浪潮日興。從內(nèi)部環(huán)境看,1922年,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趕走皖系總統(tǒng)徐世昌,控制北京政府,復請黎元洪出任大總統(tǒng),黎元洪恢復了舊國會,宣布召開議會制定憲法。這些都客觀上為國內(nèi)婦女從法律層面爭取權利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一時期,作為中國知識女性杰出代表的鄧穎超,經(jīng)歷了自身婦女觀的一次重要轉(zhuǎn)變,為天津早期婦女運動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2年11月26日,受北京女權運動同盟會委托,鄧穎超等在津知識女性發(fā)起成立女權運動同盟會直隸支部,宣布其宗旨為“擴張女子在法律上的權利及地位”。領導人王貞儒和鄧穎超向國會遞交了《女權同盟會呈國會請愿書》,提出男女平等享有憲法權利等七項主張,呼吁國會“重天賦人權之真理,洗漢儒以后之陋說;遠順世界潮流,近開民國風氣”。此時,鄧穎超等人受歐美女權運動影響,想要通過請愿等溫和方式,達到爭取婦女權利的目的。但是,這些行動均未得到回應,此后公布的憲法中也未含有提高婦女權利與地位的相關條文。
當時,還有一件事深深刺激著鄧穎超,那就是好友張嗣婧的死。張嗣婧曾經(jīng)是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的學生,還是五四運動中覺悟社及女權運動同盟會直隸支部的成員,但她深受封建舊禮教的影響,聽憑“父母之命”而委身于封建包辦婚姻,最終因產(chǎn)后受虐病亡,年僅21歲。鄧穎超對張嗣婧的死悲憤不已,先后發(fā)表了《宣言——為衫棄的死》《張嗣婧傳》《姊妹們起喲》等文章,揭露封建舊禮教對女子的迫害。鄧穎超認為,受過新式教育的張嗣婧,非但沒有培養(yǎng)出奮斗革命的精神,反而被舊婚姻和經(jīng)濟制度等脅迫,難逃舊禮教的魔爪。鄧穎超對張嗣婧感到痛心之余,更想用她的死來喚起廣大婦女同胞們的覺醒。鄧穎超強調(diào):“在過去的幾千年中,中國的文化、歷史、制度、習慣、法律……上,概不承認女子是一個‘人,視女子為玩物,為奴隸。未婚時是父母的私的財產(chǎn),已婚后,是丈夫的私有玩物,是姑翁的牛馬奴隸?!彼粲鯊V大婦女姊妹要猛醒與革新,覺悟到自己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敢于打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而獲得新生。此外,鄧穎超認為張嗣婧的悲慘遭遇中含有舊經(jīng)濟制度、女子教育機制等諸多急應解決的社會問題,反映出她對婦女問題根源的初步思考。
女權運動同盟會直隸支部的請愿活動屢屢失敗,使鄧穎超與原覺悟社成員李峙山、諶小岑等人感到,有必要成立一個組織上更為嚴密的婦女團體,通過辦刊和興學等方式,深層思考婦女解放問題,推動婦女運動的繼續(xù)發(fā)展。1923年4月2日,女星社召開第一次會議宣告成立,鄧穎超為主要負責人之一。除社員外,一些熱心婦女問題的人還可以“社友”名義參與活動。社員和“社友”不限男女,參加者幾乎都是當時文化教育界的知識分子。有男性參與到婦女團體當中,共同探討婦女解放話題,足見女星社的開放性與多元性。從命名來看,女星社希望成為指引婦女擺脫封建枷鎖的“啟明星”?!洞蠊珗蟆吩谂巧绯闪⒅踉①澠涫恰疤旖蚺缰锕狻保梢姰敃r社會對女星社寄予了很大期待。
女星社成立之時,鄧穎超還沒有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五四運動期間鄧穎超開始初步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她晚年曾回憶到,那時的她們還沒有讀過多少理論書,只知道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理想,是沒有階級、沒有人壓迫人、剝削人,是要建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并決心為實現(xiàn)這個理想而奮斗終身。從女星社的宗旨上來看,她們致力于“實地拯救被壓迫婦女,宣傳婦女應有的革命精神,力求覺悟女子加入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運動”。
為宣傳婦女“自救自決”的思想,女星社出版了《女星》,先后作為《新民意報》和《婦女日報》的副刊出版發(fā)行。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女星》共出刊57期,成為真實呈現(xiàn)婦女生活、集中探討婦女問題的重要陣地。作為《女星》的編輯和作者,鄧穎超做了很多具體的工作,發(fā)表了《錯誤的戀愛》《兩個使我難忘的五七》《受了婆婆教訓的一個同學》《經(jīng)濟壓迫下的少女》等文章,號召婦女思想覺醒。鄧穎超的文章情感豐沛真切,她擅長通過鮮活實例抨擊封建禮教對于婦女的迫害,引起人們對婦女問題的關注。鄧穎超在《受了婆婆教訓的一個同學》一文中,撰寫了一個她所認識的女同學的真實事件。石君畢業(yè)后原本在霸縣小學任教,她的母親以生病為由騙她回家結(jié)婚?;楹螅瑥那盎顫娎寺乃袚鸶鞣N家庭重任,在鄧穎超眼中她沉默拘謹,像是完全變了一個人。不同于此前對張嗣婧事件的態(tài)度,除了悲憤,鄧穎超更多地開始思考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她對社會迫害女子的種種弊端的批判也更加猛烈,她在文章中開始著重筆墨對現(xiàn)有女子教育發(fā)出了嚴正質(zhì)疑:“現(xiàn)在的女師范教育,將要破產(chǎn)了!……造就五年的人才,竟被一年半的舊家庭染化了,這在教育上,是何等傷心可羞的事呵!教育當局者們,我愿你們徹底醒悟,改弦更張吧!”
五四運動后,鄧穎超從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畢業(yè),先后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天津達仁女校任教,成為女界投身教育的先鋒人物,對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認知。鄧穎超意識到,在當下的社會里,學校只是為有產(chǎn)階級而設立的,女子教育更是限于這一階級中的少數(shù)人,大部分女子根本不可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想要使女子獲得解放,就必須先增加女子的知識,使她們有生存的技能。因此,教育成為改變女子人生道路的基礎和當務之急。
為了改變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鄧穎超等女星社成員創(chuàng)辦了專門面向平民婦女招收學員的補習學?!芭堑谝粙D女補習學?!焙汀芭切瞧诹x務補習學?!?,推進女子教育。鄧穎超擔任教務長和責任校董,教授簿記課。女星第一婦女補習學校以教授失學女子普通知識及淺近技能,使其能自謀生活為辦學宗旨,畢業(yè)年限分甲、乙兩種,甲種一年,乙種一年半;女星星期義務補習學校則主要針對終日勞作沒有時間上課的女子,不收學費,每星期日授課三小時,為婦女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的獨立創(chuàng)造一定條件。這期間的辦學經(jīng)歷,也使鄧穎超在日后格外關注平民教育,尤其是平民女子教育的議題,為推動天津乃至全國平民教育的發(fā)展貢獻良多。
1923年,原覺悟社成員、在歐洲留學期間成為中共黨員的劉清揚返回天津,與鄧穎超、李峙山、周毅等人商議創(chuàng)辦一份??源嗽鰪娙珖鴭D女運動者的聯(lián)絡和消息匯集,推動國內(nèi)婦女運動的發(fā)展。1924年1月1日,《婦女日報》正式創(chuàng)刊,成為中國近代第一份專門探討婦女問題的日報。中共中央婦女部部長向警予高度評價該報是“中國沉沉女界報曉的第一聲”。鄧穎超擔任《婦女日報》編輯,撰寫稿件宣傳婦女運動和馬克思主義思想。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鄧穎超旋即在《婦女日報》發(fā)表了《悼列寧》一文。文章介紹了列寧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相結(jié)合的具體實踐,指出列寧無時無刻不是在那里與壓迫人類的惡魔——資本主義斗爭,備嘗艱辛,操勞過度,雖然與世長辭,但他為人類社會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紀元,其精神和偉大的事業(yè)必將永垂不朽。文章最后,鄧穎超號召人們繼承列寧的事業(yè),運用社會主義來改造中國,她說:“他不死于紛亂之際,不死于完成之時,而獨死現(xiàn)在,實有意與后繼者,奮斗努力的機會。那么,后繼者又何必過分痛悼,而不愈加努力呢?”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此時的鄧穎超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此外,鄧穎超還在《婦女日報》上先后發(fā)表了《實踐之燈》《勝利》《復活》《愛與教》《小詩》等詩作,以文學作品表達自己熱烈的情感,在宣傳革命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總的來講,這一時期,鄧穎超在天津的婦女運動實踐,呈現(xiàn)出以下兩個重要特征:首先,獨立性更加明顯。婦女運動開始從整體的社會運動中逐漸分離出來,成為知識界專門討論的社會問題,《女星》《婦女日報》的創(chuàng)辦,為專門探討婦女話題,表達女性見解提供了平臺;其次,探討婦女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有所推進。這一時期圍繞婦女的解放問題,不僅延續(xù)了“五四”期間破除封建枷鎖、爭取男女教育平等、戀愛與婚姻自由、主張經(jīng)濟獨立等話題,更對婦女問題背后的根源進行了深入探討,意識到中國婦女想要謀求徹底的解放,就需要把婦女運動置于社會革命的洪流當中,只有階級的解放,才有婦女真正的解放,這樣就促使未來的婦女運動開始突破“五四”期間資產(chǎn)階級民主要求的范圍,向無產(chǎn)階級婦女解放道路邁進,為日后的婦女運動指明了方向。
(摘自《百年潮》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