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自斌
散文是中國文學中的一種古老的文體,其名稱雖出現(xiàn)在北宋,但實際創(chuàng)作則可上溯至《周易》《尚書》。這種體裁因?qū)懽鞣绞届`活,便于作者自由抒發(fā)真實情感,而成為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哺育了中華民族,肇始了中華文明。歷代中國人通過不同的方式記錄了他們對于黃河的感情,黃河散文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類文體。如果細分,黃河散文又可以分為治河類、游記類、頌美類和祭文類等題材。不同題材有不同的特點。治河類散文記載了中國人民勤勞拼搏、難而不懼、自強不息的毅力,游記類散文記錄了人們對于黃河沿岸美麗風景的熱愛,頌美類散文講述了黃河帶給中華民族新生的期望和宏闊的精神,祭文類散文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活動中對于黃河的敬畏之心。
黃河散文中,最早關(guān)于黃河治理的,是《尚書》中的《禹貢》。這篇文章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河的行跡:“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边@反映了我國先民治理黃河時的無所畏懼的精神。其后,漢代賈讓的《治河三策》揭開了黃河治理史上理性思考的序幕,東漢王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實地勘察,因地制宜,系統(tǒng)謀劃,奠定了黃河八百余年無大決的局面,相關(guān)文獻記錄在《后漢書·循吏列傳》。
宋代君臣長于論辯,宋儒所撰政論文中有關(guān)黃河的論爭,體現(xiàn)他們對于黃河治理的思考。宋代學者,如歐陽修、范祖禹、蘇轍、曾鞏等都寫過關(guān)于黃河治理的文章。影響較大的如《再論回河札子》《又乞罷回河札子》《論修河第三狀》,體現(xiàn)了我國宋代士大夫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自元代始,黃河淤堵改徙,越來越頻繁,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改善黃河水文。歐陽玄的《至正河防記》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關(guān)于黃河治理所用技術(shù)、工匠、材料以及堤壩標準的記載,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經(jīng)驗參考。徐有貞的《言河灣治河三策疏(河灣治河)》、潘季馴的《河議辨惑》,都是行之有效的黃河治理經(jīng)驗總結(jié)。自先秦至清代,中國人民因黃河而生,又因黃河淤塞而不斷與大自然抗爭。當我們閱讀這一類散文時,常常為古代人民堅強不屈、攻堅克難的精神所感動。
游記類散文也是黃河散文的重要內(nèi)容。這類散文多寫黃河及其重要節(jié)點的風光,作者馳騁游思于黃河美景,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和秀美。曹于汴的《游龍門記》、呂柟的《觀底柱記》、徐霞客的《游太華山記》、都穆的《砥柱》、薛瑄的《游龍門記》、顧炎武的《復庵記》等,都是優(yōu)美的散文。徐霞客的《游太華山記》,記錄了徐霞客春天從潼關(guān)到南陽淅川路途中的美景,其中有秀麗與雄偉共存的華山,也有華山腳下“金帶”環(huán)繞的黃河。都穆的《砥柱》流傳很廣,文中詳細記錄了作者游覽砥柱山的具體時間、緣由以及隨行人員。景色的描寫,讓讀者了解到三門山與砥柱山的不同。文中還向讀者講述了這樣的哲理:如果想一覽心中向往的美景,就要不懼艱難,勇往直前;要“知行合一”,即“盡信《書》,不如無《書》”等。文中“砥柱,今屹然中流”一語,尤為精辟,也是后來我們所說的“中流砥柱”的最早表述。全文寥寥數(shù)百字,構(gòu)思精巧、結(jié)構(gòu)嚴謹,突顯了黃河巋然屹立的精神。顧炎武是明代士大夫的代表,他在明王朝覆滅之后,仍堅定地保持了他對國家的忠誠,他的《復庵記》在描寫黃河時突出黃河岸邊“太華之山,懸崖之巔,有松可蔭,有地可蔬”“大河之東,雷首之山蒼然突?!钡囊庀?,又引入了伯夷、叔齊恥食周粟以及介子推幫助晉重耳成為晉國君主的典故,寫景抒情,表達了自己為國出力、決不低頭的信念。文章短小精悍、淡雅雋永、收放自如,將顧炎武內(nèi)心忠于故國的精神流露無遺,但表達方式卻含蓄委婉、不著痕跡。
頌美黃河的散文,較早的有漢代應玚《靈河賦》,此文雖然簡短,卻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包括東漢時期人們對于黃河源的認知,對于昆侖山的認知,以及公元前132年河南濮陽黃河瓠子決口,漢武帝親臨黃河決口處指揮、文武官員皆參加堵口的事情。黃河本混濁不清,但歷史上也偶有清澈——“河清”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被先民認為是祥瑞的象征,于是出現(xiàn)了一批以“河清”為題目的頌美黃河的散文。其中南朝宋鮑照的《河清頌》為這類散文的濫觴,此后歷代都有歌頌黃河清的散文出現(xiàn)。如唐代許堯佐的《清濟貫濁河賦》,唐代長孫無忌的《賀河清表》,宋代夏竦的《河清賦》,明代朱右的《進河清頌表》,明代胡廣的《河清賦(有序)》,清代章佳·尹繼善的《河清賦》等,連清代雍正皇帝都寫了《黃河澄清碑記》。這些“河清”散文,都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唐代實行的科舉考試,其中就有關(guān)于“鯉魚跳龍門”的題目,這類題目讓知識分子對黃河有了一份新的寄托,如元弼的《魚躍龍門賦》、苗秀的《魚登龍門賦》等。
祭祀類散文表達了中華兒女對黃河的敬畏和崇拜,雖然有些迷信的成分,但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些夢想。明代潘希曾《沛縣飛云橋祭大河文》和《滎澤縣孫家渡祭大河文》兩篇祭文,都是他任河政官員時所作。明嘉靖七年,黃河下游沛縣一帶沖決,潘希曾到任后,對當?shù)氐牡貏荨⑺畡葸M行了細致考察,分析未來可能發(fā)生沖決的地方,而后建議加筑濟沛間東西兩堤以拒黃河,此建議得到嘉靖皇帝的認同,并付諸實施,于是“筑長堤起單至沛幾百四十余里”。潘希曾等人的祭文一般為治河工程開始之前或完工之后,祈求天地神明保佑國泰民安。
黃河散文是一個巨大的寶庫,解讀黃河散文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嘗試:一是文學賞析。這類散文可提高中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高無疑具有較強的輔助作用。以上所述游記類、歌頌類作品都采用文學賞析的方式去解讀。二是經(jīng)世致用。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黃河治理類散文集中體現(xiàn)了實用的特色。三是社會經(jīng)濟學。黃河散文中有部分記錄了黃河改徙中人口、經(jīng)濟、農(nóng)業(yè)的變遷,亦可從這個角度進行探索。
本文所述僅是黃河散文這一浩瀚海洋之一粟,不能一一詳盡解讀。但就上述黃河散文中的名人、名篇簡析,我們可以從中揭開這些作品所蘊含的黃河精神、中國文化精神。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即“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數(shù)千年來,中華兒女在黃河沿岸生生不息,依賴黃河,又改造著黃河,在這個過程中,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重要精神?!百F和尚中”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黃河散文也體現(xiàn)了這一重要的文化內(nèi)涵,歷代人民都在追求人與黃河的和諧發(fā)展。傳承、保護與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黃河散文中的黃河精神、黃河魂都是優(yōu)秀的基因,因黃河而生的“中流砥柱”、難而不懼、自強不息、勤勞拼搏精神是我們在新時代為中國夢奮斗的重要精神力量。
(本欄責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