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xué)兩篇」
體志氣韻
明代后七子的領(lǐng)袖人物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馀師錄》曰:“文不可無者有四:曰體、曰志、曰氣、曰韻?!弊髟娨嗳?。體貴正大,志貴高遠,氣貴雄渾,韻貴雋永。四者之本,非養(yǎng)無以發(fā)其真,非悟無以入其妙。
此所謂“體”“志”“氣”“韻”,其含義可意會而難言傳。如果要試做一簡單的說明,似乎可以這樣說:“體”是主體、本體的體,包括體性、體貌、體勢、體器等意思,是格局、規(guī)模所構(gòu)成的總體面貌,是詩文的根本。體貴在“正大”,不偏不倚,不局不促,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志”是詩文所飽含的思想內(nèi)容,貴在“高遠”。古人有“詩言志”的說法,志有高下之分、遠近之別,高遠才是上乘?!皻狻笔亲骷移綍r的精神境界(人格、性情、才調(diào))和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準備(激情、沖動、勇氣)在作品中的表現(xiàn),氣以雄渾為貴。雄渾,是形容氣的充盈有力。司空圖《詩品》曰:“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庇行蹨喼畾?,才能有磅礴之文?!绊崱笔侵疙嵨?、情韻,語言之外令人回味無窮的意蘊,久久蕩漾在讀者心中的回響。韻當然以雋永為妙,雋永則令人永志不忘,具有長遠的藝術(shù)效果。
“體”“志”“氣”“韻”可以作為我們評價欣賞詩文的標準。文中之佳作,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韓愈《送李愿歸盤古序》、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修《醉翁亭記》等等,莫非如此。詩中之佳作,如李白《關(guān)山月》、杜甫《秋興》、陸游《書憤》、文天祥《正氣歌》亦莫非如此。其實,又何止詩文呢?書畫也是如此。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體志氣韻四者兼?zhèn)涞淖髌?,每讀此帖,輒深感其正大高遠雄渾雋永之兼?zhèn)涠疫_到了極致。特別是那氣韻,體現(xiàn)魏晉士人特有的文化氛圍和玄遠意味,后人是難以學(xué)到的。唐代的顏真卿、柳公權(quán),他們的書法之所以成為后人的楷模,也由于這四者很好地協(xié)調(diào)在一起。即以顏真卿而論,他的楷書結(jié)體端莊雄秀,天骨開張,用筆渾厚強勁而又饒見筋骨,雄力內(nèi)含,大氣磅礴,具有盛唐氣象。他的行草,如《祭侄文稿》,結(jié)體沉著,筆劃飛揚,其浩然凜然之正氣貫穿于始終,讀之回腸蕩氣。畫家當中早的如李成、范寬、馬遠、夏圭,且不必說,即如我喜歡的元代畫家高克恭,其《云橫秀嶺圖》設(shè)色畫云山煙樹,溪水茅亭,白云橫嶺,樹木蔥蘢,氣韻之勃郁流潤,直欲溢出畫面之外。
忽然想到,“體貴正大,志貴高遠,氣貴雄渾,韻貴雋永”這四句話不是也可以用來評論人物、修養(yǎng)自我嗎?正大,遂能有氣象;高遠,遂能成大事;雄渾,遂能有力量;雋永,遂能得恒久。藝術(shù)之道和為人之道,原是可以相通的,藝術(shù)的至境和道德的至境也是相近的。從藝術(shù)欣賞中可以悟出做人的道理,從修身中也可以得到藝術(shù)欣賞的眼光。
江山之助
今冬北京多雪。一天,趁那雪下得正緊的時候,到燕園散步。只見未名湖一帶迷迷茫茫,隱現(xiàn)些樹木和樓閣,宛如夢境一般,不禁想起前人詠雪的詩句。唐太宗的“無樹獨飄花”(《望雪》),暗含柳樹飄絮的比喻;杜甫的“舟重竟無聞”(《舟中望雪》),暗示雪與雨的不同,都富有意趣,岑參說:“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保ā栋籽└琛罚┣逍铝鲿?,驚異中透露出對春天的期待,是詠雪的名句。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陶淵明這兩句詩:“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結(jié)(一作潔)?!保ü锩畾q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人準確地把握并表現(xiàn)了雪后的視覺效果,那雪悄悄地來到眼前,滿鋪在大地上,給人一個驚喜。至于宋人張元昊的“戰(zhàn)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見宋俞文豹《清夜錄》所引,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引《西清詩話》同。但《苕溪漁隱叢話》所引《西清詩話》作“張元”,詩的字句亦有異。待考),極盡比喻形容之能事,雖然顯示了奇特的想象力,畢竟雕琢夸張得有些過分了。
從這些詠雪的詩又想起唐朝宰相鄭綮的話,當有人問他:“相國近有新詩否?”他回答說:“詩思在灞橋風(fēng)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孫光憲《北夢瑣言》)這不太經(jīng)意的一句話,說出了寫詩要到大自然中尋找靈感的道理,很耐人尋味。
關(guān)于詩和大自然的關(guān)系古人有不少論述。劉勰早在《文心雕龍·物色》就說過:“然屈平所以能夠洞監(jiān)風(fēng)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他把屈原之所以能寫出好詩的原因,解釋為得到了江山之助,是大自然陶冶了屈原的詩情,賦予他靈感。宋代的王十朋接過這個話題,對白居易和蘇東坡有這樣的議論:“文章均得江山助,但覺前賢畏后賢?!保ā队螙|坡十一絕》之二)陸游對此也深有體會,他說:“揮毫當?shù)媒街?,不到瀟湘豈有詩?”(《予使江西時以詩投政府丐湖湘一麾會召還不果偶讀舊稿有感》)又說:“君詩妙處吾能識,正在山城水驛中?!保ā额}廬陵蕭彥毓秀才詩卷后》其二)這意思楊萬里也說過:“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保ā断聶M山灘頭望金華山》)其二)宋周輝的筆記《清波雜志》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記載:“頃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賡和,明誠每苦之也?!币装簿褪撬纬~人李清照,她到雪中尋詩,也是想求得江山之助吧?清黃宗羲有一段話值得深思:“古人不言詩而有詩,今人多言詩而無詩。其何故也?其所求之者非也。上者求之于景,其次求之于古,又其次求之于好尚?!保ā督鸾樯皆娦颉罚┣笾诰埃褪乔笾诮街?,這是最好的途徑;求之于古難免因襲而缺少創(chuàng)新;至于求之于好尚,趕時髦,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書畫家也有講江山之助的。宋董更《書錄》記載了黃庭堅的一段話:“余寓居開元寺之怡思堂,坐見江山。每于此中作字,似得江山之助。”宋朝的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畫家在觀賞山水時,要“以林泉之心臨之”,“身即山川而取之”,這樣畫出來的山水畫才能把人帶到仿佛真實的山水之中。江山之助的道理其實很簡單。江山可以提供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可以開闊詩人和畫家的心胸,激發(fā)他們的靈感,培育他們的激情,呂本中所謂:“古人觀名山大川,以廣其志思而成其德”(見周輝《清波雜志》),就是這個意思。從江山之助我又想起人與大自然的交融合一,在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時如果能達到這種合一,就有可能進入化境了。明蘇伯衡說:“與造物者游,得于心,形于言,燦然在紙而成章,則謂之文;得于心,形于手,燦然在紙而成象,則謂之畫?!保ā顿浗鹩褓t序》)所謂“與造物者游”包含與大自然合一的愿望。明沈顥在《畫麈》中說:“山于春如慶,于夏如競,于秋如病,于冬如定。”不僅說出了山在四季的不同神態(tài),而且也說出了他自己在看山之際,心與山相交融所得到的不同感受。
江山之助,又何限于文藝創(chuàng)作呢?江山也有助于啟迪人的智慧,蕩滌人的心靈,提升人的境界,幫助人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真無法想象,離開了江山之助,人的生活將多么貧乏,人的想象力將多么枯澀!
「散記一篇」
讀帖
小時候長輩命我臨帖,也曾敷衍過一陣子,既是敷衍,當然嘗不到什么樂趣,也就沒有什么長進。長輩見我不堪造就,便放松了督責(zé),我索性不再臨習(xí)了?,F(xiàn)在想起來頗有點后悔。
然而,畢竟算是摸過帖的人,臨不好,讀還是樂意的,這讀帖的樂趣一直維持到現(xiàn)在。每逢空閑或雖忙而欲“偷閑”的時候,便隨意取些帖來,或坐或臥,任意翻閱?!镀綇?fù)》就《平復(fù)》,《蘭亭》就《蘭亭》;《祭侄稿》也行,《寒食詩》也行,拿到什么是什么。有時連文章一起欣賞,王羲之帖中的傷時之情,顏真卿帖中的浩然之氣,孫過庭《書譜》的高論,米芾《虹縣詩》的遣詞,都令我贊嘆。有時只看書法,而不顧文章如何。就一個字而言,其提頓轉(zhuǎn)折、間架結(jié)構(gòu),或嚴整,或奇險,或瀟灑,或莊重,很值得揣摩。就一行字而言,其字距之疏與密,氣勢之暢與澀,大有可以玩味的地方。就一幅字而言,其布局的巧妙,那種類似音樂旋律的意味,那種徐疾濃淡所形成的節(jié)奏感,更是常讀常新。有時讀到會心處,情不自禁學(xué)著用手比劃幾下,即所謂“書空”。有時并不比劃,只是呆呆地讀,一邊讀一邊猜測前賢的模樣和秉性:王右軍也許很瘦,既然“頻有哀禍”,又“哀毒益深”,焉得不瘦呢;蘇東坡字肥,人大概也胖胖的;張長史嘛,寫狂草的人,恐怕有點邋遢;黃山谷呢,筆法開張,為人大概相當豁達。就這樣,與千載之上的古人交友,真是無窮的樂趣。
我還有一種習(xí)慣,一邊讀帖一邊聽音樂,多半是歐洲的古典音樂。眼前是二王,顏柳,蘇黃米蔡,耳邊是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書法與音樂,中國和歐洲,頗有可以溝通的地方。巴赫與顏真卿的恢宏,貝多芬與蘇東坡的雄放,肖邦與文征明的俊逸,往往令我驚異其間的相似。當讀到筆墨酣暢之處,又恰逢五音繁會之際,浸潤在一片不可言說的愉悅之中,如癡如醉,物我兩忘,不知時光之流逝。曲終以后,慢慢合上帖,環(huán)顧四周,自己多年購置的書籍不太整齊地插在書櫥里,心中很充實也很輕松。我不練氣功,這就是我的氣功。試想,“寂然凝慮,思接千載”,這不是氣功的境界,又是什么呢?
(作者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