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亞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腦卒中為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常損傷腦神經系統(tǒng),引起癱瘓,其中痙攣性偏癱較為常見[1]。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屬中醫(yī)“痙證”、“筋病”等范疇。氣虛血滯,陰陽失調,腦脈痹阻為其基本病機,治當通筋活絡、調神導氣、平衡陰陽[2]。瀉陰補陽針刺法選取患肢陰、陽側穴位,予以插捻轉瀉法,可疏通經絡、濡養(yǎng)筋骨、活血止痛[3]。本研究用瀉陰補陽針刺法聯(lián)合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16例,均為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診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8例。對照組男31例,女27例;年齡41~74歲,平均(58.32±5.24)歲;病程10~167d,平均(84.36±11.42)d。觀察組男26例,女32例;年齡39~76歲,平均(58.46±6.71)歲;病程12~178d,平均(84.63±12.34)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2017年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相關證候辨證。主證為偏癱,口舌歪斜,偏身異常;次證為頭暈目眩、頭痛,共濟失調;舌苔黃膩,脈滑。②符合2018年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5]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相關診斷標準。③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由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引起肢體痙攣,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認知功能障礙,嚴重感染,既往上、下肢肌肉損傷、肢體殘疾,治療依從性差,失語或癡呆,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暈針或針刺過敏,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皮膚破潰,造血系統(tǒng)障礙,骨關節(jié)疾病,惡性腫瘤,精神障礙。
兩組均給予抗血栓、降脂、降壓、溶栓等治療。另給予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治療。取仰臥位,采用對角線模式,沿正確方向予以抵抗力,牽拉參與運動主要肌群,擠壓患側關節(jié),給予口令指示,刺激患者肢體主動運動,1次30min,1日1次。連續(xù)治療30天。
觀察組加用瀉陰補陽針刺法。取平臥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無菌針30°角斜刺患肢陰側穴(極泉、大陵、尺澤、內關;伏兔、承山、三陰交、血海),予以提插捻轉瀉法行針,1次10min,留針30min,后30°角進針患肢陽側穴(外關、臑會、手三里、合谷、殷門、解溪、陽陵泉),予以提插捻轉補法,1次10min,留針30min,1日1次。連續(xù)治療30天。
中醫(yī)證候積分:依據證候嚴重程度分別將主、次證分為無、輕、中、重度,主證分別計為0、2、4、6分,次證分別計為0、1、2、3分,分值越高表示證候越嚴重。
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值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痙攣情況:采用臨床痙攣指數(CSI)評估痙攣程度,包括腱反射、肌張力及陣攣3部分,總分0~16分,分值越高表示痙攣程度越嚴重。
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評分(BBS評分)評估平衡能力情況,總分0~56分,分值越高表示軀體平衡功能越強。
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上肢功能量表(FMAUE)評估上肢運動功能情況,包括手指、肩、腕、肘等運動,33條目,總分0~66分,分值越高表示上肢運動功能越強。采用簡化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評估兩組下肢運動功能情況,包括下肢反射活動、伸肌、屈肌及伴協(xié)同運動、正常反射、分離運動、行走協(xié)調性等方面,總分0~34分,分值越高表示下肢運動功能越強。
肌張力:采用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MAS)評估兩組上肢肌張力情況,分別計肌張力0、1、1+、2、3、4等級為0、1、2、3、4、5分,分值越高表示肌張力越高。
采用血液流變儀(眾馳Zonci,型號ZL6000C型)檢測血漿黏度(PV)、紅細胞聚集指數(AI)。
日常生活能力: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評分量表評估日常生活能力,包括吃飯、穿衣、洗澡等10方面,總分0~100分,日常生活能力與分值呈正相關。
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估生活質量,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顯效:主、次證均顯著改善或基本消失,NIHSS評分減少大于46%,肌張力減低大于等于2級。有效:NIHSS評分減少18%~45%,肌張力減低1級。無效:肌張力未見明顯改善,甚至病情加重,NIHSS評分減少小于18%。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神經功能、痙攣情況、平衡功能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神經功能、痙攣情況、平衡功能比較 (分,±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神經功能、痙攣情況、平衡功能比較 (分,±s )
時間 組別 例中醫(yī)證候積分 NIHSS CSI BBS治療前觀察組 58 10.56±1.11 8.65±1.78 10.88±1.54 25.55±3.81對照組 58 10.33±0.82 8.62±1.64 10.76±1.32 26.09±3.48 t 1.269 0.094 0.451 0.797 P 0.207 0.925 0.653 0.427治療后觀察組 58 3.92±0.73 3.44±0.96 6.88±1.32 36.76±4.51對照組 58 7.33±0.79 5.70±1.22 8.65±1.11 30.79±4.22 t 24.144 11.087 7.816 7.361 P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肌張力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肌張力比較 (分,±s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肌張力比較 (分,±s )
時間 組別 例 FMA-UE FMA-L 上肢MAS 下肢MAS治療前觀察組 58 19.72±6.17 14.09±3.96 2.90±1.28 1.96±0.85對照組 58 19.61±6.21 13.28±3.54 2.93±1.25 1.95±0.95 t 0.096 1.161 0.128 0.060 P 0.924 0.248 0.899 0.953治療后觀察組 58 30.55±6.68 27.36±3.11 1.20±0.52 0.89±0.35對照組 58 25.31±7.61 23.65±2.96 1.84±0.81 1.45±0.55 t 3.941 6.581 5.064 6.542 P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比較 (±s )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比較 (±s )
組別 例 PV(mPa·s) A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8 1.91±0.26 1.60±0.14 3.37±0.14 2.87±0.12對照組 58 1.92±0.24 1.87±0.19 3.36±0.15 3.26±0.11 t 0.215 8.713 0.371 18.246 P 0.830 <0.001 0.71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比較 (分,±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比較 (分,±s)
組別 例 MBI GQOLI-74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8 48.37±7.31 67.81±11.41 52.88±4.87 76.81±5.31對照組 58 48.73±7.52 59.51±9.66 53.14±4.58 69.57±4.92 t 0.261 4.228 0.296 7.617 P 0.794 <0.001 0.768 <0.001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通過施加外界阻力、牽拉、關節(jié)壓縮、牽引等方式,刺激增強相關神經肌肉反應,并用口令方式引導患者運動,能有效降低肌張力,改善痙攣情況,促進其運動功能恢復,但對伴認知障礙、失語等患者治療效果欠佳[7-8]。
中醫(yī)認為,卒中后痙攣性偏癱多因肝腎虧虛,神竅失靈,氣血逆亂,痰濕壅盛,腦脈痹阻,血溢腦脈,久治不愈,肝腎陰虛、血不養(yǎng)筋,經絡無主。治當舒經通絡,活血化瘀,補腎益氣,通筋活絡[10]。瀉陰補陽針刺法可疏通經絡、調神導氣、濡養(yǎng)筋骨、平衡陰陽、活血止痛、通絡化瘀之效[10]。研究證實,瀉陰補陽針刺法可刺激運動神經元,調節(jié)中樞神經活動,抑制神經遞質釋放,進而改善肌痙攣情況;此外,還可拮抗亢進肌群,調節(jié)關節(jié)伸肌功能及肌張力,促進運動功能恢復[11]。
瀉陰補陽針刺法聯(lián)合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治療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