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素芹 李明
內(nèi)容摘要:中國經(jīng)典歌曲對外傳播有賴于翻譯行為的推動。譯好中國經(jīng)典歌曲,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有諸多中國經(jīng)典歌曲被陸續(xù)譯成英文,這些歌曲在英語世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然而,就如何更好地將中國經(jīng)典歌曲譯成英文所進行的研究,似乎還不多見。本研究基于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目的層次論和“五項全能原則”提出了中國歌曲英譯的“可傳唱性層次”以及運用“原文信息再現(xiàn)”、“自然性處理”和“可傳唱性調(diào)整”等原則來指導(dǎo)中國經(jīng)典歌曲英譯,可以更為有效地助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戰(zhàn)略目標。
關(guān)鍵詞:歌曲翻譯;目的層次論;五項全能原則;可傳唱性;可傳唱性層次
作者簡介:湯素芹,廣州華商職業(yè)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李明,通訊作者,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教授,研究方向為翻譯學(xué)、功能語言學(xué)、篇章語言學(xué)、社會符號學(xué)、文體與修辭。
Title: Singabil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Songs through the Lens of Skopos Hierarchy
Abstra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classic Chinese songs in a foreign country is secured only through translation. Successful translation of classic Chinese song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f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uccessfully telling China’s stories and making China’s voice heard in other countries”. Recent years have seen many classic Chinese songs being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these songs have exerted impact upo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Studies on how to better translate these songs into English, however, seems to be scarce. Based on the hierarchy of skopos and the “pentathlon principle”, 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s a “singability hierarchy” guideline and caters for the need to fulfill the strategic goal of “successfully telling China’s stories and making China’s voice heard in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reproducing the sense of the original lyric, adapting the translation both verbally and musically, and realizing the singability.
Key words: song translation; skopos hierarchy; pentathlon principle; singability; singability hierarchy
Authors: Tang Suqin is lecturer of English, Guangzhou Huashang Vocational College. Her research interest is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practice. E-mail: weiwenguangnv@163.com. Li Ming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His research area covers translation studies,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ext 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and style and rhetoric. E-mail: drliming@126.com
一、問題提出
“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應(yīng)該是音樂化的文學(xué)或文學(xué)化的音樂”(鄭杰 95)。在文學(xué)與音樂完美結(jié)合方面,經(jīng)典歌曲當之無愧最具代表性。經(jīng)典歌曲,譜寫出時代之旋律,詠唱一國之風貌。經(jīng)典歌曲以不同語言作為載體走出國門,有助于促進語言和文化間的交流,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此外,優(yōu)秀的歌曲翻譯能使歌曲在另一種語言文化中獲得后起的生命(afterlife),并進一步拓寬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
近年來,在中國文化“走出去”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戰(zhàn)略決策指導(dǎo)下,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呈現(xiàn)出良好勢頭。通過翻譯傳播到海外的不僅有負載中國文化的小說、詩歌、戲劇等文學(xué)體裁,有中華學(xué)術(shù)外譯的這項工程,還有歌曲這一兼具“文學(xué)與音樂”的藝術(shù)體裁。然而,小說、詩歌、戲劇等文學(xué)體裁以及中華學(xué)術(shù)的對外翻譯和傳播一直受到高度關(guān)注,有關(guān)研究也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歌曲的對外翻譯和傳播卻未受到足夠重視,探討歌曲對外翻譯和傳播的研究也往往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支撐。那么,將中國經(jīng)典歌曲翻譯成英語時,應(yīng)如何既兼顧樂音性和文學(xué)性,又能完整地將歌曲的精粹和情感表達出來,從而達到可傳唱性的目標呢?本文立足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戰(zhàn)略決策,以目的層次論為視角,探討中國經(jīng)典歌曲英譯的可傳唱性及其實現(xiàn)途徑。
二、中國經(jīng)典歌曲英譯可傳唱性的理論基礎(chǔ)
芬蘭學(xué)者弗蘭松(Johan Franzon 376)認為,歌曲翻譯面臨“保留原詞不譯”、“只譯詞但不配曲”、“重新填詞”、“歌曲根據(jù)譯詞作一定調(diào)整”和“翻譯并能夠配合原曲演唱”等五個選擇。為助力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shè),本研究聚焦最后一種選擇。最后一種選擇實際上關(guān)涉的是歌曲譯配問題——即如何“把原詞用詩的形式翻譯出來,并且與原曲的節(jié)奏、旋律等相吻合,即配上曲子可以演唱”(薛范,《歌曲翻譯探索與實踐》 31)。歌曲譯配,關(guān)鍵在于歌曲的可傳唱性。可傳唱性是歌曲譯配實現(xiàn)交際目的的前提。
關(guān)于可傳唱性,中外學(xué)者作出了不少有益探索。我國歌曲翻譯名家薛范早在1953年就曾指出某些歌曲譯詞存在脫離曲調(diào)的問題,這是國內(nèi)學(xué)界關(guān)于可傳唱性最早的討論。薛范的《歌曲翻譯探索與實踐》,陳水平等人提出的“切唱、切聽、切境、切情、切味、切意”歌曲翻譯標準(陳水平、何高大 100-102),覃軍的“中國歌曲走出去的譯定之規(guī)”,楊曉靜的“歌曲翻譯三符變化說”等等,都是國內(nèi)關(guān)于實現(xiàn)歌曲翻譯可傳唱性較有影響力的討論。國外這方面的研究包括:彼得·洛(Peter Low)的“五項全能原則”(pentathlon principle),弗蘭松的“可傳唱性三層次”(three layers of singability),戈爾李(Dinda L. Gorlée)整理的歌曲翻譯文獻集《歌曲與意義:歌曲翻譯的善與惡》(Song and Significance: Virtues and Vices of Vocal Translation)等。從上述文獻回顧不難發(fā)現(xiàn),可傳唱性對歌曲翻譯行為起著關(guān)鍵性的指導(dǎo)作用,這與“目的決定手段”的德國功能目的論不謀而合。通過觀察,陳水平、彼得·洛、弗蘭松等人的關(guān)于歌曲翻譯的文章與目的論三原則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說明目的論及其分支理論在歌曲翻譯領(lǐng)域中有重要理論指導(dǎo)作用。
目的論由漢斯·弗米爾(Hans J. Vermeer)于1978年提出,其核心內(nèi)容是:1)譯文由其目的決定;2)譯文是指在目標語及其文化中傳遞源語及其文化所提供的某些信息;3)譯文是對原文信息獨特的、不可逆轉(zhuǎn)的映射;4)譯文必須實現(xiàn)篇內(nèi)(intratext)一致;5)譯文必須實現(xiàn)篇際(intertext)一致;6)上述五條原則相互依存,按等級排列(Rei? & Vermeer 107)。國內(nèi)學(xué)界習(xí)慣將上述六條簡化為目的論三原則,即目的原則、篇內(nèi)一致原則和篇際一致原則。其中,目的原則指“一切行為由其目的決定”(90),是目的論的最高準則;篇內(nèi)一致原則要求譯文能夠為譯文讀者所理解;篇際一致原則指的是“譯文和對應(yīng)的原文存在某種聯(lián)系”(諾德,《譯有所為》 41)。三者的重要性依次遞減,即篇際一致從屬于篇內(nèi)一致,篇內(nèi)一致從屬于目的原則,兩個原則之間一旦發(fā)生沖突,應(yīng)優(yōu)先考慮比較重要的一方。這種根據(jù)重要程度的先后排序必然使翻譯目的出現(xiàn)層次性。“翻譯原文的不同部分可能會帶有不同的目的;不同文本及文本的各個部分之間存在目的層次”(Rei? & Vermeer 92)。
根據(jù)目的層次論,翻譯行為目的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xiàn),本質(zhì)上都離不開按目的原則、篇內(nèi)一致原則和篇際一致原則的重要性層層遞減的規(guī)律。反過來,目的論三原則這種層次特性為不同目的之間的沖突提供解決依據(jù)。歌曲譯配是一種有目的的翻譯行為,因此,我們可以將目的層次論和歌曲翻譯相關(guān)理論進行融合,以指導(dǎo)實現(xiàn)中國歌曲英譯的可傳唱性。
三、中國歌曲英譯可傳唱性框架
3.1框架構(gòu)建的依據(jù)
本文選擇歌曲翻譯“五項全能原則”與目的層次論進行理論融合。首先,“五項全能原則”是西方接受度最廣的歌曲翻譯理論,該理論在歌曲翻譯領(lǐng)域覆蓋面最廣。其次,彼得·洛明確表示,“五項全能原則”是目的論視角下的產(chǎn)物,與目的層次論結(jié)合能更好地指導(dǎo)歌曲翻譯實踐(Low, “Singable Translations of Songs” 87)。“五項全能原則”認為,翻譯歌曲如同參加奧林匹克五項全能賽事,譯者為獲得最好成績,必須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均勻發(fā)力。運用到歌曲翻譯,這五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指可傳唱性(singability)、意義(sense)、自然性(naturalness)、節(jié)奏(rhythm)、韻律(rhyme)(92)。其中,應(yīng)優(yōu)先考慮可傳唱性,因為可傳唱性是歌曲翻譯的交際目的,與目的層次論的目的原則不謀而合。然而,其余四項的關(guān)系及其運用機制沒有得到進一步闡明。下面根據(jù)目的層次性與“五項全能原則”的關(guān)系進一步闡明實現(xiàn)中國歌曲英譯可傳唱性的理論框架。
根據(jù)篇際一致原則,歌曲翻譯行為旨在連貫地轉(zhuǎn)換、最大限度地忠實模仿原文。原文負責提供信息,譯者負責將原文提供的信息在目標語文化中再現(xiàn)出來。“五項全能原則”的“意義”策略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信息供給理念,認為歌詞語義的準確性固然重要,但面對旋律的限制,譯者可以適當延伸和調(diào)整歌詞的意義(94)。綜上所述,符合篇際一致原則的歌曲翻譯,就是在目標語言中將原詞語義層面的信息再現(xiàn)出來,暫不考慮音樂方面的影響因素。
但正如芒迪所說,翻譯行為非常注重生產(chǎn)一種對接收者來說具有功能性交際的譯文(Munday 78)。翻譯行為以譯文讀者的需求為導(dǎo)向,反映在歌曲翻譯上就是譯詞聽起來要與原曲一樣流暢自然。從篇內(nèi)一致原則的角度考慮,譯詞要做到與原曲一樣流暢自然,就是在節(jié)奏、韻律、聲調(diào)等方面都能夠與原曲對應(yīng)。因此,我們可以把“五項全能原則”中的“自然性”、“節(jié)奏”、“韻律”置于同一層次,為譯詞唱起來跟原曲一樣暢順自然而服務(wù)?!白匀恍浴薄ⅰ肮?jié)奏”、“韻律”所代表的就是一切協(xié)助歌詞順利自然地演唱的因素。這種自然性于聽者“切聽”,于歌者“切唱”,使歌曲的譯本在目標語語境中產(chǎn)生了與原文相當?shù)囊饬x,因而符合篇內(nèi)一致原則。
目的原則作為最高原則,要對應(yīng)于“五項全能原則”的最高原則——可傳唱性。弗蘭松認為可傳唱性包括狹義和廣義:狹義的可傳唱性指譯詞在語音上能夠契合旋律,表現(xiàn)為歌詞在具體的音值上易于演唱;廣義上的可傳唱性可以作為評判歌詞及譯本優(yōu)劣的標準,即“曲詞合一”(musico-verbal unity)(Franzon 375)。狹義的可傳唱性事實上實現(xiàn)就是“自然性處理”。廣義的可傳唱性要求譯詞不僅通順自然,還應(yīng)與情感表達、演唱效果等演繹元素配合得天衣無縫。所以,譯者要通過反復(fù)演唱,以求在細節(jié)上調(diào)整譯詞內(nèi)容從而達到最佳演唱效果,實現(xiàn)歌曲可傳唱的翻譯目的。
3.2中國歌曲英譯的可傳唱性框架
基于上述探討,本研究擬構(gòu)建中國歌曲英譯的框架——“可傳唱性層次”。可傳唱性層次包括“原文信息再現(xiàn)”、“自然性處理”、“可傳唱性調(diào)整”等三個重要性依次遞增的層次?!霸男畔⒃佻F(xiàn)”實現(xiàn)篇際的一致,即利用目標語言再現(xiàn)原詞的語義信息;“自然性處理”從音樂和詩學(xué)角度出發(fā),使譯文節(jié)奏、韻律、聲調(diào)等元素與原曲匹配,實現(xiàn)篇內(nèi)的一致;“可傳唱性調(diào)整”將歌曲的音、形、意進一步糅合,充分考慮情感表達和演唱效果,實現(xiàn)可傳唱的交際目的。三個層次層層遞進,能夠廣泛應(yīng)用于中國歌曲英譯的翻譯實踐。
四、中國經(jīng)典歌曲英譯可傳唱性分析
下面我們以中國經(jīng)典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例,運用“可傳唱性層次”來對其進行演繹。該歌曲采用的是典型的三部式結(jié)構(gòu),由兩段相同的主歌和中間一段副歌組成,曲式結(jié)構(gòu)分明、簡單易懂。四拍子“強、弱、次強、弱”的變化規(guī)律給人細膩的感覺,感情既真摯,又不失委婉含蓄。歌詞簡單質(zhì)樸,采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制造出“你”和“我”之間的呼應(yīng),大大提升了歌曲整體的感染力。該曲英譯版本很多,本文以許景城的譯文①為例,利用“可傳唱性層次”對譯本的可傳唱性進行分析。
許譯:
1 You ask how deep my love’s for you? ?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2? ? How much love I give you? ? ? ? ? ? 我愛你有幾分
3? ? My true love does croon? ? ? ? ? ? ? 我的情也真
4? ? My true care’s in tune? ? ? ? ? ? ? ? 我的愛也真
5? My heart is limned on the moon? ? ? ? 月亮代表我的心
6? ? You ask how deep my love’s for you? ?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7? ? How much love I give you? ? ? ? ? ? 我愛你有幾分
8? ? My warmth stays unstrewn? ? ? ? ? ? 我的情不移
9? ? My love will ne’er swoon? ? ? ? ? ? ? 我的愛不變
10 My heart is limned on the moon? ? ? ? 月亮代表我的心
11 Your kiss, so soft and true? ? ? ? ? ? ? 輕輕的一個吻
12 Has touched my heart right in tune? ? ? 已經(jīng)打動我的心
13 Your fondness, so deep’n true? ? ? ? ? 深深的一段情
14 Made my longing till now croon? ? ? ? 叫我思念到如今
15 You ask how deep my love’s for you? ?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16 How much love I give you? ? ? ? ? ? ? 我愛你有幾分
17 Please go and muse soon? ? ? ? ? ? ? 你去想一想
18 Please go and gaze soon? ? ? ? ? ? ? ? 你去看一看
19 My heart is limned on the moon? ? ? ? 月亮代表我的心
下面,我們以“可傳唱性層次”的“原文信息再現(xiàn)”、“自然性處理”、“可傳唱性調(diào)整”等三個方面就這首歌曲進行分析:
4.1原文信息再現(xiàn)
原文信息再現(xiàn)主要指譯文與原文在語義層面的一致。從言語表達的角度來看,《月亮代表我的心》用詞簡單輕巧、樸實無華,因而更顯情感的真摯。從修辭的角度來看,原文采用我國詩歌常用的象征手法,用柔美、純潔的月亮代指那份對愛情的堅守和忠貞。除了1、2、6、7、15、16行(實際上是兩行歌詞重復(fù)了三遍),譯文主要采取意譯的方式來再現(xiàn)原文信息。盡管譯文與原文語義基本上對等,但許譯中croon、tune、unstrewn、swoon等生僻詞,與原文簡單易懂的語言相去甚遠。從整齊劃一的韻律可知,這些詞的選用都是出于押韻的需要。那么,用詞和用韻之間該如何取舍?根據(jù)“可傳唱性層次”,詞語選擇屬于篇際一致的范疇,押韻屬于篇內(nèi)一致的范疇。所以,兩者出現(xiàn)沖突時,翻譯行為向更重要的原則傾斜,即優(yōu)先考慮押韻。然而,這幾個詞沒有在下文改譯中出現(xiàn),究其原因是這幾個詞不符合目的原則。這將在下文進一步闡述。此外,另一個令人遺憾的地方是,原文象征手法在譯文中也沒有得到保留。其實,要模仿象征的修辭手法,“月亮代表我的心”可以譯為“the moon represents my heart”或“my heart is like the moon”??偟膩碚f,篇際一致的重要性不如篇內(nèi)一致,但是,在不影響更高層次目的的情況下,翻譯行為應(yīng)盡量滿足篇際一致原則。
4.2自然性處理
自然性處理就是使譯詞實現(xiàn)言語和音樂上的自然暢順,能夠配曲演唱。因此,譯詞應(yīng)在節(jié)奏、韻律、聲調(diào)等方面力求與音樂燙貼。譯詞只有在節(jié)奏、強弱及聲調(diào)等方面與原曲融合,才有可能實現(xiàn)可傳唱性。下面從上述三個方面考察許譯的自然性處理情況。
首先,許譯通過“一字對一音”,再現(xiàn)了原曲節(jié)奏。“一字對一音”即歌詞中文字數(shù)與英文音節(jié)數(shù)相同。談到外國歌曲中譯時,薛范認為,譯文的字數(shù)應(yīng)與原文的音節(jié)數(shù)相等(薛范,《歌曲翻譯探索與實踐》 111)。同理,將中文歌曲翻譯成英語時,應(yīng)以中文字數(shù)對應(yīng)英語的音節(jié)數(shù)。這兩者在數(shù)量上對等是保持原曲節(jié)奏的基本保證。
其次,許譯體現(xiàn)出純熟的選韻技巧。從前面分析可知,由于篇內(nèi)一致高于篇際一致,譯者選擇保持篇內(nèi)一致,通過押韻來實現(xiàn)譯詞的自然性。中文歌曲強調(diào)韻腳的使用,因為同類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fù),可以構(gòu)成聲音的回環(huán)美(王力 5)。許譯繼承了原曲“一韻到底”的風格,全曲使用/u/或/u:n/作為韻腳,產(chǎn)生了回環(huán)往復(fù)的音律美。元音/u/和/u:/同屬高后圓唇音,類似中國詩歌“十八韻”中的“十姑”韻,口型收攏,給人以溫婉的感覺。然而,彼得·洛(Low, “Singable Translations of Songs” 96)指出押韻并非歌曲翻譯的必選項。事實上,大多數(shù)英語歌曲的用韻相對靈活,甚至可以為了演唱效果、吸引觀眾注意等目的而放棄押韻。這是由可傳唱性這一最高原則決定的,也體現(xiàn)了篇內(nèi)一致原則從屬于目的原則這一特點。因此,中國歌曲英譯,不用過于追求押韻,不能因為押韻而損害了可傳唱的目的。
最后,許譯也注意到強弱拍與歌詞聲調(diào)之間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歌詞的聲調(diào),卓越的詞人會要求每一個詞唱起來都符合說話的方式(Davis 111)。因此,在配曲的時候,歌詞的重讀音往往落在重拍,非重讀音安排在非重拍。如果不講究強弱規(guī)律,任由歌詞在音樂中隨意流竄,那么再華麗的辭藻也會黯然失色。盡管許譯基本上能夠做到詞調(diào)合拍,但許譯的第5、12行還是存在聲調(diào)問題。兩行中的is和my都屬于弱讀成分,卻因為重拍而過分強調(diào),heart、touched等關(guān)鍵詞反而處在弱拍。所以,為了可傳唱的最終目的,第5、12行可分別調(diào)整為“My heart is like the moon”及“You have truly won my heart”。
4.3可傳唱性調(diào)整
可傳唱性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正如前文所述,歌曲的可傳唱性是歌曲音、形、意的深度融合。根據(jù)可傳唱性的定義,弗蘭松認為歌曲翻譯的可傳唱性跟音樂的旋律(melody)、結(jié)構(gòu)(structure)和表達(expression)有關(guān)。因此,我們可以從旋律、結(jié)構(gòu)、表達三方面去考察許譯的可傳唱性,并根據(jù)分析進行修改。
在旋律方面,在解決前面提到的聲調(diào)問題后,譯詞似乎已經(jīng)與旋律達到契合。事實上不然。經(jīng)過演唱,我們發(fā)現(xiàn)第3行的croon、第8行的unstrewn、第9行的swoon演唱起來比較費力。原因在于,每個重讀音節(jié)的開頭都有至少兩個輔音,使歌詞瞬間變得佶屈聱牙。因此這里需要替代更易于演唱的單詞。這時,關(guān)鍵詞的改變勢必改變整行歌詞的行文,這意味著譯者在必要時要重回“原文信息再現(xiàn)”和“自然性處理”階段。具體的修改見下文中的改譯。
音樂結(jié)構(gòu)主要指歌詞的曲式。中國經(jīng)典歌曲往往具有曲式鮮明、歌詞朗朗上口的特點,許譯按照原文顯著的重復(fù)句再現(xiàn)了音樂結(jié)構(gòu)。此外,除了通過對比、對仗及旋律的起承轉(zhuǎn)合來突顯音樂結(jié)構(gòu),歌詞的選擇會影響歌曲結(jié)構(gòu)。上文提及的幾個單詞croon、unstrewn、swoon,是相對生僻的單詞。面對生僻詞,聽眾要么選擇跳過而錯失理解歌詞大意的機會,要么停下來琢磨歌詞意思而無法全情投入歌曲。這種因為歌詞生僻而造成的理解上的停頓使原本流暢的歌曲被人為地割裂開了。根據(jù)目的層次論,為了押韻而損害了可傳唱的目的,應(yīng)及時予以修改。
最后,表達層面主要跟歌曲所表達的情感有關(guān)。中國經(jīng)典歌曲得以廣泛流傳的一大原因是這些歌曲能在聽眾中得到共鳴。中國經(jīng)典歌曲或感人肺腑,或激動人心。這些情感是否在目標語言中得到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可傳唱性的關(guān)鍵。許譯做到了這一點,如第1行l(wèi)ove’s一詞。拖音表達出來的“l(fā)ove”(愛),顯得過于直白。譯者在第1行的“l(fā)ove”后面巧妙地添加了’s。這樣就縮短了拖音,加上/s/屬于摩擦音,給聽眾一種輕聲細語的感覺,符合原曲要表達的脈脈柔情。輕聲細語的感覺又在croon(輕聲哼唱)一詞中得到了呼應(yīng),可見譯者在可傳唱性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盡管如此,為了更好地貼近可傳唱性,許譯可做適當修改。
改譯:
1? ? You ask how deep my love’s for you
2? ? How much love I give you
3? ? Here is my true heart
4? ? Here is my true love
5? ? My heart is like the moon
6? ? You ask how deep my love’s for you
7? ? How much love I give you
8? ? My heart’s there for you
9? ? My love stays unchanged
10 My heart is like the moon
11 Sweet with a gentle kiss
12 You have truly won my heart
13 So deep the memories
14 kept me missing you till now
15 You ask how deep my love’s for you
16 How much love I give you
17 Please go and muse soon
18 Please go and gaze soon
19 My heart is like the moon
改譯主要針對許譯第3-5行、第8-14行以及第19行進行了修改而成,其中第5、10、19行為重復(fù)內(nèi)容。根據(jù)上述可傳唱性分析,首先是去掉第3、8、9行croon、unstrewn、swoon這幾個生僻詞。此外,原詞的3、4、8、9行是結(jié)構(gòu)相似的排比句,譯文應(yīng)再現(xiàn)這種結(jié)構(gòu)之美,要對原文最大限度地忠實模仿。針對這種情況,第3、4行修改為“Here is my true heart”及“Here is my true love”。根據(jù)“可傳唱層次”,許譯第14行末尾的單詞croon,同樣需要去除。正如前文所說,此句因改變了表達方式,需要回到“原文信息再現(xiàn)”和“自然性處理”層次重新考慮譯文。由于13、14行緊密相連,故兩行同時修改得出對應(yīng)位置的譯文。11-14行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其中“吻”、“心”、“情”、“今”是這部分重點突出的四個字眼。譯文關(guān)鍵詞的位置越趨同于原文對應(yīng)的位置,可傳唱性就越能發(fā)揮到極致。改譯的11-14行盡可能地滿足了這一點。同時,kiss和memories押尾韻,也充分利用了摩擦音產(chǎn)生輕聲細語的柔和美。至此,改譯這個版本不僅反映了原文的語義信息、達到了易于演唱的目的,而且更貼近原曲的演唱效果和表達的情感,使整個譯本更具有可傳唱性。
五、結(jié)語
本文立足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戰(zhàn)略決策,以翻譯理論目的層次論和歌曲翻譯“五項全能原則”為理論基礎(chǔ)構(gòu)建了歌曲翻譯“可傳唱性層次”。利用原文信息再現(xiàn)、自然性處理和可傳唱性調(diào)整三個策略,可以實現(xiàn)中文歌曲翻譯可傳唱性最大化。其中,“原文信息再現(xiàn)”為可傳唱性提供語言學(xué)基礎(chǔ),主要實現(xiàn)文本的轉(zhuǎn)換;“自然性處理”是可傳唱性的前提,將譯詞置于音樂中,使之在聲、韻、節(jié)律上能夠符合演唱的要求,既兼顧了語言的忠實又不失音樂性;“可傳唱性調(diào)整”既是譯配中國經(jīng)典歌曲翻譯的目的也是手段,通過深挖詞曲演繹元素、反復(fù)演唱來檢驗譯詞配曲的演繹效果,使譯詞實現(xiàn)“詞曲合一”?!翱蓚鞒詫哟巍笔歉鶕?jù)功能翻譯理論總結(jié)出來的用于歌曲翻譯的理論框架,它以譯文的交際目的為指導(dǎo),使譯文在音、形、意等方面最大限度地結(jié)合,輸出可傳唱的作品。聲樂是“表情”的藝術(shù),歌詞是會意性的文字,要做到譯文的“可傳唱性”絕非易事。由于本文基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討論的歌曲范圍局限于中國經(jīng)典歌曲的英譯。但我們希望,本框架可以應(yīng)用于更廣泛的場景,助力中國其他類型歌曲的對外傳播。
注釋【Notes】
①譯文來自豆瓣網(wǎng),網(wǎng)址為https://m.douban.com/mip/note/658818729/。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Apter, Ronnie and Mark Herman. Translating for Singing: The Theory, Art and Craft of Translating Lyrics. London and New York: Bloomsbury, 2016.
陳水平、何高大:目的論與歌曲翻譯之標準。《外語教學(xué)》4(2009):100-103。
[Chen, Shuiping and He Gaoda. “Skopos Theory and the Standards of Song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4 (2009): 100-103.]
Davis, Sheila. Successful Lyric Writing: A Step-by-step Course and Workbook. Cincinnati: Writer’s Digest Books, 1988.
方儀力:歌曲翻譯研究:基本范式、理論框架與前景展望?!稄V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學(xué)報》 1(2020):128-136、160。
[Fang, Yili. “Song Translation Studies: Contextualization, Framework and Futur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1 (2020): 128-136, 160.]
Franzon, Johan. “Choices in Song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14 (2008): 373-399.
Gorlée, Dinda L., ed. Song and Significance: Virtues and Vices of Vocal Translation. Amsterdam: Rodopi, 2005.
李大維:歌唱性金字塔:提高中文流行歌曲翻譯的歌唱性。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2018。
[Li, Dawei. “The Pyramid of Singability: Producing Singable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Popular Songs” (MA Thesis).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2018.]
Low, Peter. “Singable Translations of Songs.” Perspectives 11 (2003): 87-103.
---. Translating Song: Lyrics and Tex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7.
陸正蘭:《歌詞藝術(shù)十二講》。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5。
[Lu, Zhenglan. Twelve Lectures on the Art of Lyric Writing. Beijing: Peking UP, 2015.]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諾德:《譯有所為》。張美芳、王克非主譯。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5。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Trans. Zhang Meifang and Wang Kefei.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2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覃軍:中國歌曲“走出去”的“譯”定之規(guī)——兼與劉瑞強先生及同行商榷?!吨袊幕芯俊?(2020):118-128。
[Qin, Jun. “Translating Chinese Songs: Principles and Rules.”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1 (2020): 118-128.]
Rei?, Katharina and Hans J. Vermeer.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Skopos Theory Explained. Trans. Christiane Nor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宋學(xué)智:譯學(xué)探索的新收獲——《歌劇翻譯與研究》評介?!锻庹Z研究》4(2000):59-60。
[Song, Xuezhi. “New Discovery When Exploring Translation Studies: A Review on Translation, Lyric and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4 (2000): 59-60.]
孫慧雙:《歌劇翻譯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Sun, Huishuang. Translation, Lyric and Research. Wuhan: Hubei Education Press, 1999.]
王力:《詩詞格律》。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2018。
[Wang, Li. The Rhythm of the Chinese Poetry. Beijing: Tuanjie Press, 2018.]
熊若磐、梁聯(lián)發(fā)(編):《漢英對照懷舊金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Xiong, Ruoxing, and Fred Leong, eds. Chinese-English Great Hits from Old Times. Shanghai: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2003.]
薛范:翻譯歌曲譯配上的一些問題。《人民音樂》0(1953):68。
[Xue, Fan. “Some Problems in Song Translation.” People’s Music 0 (1953): 68.]
——:《歌曲翻譯探索與實踐》。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ong Translation. Wuhan: Hubei Education Press, 2002.]
楊曉靜:歌曲翻譯三符變化說。哈爾濱:黑龍江大學(xué),2012。
[Yang, Xiaojing. “An Outlook on Three-symbol’s Variation and Sublimation of Song Translation” (Ph. D. Dissertation). Harb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2012.]
鄭杰:情感的珍珠——論聲樂演唱中的邏輯重音?!兑魳费芯俊?(2009):95-104。
[Zheng, Jie. “On Logical Stress in Vocal Singing.” Music Research 6 (2009): 95-104.]
責任編輯:胡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