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斌 丁思聰
摘? 要:在“文件”一詞的源流考證問題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較《蘭侖偶說》更早的對于“文件”一詞的記錄,出現(xiàn)在《樞垣紀略》一書中。此外,一些學者提出了根據(jù)音訓的方式分析判斷該詞的源流,但這種推導缺乏事實支持。目前所見,“文件”一詞不應為“文卷”轉(zhuǎn)化而來,而應是在近代為表達特定的語境被選用的專用詞匯,產(chǎn)生后一直沿用。
關鍵詞:文件;詞源;《樞垣紀略》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the word 'wenjia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n earlier record of the word 'wenjian' than that in book of 'Lan Lun Lian Shuo', which appears in the book 'Shu huan Ji Lue'. In addition, some scholars put forward to analyze and judge the origin of this word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Pronunciation training, but this derivation lacks the support of facts. As we can see at present, the word 'wenjian' should not be transformed from 'wenjuan', but should be a special vocabulary chosen to express a specific context in modern times, which has been used since its birth.
Keywords: Wenjian; Etymology; 'Shuhuanjilue'
1 “文”與“件”的源流發(fā)展
“文”是古漢語中產(chǎn)生較早的詞,產(chǎn)生之初就具有一定的文檔含義,這使其具有了含義組合的先決條件?!凹背霈F(xiàn)晚于“文”字,有分類之意,是對“文”的細致劃分。
1.1 “文”字的源流考證。“文”字最早在1984 年考古工作中被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于一份陶文。陶文化產(chǎn)生時間相比較甲骨文還早遠??梢哉f“文”字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說文·序》中,是這樣解釋“文”字的:“依類象形,故謂之文。”[1]它由多條交錯的線條構成,是一種圖畫性質(zhì)的符號,具備粗淺的表意作用。
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了與“文”字有關的雙音節(jié)詞,這種與其他單音詞結(jié)合成的雙音詞,一般有固定用法,還可以使詞義表達更加清晰、確切。這一用語習慣也是濫觴于先秦,“文”字有“花紋”“文理”和“典籍”等含義。
在后代的文檔名詞使用中,“文”字及其構詞運用范圍更廣,且是為數(shù)不多的,在各類文檔名詞中,各朝都保持著一定使用率的詞素。它歷久彌新,伴隨著其它文檔名詞一代一代更替的,是它不斷強大的生命力??梢哉f,它是中國古代使用連續(xù)性最強的文檔類名詞構成詞素之一。
1.2 “件”字的源流考證與釋義?!凹弊殖霈F(xiàn)的時間較“文”字晚,目前考證,“件”字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在《孔子家語》中的表述為:“右件夫子七十二人,弟子皆升堂入室者?!盵2]這里的“件”有分列之意,特用于定位,將一整體事物按照其特點和要求。進行分類和區(qū)別,是其本意,引文中是將其按照方向進行區(qū)分。雖然我們現(xiàn)在早已不將“件”用于方向上的辨別,但仍沿用其“特指”和“區(qū)分”的內(nèi)在含義。
待兩晉南北朝再度使用時,其用法有了新的拓展。在該時期“件”字有了物品、事件之意,其本質(zhì)仍有分類的含義。從記錄內(nèi)容上看,與醫(yī)藥、神仙、煉丹等相關方面的內(nèi)容建立起了聯(lián)系。有表物品之意,也將“件”做量詞使用,可譯為“個”“種”之意。到了隋唐五代時期,“件”字有了更多地與其他單音詞的搭配情況,出現(xiàn)了“條件”一詞,與現(xiàn)代用法有相似之意。
宋、元、明、清時期,“件”字在沿用之前含義的基礎上,有了一些新的搭配和組詞,從用語習慣和語境上說,趨于當代使用方法。用元曲這種貼近百姓生活的表達形式,也就更能反映出市井用語情況,除了繼承之前“件”字的含義外,還出現(xiàn)了“事件”的表達:“今來有合行起請事件,謹具畫一如左。”[3]總之,“件”字自漢代開始使用以來,被后朝所沿用,雖構詞形態(tài)和表達用法上各朝都有創(chuàng)新,但總結(jié)起來,也都是表以下2個含義:一是表區(qū)分、分類之意;二是用于名詞或數(shù)詞后,作為量詞出現(xiàn)。
1.3 “文”與“件”的早期結(jié)合。在研究“文件”詞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文”與“件”兩個字的結(jié)合伊始并無現(xiàn)代“文件”的含義,現(xiàn)查證在明代李光地的《榕村語錄》和黃梨洲的《黃梨洲文集》中均出現(xiàn)了“文件”一詞,且成書時間均早于《樞垣紀略》。但這兩本書中出現(xiàn)的“文件”一詞,從上下語句所表達的含義看,是“文”和“件”作為獨立含義出現(xiàn)的。[4]因而,在此不做具體研究。
2 “文件”詞源考辨
“文”“件”二字古來有之,而二者合并為一詞卻是在清代晚期。關于“文件”的詞源考究,此前學界得出的最早時間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前后,標志為梁廷枏(楠)編撰的《蘭侖偶說》中應用了“文件”一詞。但筆者在后來研究中發(fā)現(xiàn),該詞出現(xiàn)的時間要更早一些,且符合近現(xiàn)代通用的含義。具體來說,出現(xiàn)在嘉慶年間梁章鉅所作的《樞垣紀略》中,該書出現(xiàn)的“文件”一詞與“文書”詞義相近,在這之后,該詞保持著一定量的使用頻率,從未中斷。
2.1 “文件”早期出現(xiàn)情況考究?!稑性o略》內(nèi)文中使用了“文件”一詞,該書成稿于1823年前,原文如下:“軍機章京隨圍系輪班前往,不隨往者每日滿、漢各二人詣內(nèi)閣聽報。滿洲章京在誥敕房,漢章京在蒙古堂祗候。遇有行在,軍機處文件分別照行。”[5]在此處的“文件”一詞與我們現(xiàn)在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用來表示朝中各處傳遞的公務文書。
與《樞垣紀略》同一時期的《皇清奏議》一書中也出現(xiàn)過“文件”一詞。原文為:“所安各塘不過以備馳遞文件之用,只可以唐古忒番兵安設,是以每塘挑選附近番兵四、五名,就地添設,并交噶布倫等辦給口糧?!盵6]此處同樣表意清代官方文書。
2.2 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文件”一詞的使用情況。從知網(wǎng)的《國學寶典》數(shù)據(jù)庫、愛如生的《中國基本古籍庫》統(tǒng)計情況來看,“文件”一詞在清代各類書籍文獻中共出現(xiàn)440次,涉列書目達90本,光緒年間該詞的出現(xiàn)次數(shù)更是高達345次。該詞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前的使用多用于記載國內(nèi)事務,多見于奏折等公務類書籍,表示文書、公文等意。而1840年之后,該詞的使用范圍更廣,既有表達外國事務的用法,又有沿用之前表示國內(nèi)政務的內(nèi)容。記錄體裁也更多樣,除了出現(xiàn)在官方公務文書中,私人的筆記、小說中也出現(xiàn)了“文件”一詞。
在清代,從“文件”一詞所在的書稿來看,除了一些大臣用于遠赴國外考察的見聞記錄外,一些未曾遠游海外,但諳悉朝中政事的官臣,也將“文件”一詞用來記錄時事。方浚師便是其中之一,作為晚清大臣,他所作的《蕉軒隨錄》一書內(nèi)容涵蓋政事、經(jīng)史、評詩等社會生活多方面,該書系晚清筆記叢書之一,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書中有段政事記錄如下:“予曾歷試以各國洋字文件均能通曉譯寫,此非其明效與考試之奏出臺臣、閣臣發(fā)明春秋正論事。[7]”
此處的“洋字文件”即外國公文資料,同文館學習外國文字,作者自身也通曉外文?!拔募币辉~在此多與“洋字”“書稿”等事物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該詞的時代特性。
如果說19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文件”一詞的使用特點主要是數(shù)量的增長,那么,19世紀末至清朝覆滅,該詞的使用特點體現(xiàn)于所在的文學體裁種類的豐富,在私人著述方面,不僅將“文件”記述在筆記中,更是在小說、雜記等市井化的記述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這為“文件”一詞的廣泛使用奠定了民間基礎。
這一時期,小說、雜記數(shù)量大幅增加,敘述題材多是暗諷當局或記錄市井生活,相較于官方繁瑣書文,更受百姓歡迎,這些圖書不僅在內(nèi)容思想上吸引著民眾,更引導著民眾習慣于新潮的用語。這些載體中逐漸開始運用“文件”一詞,運用語境也多是與公務事項結(jié)合在一起,推動了該詞民眾化的使用進程。
“文件”在此時使用頻率也較之前一個時期有所提高,運用范圍不斷擴大,但其使用語境和含義卻較為穩(wěn)定,這為近現(xiàn)代該詞的廣泛使用奠定了基礎。
2.3 民國時期“文件”一詞的內(nèi)涵及使用情況。第一,隨著以檔案十三經(jīng)為代表的檔案學著作的陸續(xù)發(fā)表,對于文件和檔案、文書等詞匯的含義和關系問題做了較為細致的闡述。由于這一類文檔名詞多為近義詞,有時也會出現(xiàn)聯(lián)合使用的情況,如“檔案文件”等。“我們可以知道文件由點收、核辦至封發(fā)的過程叫做文書,匯集已辦結(jié)而又同屬于一宗案情的文件,在保管的過程中便叫做檔案,就時間說,第一過程叫做文書,第二過程中叫做檔案,文書和檔案只是表示一樣東西的兩個過程,再就是數(shù)量說,單一的文件叫做文書,匯集同案的文件叫做檔案?!盵8]從這段表述上來看,該時期學者對文件和檔案關系的認識已趨于成熟,與我們現(xiàn)在的理解趨同。雖然在當時檔案學的研究中闡明了文件與檔案有不同之處,但在政府、機構的實際運用中有時卻將文件、檔案同情報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檔案文件”的表達。
第二,該詞仍多用于政務,在文件傳遞、使用時開始注重秘密等級的設定。隨著西方先進檔案管理相關思想的傳入,文件、檔案等文檔類名詞開始具有了絕密、機密、秘密、公開的秘密等級的劃分,并將秘級寫在文件封皮處,這種習慣至今仍在沿用。
第三,“文件”開始強調(diào)計量單位“件”,這也與檔案的計量單位“卷”構成區(qū)別?!拔募背S糜谡钕逻_,側(cè)重于一事一件,即針對某一個或某一類問題單獨下發(fā)一份文件?!拔募背吮磉_公務文書的含義外,更強調(diào)它的使用單位“件”,這也是同為有價值的重要記錄,“文件”和“檔案”的區(qū)分之一,“文件”通常以件為計量單位,而檔案以卷為計量單位。例如,在1926年發(fā)表的一份報刊中就有這樣的表述:“8月4日,中共中央發(fā)出第一個反對貪污腐化的文件?!盵9]
最后,與“文件”一詞的搭配用詞也較之前更加多樣和廣泛。此時,“文件”一詞的使用范圍擴大,常用形容詞加文件(作定語)的方式,表示某一類文書,例如:“……的文件”抑或是與文件詞義相近的復合表達,如:協(xié)議文件、內(nèi)閣文件、往來文件、會談文件、聲明文件、檔案文件、合同文件、租地文件、外交文件、重要文件等。還有一類屬于動詞加文件(作賓語)這樣的搭配,如:簽署文件、核閱文件、傳遞文件、散發(fā)文件等表達。
筆者檢索了民國時期的290部圖書文獻,整理出其中有關“文件”一詞的出現(xiàn)情況:“文件”一詞在46部圖書文獻中出現(xiàn)過,出現(xiàn)次數(shù)為1368次。通過下列統(tǒng)計表中列舉的民國時期使用頻率較高的十個文檔名詞,可分析得出,與同時期其他的文檔類名詞相比較無論是出現(xiàn)的文獻數(shù)還是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均呈現(xiàn)較高的使用數(shù)量。可見,當時人們對“文件”一詞的理解和應用水平較清代更進一步。
表1 民國時期使用頻率較高文檔名詞統(tǒng)計表
2.4 當代“文件”一詞的內(nèi)涵及使用情況。第一,作為發(fā)文的標志,廣泛用于各類公務類文書的標題處?!拔募币辉~在當代逐漸弱化了單純意義上指代外國公務的含義,而多用在國內(nèi)政府機關行文中作為標準版頭出現(xiàn)。盡管,有不同的行文方向和多樣化的公文文種,但都可以用“文件”一詞指代這些不同種類的公文類型。因此,很多國內(nèi)公務文書中也會出現(xiàn)“……的文件”,作為公文的標題。
第二,表達私人形成的書面記錄。私人文件是個人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其中一些對社會發(fā)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形成的文字記錄材料需長久保存,被入選為檔案進一步保存,形成私人檔案文件。檔案文件既包括私人文件又包括公務文件?!皺n案文件的選本,可以分為公務文件、私人文件兩種不同情況來考查確定。公務文件有正本、底稿、抄本、草稿等不同文本。個人文件有親筆手稿(包括草稿、校訂稿、謄清稿)和抄稿(包括親筆與代筆)之別?!盵10]
第三,在計算機術語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并產(chǎn)生了“文件”的衍生詞作為一些特定的計算機類名詞。在計算機用語中,文件的含義是虛擬形態(tài)的,是程序運行的個體單位,也是計算機系統(tǒng)運轉(zhuǎn)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與計算機相關的引申詞,如:目標文件、腳本文件、函數(shù)文件、文件格式、刪除文件、創(chuàng)建文件、分組文件、文件系統(tǒng)等。
最后,在記錄載體類型后加“文件”一詞,使之成為一種特殊載體檔案的代名詞,如:聲像文件、電子文件、紙質(zhì)文件等。盡管從多方面查找,具體使用數(shù)量也難以詳盡??傮w來說,各行業(yè)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都會產(chǎn)生一些重要的書面記錄,將其稱之為“文件”,該詞不僅應用領域廣,使用數(shù)量也較多。
3 “文件”詞源問題的不同認識
趙志強、馬玉杰、王冬梅(2018,以下簡稱《趙》文)認為:“文件”一詞是“‘文卷一詞中語音變異(語轉(zhuǎn))和語言習得中形成的”。[11]這一說法的不妥之處在于主觀臆想的成分較多。
首先,《趙》文認為,“件”之元音“i”和“卷”之元音“ü”差別不大,或因發(fā)音時唇形略扁(語音變異)或因外國人發(fā)“ü”音不自然(語言習得),聽起來就與“件”相近。筆者并不排除在口語交流中這種可能出現(xiàn)的合理性,不過口語與書面用語有別,使用在撰寫公文等嚴肅、正式的書面文獻時正式的書面用語,這種可能性較小。
一是行文后一般都會有校核過程,如因發(fā)音偏差導致字形錯誤,很容易得到修改并相應地減少了類似錯誤再次可能性;二是中外環(huán)境中,均有較為明顯的口頭和書面兩種語境之分,如英文在口語中往往用“yeah” ( yes的俗音)作出“是”的回應,但在書面語特別是著作或官方文件中是用“yes”,這種區(qū)分進一步降低了因發(fā)音偏差或不自然導致的書面文獻中“文件”一詞取“文卷”一詞而代之的可能性。
其次,即使詞的讀音確實有可能因為時代的變遷有所變化,但這種語音變異的結(jié)果應是新舊字詞可以表示相同含義。反觀“文件”和“文卷”二詞,雖然都可以歸納到文檔名詞的范疇中,且含義相似但所表達的側(cè)重點是有區(qū)別的。對于“文卷”的詞意及演化嬗變情況,在丁海斌 、岳展弘(2016)的研究中已有詳細介紹,[12]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文卷”中“卷”的解釋取“文之集合”之意,而《說文解字》對“件”的解釋為“件,分也?!盵13]很顯然二者在含義上是有明顯差別的,“卷”字偏重“集合”,而“件”字重“個體”。二者應有各自對應的應用范疇。將語義差距明顯的二詞或二字里視為“以此代彼”之關系并簡單歸因于發(fā)音偏差或不自然,這一觀點顯然有牽強附會之嫌。
“‘文卷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隋唐,元朝是‘文卷使用頻次最高的朝代,甚至高出了使用次數(shù)最高的明朝,也遠高出使用次數(shù)相仿的清朝?!盵14]可見,元明時期是“文卷”一詞被廣泛利用時期,如果“文件”由“文卷”轉(zhuǎn)化而來,為何這一轉(zhuǎn)變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清代中后期,而不是元明時期呢?且根據(jù)“文”與“件”當時已有含義,完全有可能被組合形成來作為外國公務、法律類材料的統(tǒng)稱,無需由其他詞音變轉(zhuǎn)化而來。
《趙》文中提到的外國人語言習得問題。只有“文件”一詞在中國本土產(chǎn)生之后,才有可能被外國人學習,從當時的外國人掌握漢語水平上講,將卷(juàn)發(fā)音成件(jiàn)是有可能的,但能將發(fā)錯的音找到對應的漢字進行組詞,且該詞有了新的含義表達(即造了一個新詞),這對于學習漢語的人來說,概率是極低的。反過來講,根據(jù)上文所述該詞產(chǎn)生于清代中期,而各國外交官所編寫的漢語教材的時間基本上是19世紀60年代之后。從時間角度上來看,“文件”一詞既然是先在漢語中產(chǎn)生,就不涉及到外國人在漢語習得的過程中將“文卷”讀成“文件”的問題了。而應該是在對應外國公務、法律類材料的過程中就已經(jīng)使用“文件”一詞來表辭達意了。
綜上,筆者認為“文件”一詞應為清代中期,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官員利用古漢語詞素所造的新詞,后該詞的內(nèi)涵有了延伸,從指清代朝廷公務的特指的“文書”到兼含外國公務類文書兩層含義。從古至今,文檔類名詞繁多,這些詞看似含義相近,但實則表達的側(cè)重點有所差異,這也正是漢語言博大精深的體現(xiàn)?!拔募币辉~用來表達外國公務、法律條文類的材料,這一含義是“文卷”一詞的演變過程中所沒有的。該詞的出現(xiàn)符合當時清政府政治、外交方面的需要,尤在我國外交官的著作中多有涉及。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的外交官成為了外國人了解中國的窗口,外國的外交官極有可能在和中國政府或中國的外交官接觸時學習到了“文件”一詞,而后寫入他們所編撰的漢語教材中,將“文件”一詞傳播到了國外。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檔案史史料學”(項目編號:19BTQ09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漢)許慎撰.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85:2.
[2]《線裝經(jīng)典》編委會編. 線裝經(jīng)典 孔子家語·孔子集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第九卷:69.
[3](宋)蘇軾著;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 詩詞附 4[M].
成都:巴蜀書社.2011:178.
[4]康勝利.清晚期文檔名詞嬗變研究[D].遼寧大學,2016:33.
[5](清)梁章鉅撰.樞垣紀略[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452.
[6]張羽新編著.清朝治藏典章研究 上[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2:63.
[7](清)方浚師撰;盛冬鈴點校.蕉軒隨錄 續(xù)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5:320-321.
[8]龍兆佛著.檔案管理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翻印,1958:7.
[9]龔育之主編.中國二十世紀通鑒.第6卷[J].全國范圍:中國二十世紀通鑒編輯委員會.1926:1660.
[10]張書才主編;劉鳳志等編寫.檔案工作實用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58-359.
[11]趙志強,馬玉杰,王冬梅.“文檔”“輿圖”“文件”詞源考證[J].檔案學通訊,2018(06): 70-74.
[12][14]丁海斌,岳展弘.中國古代“卷族”文檔名詞研究[J].檔案,2016(06): 10-14.
[1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68.
(作者單位:丁海斌,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丁思聰,沈陽體育學院黨政辦 來稿日期:2020-08-30)